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配餐员即将问世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y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劳动和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江苏省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镇江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处组织的“第三期全国营养配餐师资培训班”于4月底在镇江市圆满结束。本期培训班的任务是为“提高营养意识,保障人民健康”、培养更多的营养配餐员而举办的。
  营养配餐员是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运用营养学基本知识配制符合不同人群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的人员。营养配餐员是一个新的职业工种,是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又颁布的国务院64个职业准入之一,是在中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营养配餐员一方面有营养师的配膳职能,另一方面又要了解掌握餐饮业一般厨师的专业知识与菜肴制作技艺,应该说营养配餐员是集营养师与厨师为一体,在未来的中国餐饮业的发展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是烹饪王国,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灿烂光辉,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国餐饮业遍布全球,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的饮食文化为我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学习卫生科普知识之风悄然兴起。但毋庸讳言,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一部分群众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沿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保留一些生活上的陈规陋习;一些伪科学的所谓保健功能和手段还在一些地方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膳食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和富裕“文明病”并存,文明人吞进了“文明病”,用自己的牙齿在制造坟墓。
  平衡膳食、辨证用膳。炎黄子孙自古就注重营养,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营养配餐不是简单的几大营养素的相加,而是根据中国传统营养学的理论和配餐原则,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合理搭配,主动配餐,讲究烹饪技艺,既有营养又好吃,抓住回头客,以质取胜。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营养配餐员这一新职业、新工种,刚刚成立,有许多规律需要探索,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有许多观念需要更新,有许多困难需要面对。为此,每一个从事营养配餐的同志都应做到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开拓创新,适应餐饮市场发展,为中国餐饮业的兴旺发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物质生活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有了丰富的变化。历史悠久的紫砂壶作为人类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一如既往胜任茶器功能的同时,亦向世人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紫砂壶因茶文化而生,自然而然与禅文化也有着密切联系。自古以来,以禅文化为题材创作的紫砂壶不可胜数,但这并不影响当代陶艺人对它们的青睐。“莲意套壶”(见图1)就是一套将禅、茶文化结合并加以发挥的作品,其艺术形象和文化元素无一不向人们展
在建国头七年中,党和国家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民族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在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宜兴市茶促会、宜兴市陶协、中国农科院茶研所主办的“壶韵茶更香”系列活动,于11月20日上午,在中国紫砂博物馆拉开帷幕。当天,“紫砂壶泡茶安全性研究”成果由专家向社会公开发布。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副会长王敖盘、钱胜华,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省陶艺大师范伟群、史小明等以及茶人壶友百余人参加了成果发布。  宜兴紫砂壶为茶而生,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其政治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大众化”是毛泽东文化观的一个显著特征。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文化大众化的新时代,文化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一)    拼摆一般出现在高档宴请、喜庆筵席上,即把经过熟制消毒的原材料经过构图、加工进行制作的一种方法。从艺术角度看,它可以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菜肴上来讲,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妙馔,在盘中把丁、丝、条、片、块、球各种食用荤素原料拼摆成图案,构成一幅幅完美的艺术作品。  现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见。  南海风光,取材于海南风景为蓝本,拼制此作品,用黄瓜皮与香
宜兴紫砂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件瑰宝,它得以在民族母体中孕育,在社会交融之中成长与发展,并在世界陶艺之林中独树一帜,深受世人的推崇与喜爱。这其中更以紫砂壶最闻名遐迩,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发展史,且依旧长盛不衰。  紫砂壶从造型到装饰,集文学、绘画、书法、篆刻、金石等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人文性等特点,凝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同时更记录着时代烙印,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是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