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矢忘不渝的传柒病狙击斗士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8岁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位“80后”科学家到底书写了怎样的传奇?

勤奋的“中国留学生”


  病毒,人们谈之色变。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高致病、高致死病毒暴发,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威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医学病毒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对我国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一批从事病毒学研究的高级人才,为国家流行的重要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开展科技攻关。
  1958年,已经参加工作的侯云德被公派到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国家信任我,提供条件让我学习,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回报祖国。”带着国家嘱托,他开始了留学生涯。
  研究所每天四点半下班,侯云德就“赖”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继续学习,临近午夜,他才赶乘地铁末班车回到住处。久而久之,他成了全研究所最晚下班的人,门卫干脆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了他。
  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得侯云德迅速成长为病毒领域的专家,同行们都十分钦佩这位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一次,研究所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试验用的小白鼠全部死亡,而且没有征兆。在反复求证无果的情况下,一位负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了侯云德,想请他帮忙找出原因。
  当时还在读副博士的侯云德仔细勘察了实验室情况,根据多年知识积累给出了判断:小白鼠可能死于仙台病毒感染。经过反复试验,他证明了自己的结论,并对实验室进行系统消毒,清理所有动物。此后,实验室再也没有出现动物集体死亡的事件。
  围绕着这些研究,侯云德在留苏期间发表了17篇论文。由于频频发表论文,苏联《病毒学杂志》编辑还特地跑到研究所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
  1961年,侯云德完成了关于副流感病毒研究的学位论文,这是一篇全俄文书写的具有独创性的优秀论文。鉴于论文的学术成就,苏联高等教育部于1962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几十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他的导师热泪盈眶地说:“侯云德博士是我从事科研工作30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这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研究所的荣誉。”

推动干扰素“平民化”


  干扰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功能,是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之一。
侯云德(左)、王泽山(右)两位院士获2017年最高科学技术奖
侯云德院士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干扰素完全依靠进口,患者治疗一个疗程的费用需要2万元至3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了让干扰素“平民化”,让每个老百姓都能用得起,1962年,学成归国的侯云德带着他的研发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干扰素研制工作。侯云德发现,中药黄芪可以抵制某些病毒繁殖,并能诱生干扰素,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严格科学的方法证明传统中药黄芪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侯云德对人体白细胞干扰素的诱生及纯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选育出具有诱导干扰素高产能力的病毒株HDV-F系,最终研制成临床级干扰素制剂。
  一开始,侯云德选择用人脐血白细胞诱生制备干扰素,但是成本太高。1977年,人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基因工程在美国宣告成功。侯云德大胆设想:“采用基因工程能让细菌大量生产人类干扰素,这不就是降低干扰素成本的好方法吗?”
  当时,我国生物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都较为落后,搞干扰素基因工程,更是无从下手。国际上的做法是首先建立一种测定干扰素信使核糖核酸的技术,其中要用到非洲爪蟾蜍卵的母细胞,而这种物质国内根本无从获取。侯云德不愿放弃,他多方联系,反复尝试,最终在北京郊区的饲养场找到了一种非洲鲫鱼,它的卵母细胞成为理想的替代品。当年,侯云德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干扰素会议上宣读了这个制备干扰素的“土办法”,由于操作简便,立即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1982年,53岁的侯云德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人抗病毒反应优势的人a 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类新药产品重组a 1b型干扰素,临床证明,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反应小得多。
  从研制之初到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国自主生产的干扰素不仅占领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而且价格比以前低了10倍以上。侯云德主导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已让成千上万名患者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侯云德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之父”“干扰素之父”。

