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在市职教中心就读中职三年级的梁军早早地就放假回家,带回了自己的所有书籍和大部分行囊。根据学校安排,过完春节他将和小伙伴们一起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这是学校执行省教育厅“2.5 0.5”教改政策的第一次实习安排。不再需要早起晚睡按部就班地上下课,也不再有烦人的作业、考试,梁军心里感到很惬意,如释重负。然而,一想到节后的实习,却又禁不住惆怅起来。放假前,学校公布了十几家实习单位,专业基本对口,地点却远近不同。有本市的中小型企业,也有苏锡常、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外资企业,远近、大小如何选择,这让梁军非常纠结。对于实习的选择,本分的父母都不懂“行情”,没有意见也不干涉,一切“随你”,让梁军“问问老师”“看看班上其他同学怎么选”,同时建议梁军征求表叔和表哥的意见。每年此时,全省的“梁军们”有三十多万人,何去何从,是他们烦心的话题。
学生对于顶岗实习之所以会充满困惑,根子在于对顶岗实习的作用和重要性了解不多。老师们对顶岗实习的理解也常常停留在“教育部要求”“文件规定”的层次,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流于形式,象征性地走个过场,或成为少数学校或老师利用学生劳动力牟取不法收入的借口和工具。出现这样的问题,无疑是顶岗实习制度设计的一大悲哀。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政策的宣传,面向学生,面向家长,也面向学校、教师乃至企业和整个社会,让大家真正认识到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特有的一种施教形式,是学生在校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是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环节。缺少了顶岗实习,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无异于闭门造车,极易背离社会需求、违逆市场导向,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与企业觅才难“两难”并存。
厘清了这一认识,也就不难回答梁军们的问题。实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让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因此,有几种不良心理必须戒除,以树立正确的实习观。
一是爱面子心理。在学生顶岗实习的选择上,最普遍的负性心理就是不切实际“爱面子”。当初就读中职,大部分学生是出于无奈,如今毕业了,好歹也要去大城市“逛逛码头”,以在先前的同学面前争个“面子”。而家长们则抱着让孩子增长“见识”兼顾为自己争颜面的想法,变相支持孩子远走高飞。
二是崇“洋”媚外心理。此处之“洋”,一方面是指外资企业,另一方面则是外地实习单位的统称。如今,“外企热”有所降温,但学生当中鄙视本地企业而过于“媚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到沪宁苏锡常等地企业实习仍然“一往情深”,不惜舍近求远,以解“外地的和尚会念经”的情结。
三是盲目从众心理。在我省目前的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大多由学校一手包办,学生只需在学校提供的多家实习单位里做出选择,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盲从跟风是普遍现象,很多同学甚至并没听清老师的详细介绍,就盲目地跟着同学“结伴而行”。实习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不满意,也常会“结伴而逃”。
上述负面心理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也影响了实习的效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使育人质量大打折扣。为此,正确的实习选择,应当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实习目标问题,即因何而实习,通过实习要达成什么目标。如果以后笃志创业,多跑些“码头”未尝不可;如果仅仅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地的对口企业应当是最佳选择。
其次是就业去向问题。实习是就业的前奏。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是机会多,但也有生活成本高、落户条件苛刻的劣势,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更应理性地选择在本地就业,以将有限的实习时间用于充分适应本地企业。
顶岗实习因人而异,没有万全之策和绝对真理,同学们应当区别对待,理性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
学生对于顶岗实习之所以会充满困惑,根子在于对顶岗实习的作用和重要性了解不多。老师们对顶岗实习的理解也常常停留在“教育部要求”“文件规定”的层次,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流于形式,象征性地走个过场,或成为少数学校或老师利用学生劳动力牟取不法收入的借口和工具。出现这样的问题,无疑是顶岗实习制度设计的一大悲哀。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政策的宣传,面向学生,面向家长,也面向学校、教师乃至企业和整个社会,让大家真正认识到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特有的一种施教形式,是学生在校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是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环节。缺少了顶岗实习,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无异于闭门造车,极易背离社会需求、违逆市场导向,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与企业觅才难“两难”并存。
厘清了这一认识,也就不难回答梁军们的问题。实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让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因此,有几种不良心理必须戒除,以树立正确的实习观。
一是爱面子心理。在学生顶岗实习的选择上,最普遍的负性心理就是不切实际“爱面子”。当初就读中职,大部分学生是出于无奈,如今毕业了,好歹也要去大城市“逛逛码头”,以在先前的同学面前争个“面子”。而家长们则抱着让孩子增长“见识”兼顾为自己争颜面的想法,变相支持孩子远走高飞。
二是崇“洋”媚外心理。此处之“洋”,一方面是指外资企业,另一方面则是外地实习单位的统称。如今,“外企热”有所降温,但学生当中鄙视本地企业而过于“媚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到沪宁苏锡常等地企业实习仍然“一往情深”,不惜舍近求远,以解“外地的和尚会念经”的情结。
三是盲目从众心理。在我省目前的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大多由学校一手包办,学生只需在学校提供的多家实习单位里做出选择,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盲从跟风是普遍现象,很多同学甚至并没听清老师的详细介绍,就盲目地跟着同学“结伴而行”。实习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不满意,也常会“结伴而逃”。
上述负面心理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也影响了实习的效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使育人质量大打折扣。为此,正确的实习选择,应当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实习目标问题,即因何而实习,通过实习要达成什么目标。如果以后笃志创业,多跑些“码头”未尝不可;如果仅仅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地的对口企业应当是最佳选择。
其次是就业去向问题。实习是就业的前奏。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是机会多,但也有生活成本高、落户条件苛刻的劣势,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更应理性地选择在本地就业,以将有限的实习时间用于充分适应本地企业。
顶岗实习因人而异,没有万全之策和绝对真理,同学们应当区别对待,理性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