建立传染病防控体系


  2008年至今,侯云德一直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指导布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能力建设和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五個领域的研究,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发生甲型H1N1流感,3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即全球流感大流行。
  与病毒赛跑,就是与生命赛跑,早一天研究出疫苗就能救治更多人。在侯云德带领下,研究团队在获得流感病毒毒株后72小时内,经过1000余次筛选,验证了与17种不同流感病毒亚型的交叉反应,建立了快速灵敏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方法。更令人骄傲的是,在甲流暴发的短短87天后,我国就成功研制出了甲流疫苗,成为全球首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比欧美国家提早了数月。
  甲流疫苗上市后,我国迅速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个案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7000万例个案),为全球甲流疫苗接种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病毒疫苗需要接种2剂次。而侯云德根据多年经验和研究,从实际出发,提出疫苗只打1剂次的建议。这大大降低了疫苗的使用成本,之后的事实证明,中国人体内几乎都有流感病毒的抗体,疫苗一针就可有效调动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
侯云德在实验室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1999年侯云德在医学科学前沿讨论会上做报告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欧美很多国家均有两个自然流行高峰,而我国呈现独特的单峰现象。“这是我们成功干预的结果。”侯云德说,自1889年以来,全球共发生过6次流感大流行,前5次都没有成功干预,而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国改变了其流行自然峰值,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流感大流行的有效干预和控制。
  与此同时,侯云德主导建立了覆盖我国所有省份的“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对五大症候群300余个病原快速确认,同时对未知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的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步入了新时代。
  事实上,传染病防控网络体系成功应对了近年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2013年我国首先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其感染率比H5N1高100倍,病死率达40%。这一全新的病毒从发现到控制不到一个月时间,至今没有传到别的国家。
  2014年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再次向全球扩散,一例被感染的韩国人进入我国后被网络体系快速发现,就地诊断隔离,在我国未出现二代病例。
  从事科研63年,著书8本,侯云德1990年独自编著的105万字的《分子病毒学》,这本书至今仍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界最为全面系统的经典专著之一。甲流、寨卡……近年来每逢突发传染病来袭,防控专家仍要不时去翻开这本厚厚的书,追溯陌生病毒的“前世今生”。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这是侯云德的一首明志诗。当下,他最关心的是即将于2020年结项的传染病重大专项,那时,他已经91岁了。
  [本刊責任编辑 钱璐璐]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等差数列{an}中a1=1,a5=7,则a9=()  A. 13 B. 15C. 6 D. 8  2. 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p是q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D. 充要条件  3. 函数f(x)
英语听说考试在广东已实行三年,虽然这一考试是以考生“输出”的“口语”为评分点,但听说考试,“听”与“说”同样重要,如果考生的“输入”即听力不过关,无疑容易止步于角色扮演的翻译部分。而从整份听说考试难度分布来看,难点恰恰是角色扮演这一部分。“五答”的答案点是唯一的,没有抓到有效信息则无法回答,因此,这一部分往往成为阻碍考生得到高分的难点。  但分析这几年的高考题,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规律,帮助考生在听
2018年9月6日,重慶市南岸区警方接到报警,一名叫陈晓燕的女子自称在屋内烫伤和捅伤前夫王江河。警方赶赴现场后发现,男子王江河受伤严重,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陈晓燕已与前夫离婚两年,一直相安无事。那么她为何要在两年后痛下杀手?随着调查的深入,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宁为玉碎:激烈作别“污点”婚姻  “你居然背着我就把婚离了,你想过怡怡了吗?”2016年8月,当听说女儿陈晓燕已办完离婚手续,母亲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一重要论述,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青少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应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及时抓紧抓好抓实。  摘
22载匠心传承,22年执著雕琢。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继续以冰雪资源为载体,以冰雪文化为内涵,打造中国冬季冰雪旅游领先品牌,为世界各地的冰雪爱好者献上一道集沉浸体验、旅游观光、赏冰乐雪为一体的冰雪盛宴。  第二十二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三轴两环”格局构筑了五大核心景区,旨在传递“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集合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17国的人文风情及哈尔滨城市特色。  同时,本届
他们很小就在追梦。  他们在绿茵场上追梦。  但他们更多的梦是在领奖台上。  更多的梦是期待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又一次奏响。  他们是湖南常德武陵区北正街小学少年足球队。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他们还是一群孩子,但站上绿茵场,他们成为了一种希望和骄傲,共同追逐着一个关于足球的梦想。  训练是辛苦和枯燥的,队长郑力文对于这个问题露出腼腆的表情,“训练很苦?训练很苦!”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
在当今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在食泥吃土,人称“食泥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非洲、亚洲、巴西和委内瑞拉。“食泥族”喜欢吃泥土和石头,据说是为了补充日常饮食中摄取不足的热量和养分。  据历史记载,“食泥族”最早出现在公元6年的罗马,他们吃黏土,是为了改善饮食或是治疗疾病。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不少土著人爱把泥土混合着磨碎了的橡实一块儿吃;安第斯山脉的土人也爱把沙泥与苦涩的野生马铃薯混在一起吃。据说黏土是
就要过年了,小朋友们一定非常开心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从各地赶回家,终于可以喘口气轻松轻松了,老人终于盼到了儿女回家团聚的日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黄珊珊与宝宝合影  十年前,河南南阳女孩黄珊珊因心肌病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同时也将“无法生育”的魔咒埋下。但她不甘向命运妥协,通过十年努力,历经九死一生,生下一名健康的孩子,创造了我国首例心脏移植患者生子的奇迹……  黄珊珊,今年27岁,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10岁那年,黄珊珊因肺炎感染引发心肌炎,一直靠吃药控制病情。2003年3月的一天,正在唐河县第三高级中学读高一的她,因呼吸困难晕倒在课堂上
工信部等相关部门日前就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展开摸底调研,研究制定推进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相关措施以及融资便利化等举措,均有望在下半年出台。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草案二次審议稿)》进行了审议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税收优惠、解决融资困难、降低创办成本等多项规定,将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负,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该法年内有望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二审稿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