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的时代,但中华传统道德的主导地位历久弥新,它蕴涵着博大的思想魅力。如果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去品味,会发现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深含其中。这些思想对当代的师德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 师德 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75-02
一、对师德培养的作用
1.甘于平庸的美丽人生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长生的原因在于它大公无私、毫不吝啬。故此老子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不争、居下守拙、无私奉献、甘于平庸是个人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应当如此。教师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大公无私、最没有私心的职业,有教无类,一切当以学生的心为心、以学生的事为事。一个人最大的满足不是锦衣玉食,而是精神上的充裕,对人、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愈是无私奉献,自己的精神收获就愈多。“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因此,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要善待他、关爱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们更要善待他,给他更多的爱,更多的关心,这样做可使每个学生都向善向真。守信重诺、言行一致的学生,我们要充分信任他,让他更有为、更有信、更有诚;信诺淡薄、夸夸其谈的学生,我们也要信任他、鼓励他,让无为变有为,让外化变内化,最终促使每个学生都守信重诺。
教师的师德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传统道德主张“慈故能勇”,意思是用慈爱去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表现出慈爱的强大力量。西方战争史上也有一句很流行的话:Love is the greatest power in the world. 即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这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教师的心可以是一颗平凡心,但必定是一颗充满慈爱的心,慈爱是师德修养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没有爱,就没真正的教育。因此,仅仅喜欢懂事听话成绩好的学生的教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因为他的心不宽、不广、不善、不慈;真正合格的教师的爱是赤子之爱,即爱所有的学生。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只有胸怀赤子之心,才能拥有纯真质朴的德行,才能在教育学生当中诲人不倦,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就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才能心气平和地“传道,授业,解惑”。
2.“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老子对师德的论述,他从水之性出发认为真正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应该如水之性:善利万物、为而不争、居下守拙,这是人生所要达到的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修养境界。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就是奉献,就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关爱,就是做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别人的事,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退让、谦和的生存形式,通俗地说就是做好事、做善事,不留名。从“水”利万物的本性出发,教师利万物也应是一种本性,是一种自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魅力。
二、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可从德、学、才、识的综合中体现出来,传统道德的思想可使大学生通过体悟“道”的真谛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1.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思维
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浮,否极泰来。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因而高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
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凡是碰到难题、大事,要从简单之处和细微之处入手。同时,为人处事要深思熟虑、脚踏实地,能给别人办成的事情要不遗余力地去做,不能做到的也不要逞一时之勇、轻易许诺。“夫轻诺必寡信”。好夸海口,随意许诺,很容易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行事不稳重,做事不认真,对待问题不重视,常易陷于被动局面。所以,大学生应当知易守难,以易当难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即使在遇到大的困难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其结果可能是大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处理得比较圆满。
3.虚怀若谷的谦让态度
毋庸置疑,虚心好学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知识,也易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帮助。万事万物盈虚有数,就像夜空中的月亮一样,阴晴圆缺自有规律可循,做人也一样。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悔之晚矣。反之,如果太谦虚、太礼让,矫揉造作,虚伪狡诈,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谦让要有度,要恰当。做人大忌得意忘形。“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江大海之所以能不断壮大、气吞山河,是因为其所处地势最低,所以纳百川。“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不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固执己见者,往往会不明事理;自以为是者,往往容易固执;居功自傲者,往往不能成大材;自认高明者,往往不会虚心进步。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应当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要“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更要善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只有自己谦让于人,时刻保持一种谦让温和的态度,才能得到别人的推举;只有把自己置之度外、舍己为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心底无私,才能成就自己。谦让温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学生才能团结别人,从而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当代社会逐渐重视物质利益的情况下,“象牙塔”里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事例并不鲜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教育离不开传统道德的导航,只有将当代的教育融入到传统德育的大的氛围中,让每一颗心都有所寄托,才能使施教者更加教得其法、教得其味,也会使受教者更加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高亨.道德经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传统道德 师德 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75-02
一、对师德培养的作用
1.甘于平庸的美丽人生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长生的原因在于它大公无私、毫不吝啬。故此老子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不争、居下守拙、无私奉献、甘于平庸是个人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应当如此。教师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大公无私、最没有私心的职业,有教无类,一切当以学生的心为心、以学生的事为事。一个人最大的满足不是锦衣玉食,而是精神上的充裕,对人、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愈是无私奉献,自己的精神收获就愈多。“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因此,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要善待他、关爱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们更要善待他,给他更多的爱,更多的关心,这样做可使每个学生都向善向真。守信重诺、言行一致的学生,我们要充分信任他,让他更有为、更有信、更有诚;信诺淡薄、夸夸其谈的学生,我们也要信任他、鼓励他,让无为变有为,让外化变内化,最终促使每个学生都守信重诺。
教师的师德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传统道德主张“慈故能勇”,意思是用慈爱去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表现出慈爱的强大力量。西方战争史上也有一句很流行的话:Love is the greatest power in the world. 即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这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教师的心可以是一颗平凡心,但必定是一颗充满慈爱的心,慈爱是师德修养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没有爱,就没真正的教育。因此,仅仅喜欢懂事听话成绩好的学生的教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因为他的心不宽、不广、不善、不慈;真正合格的教师的爱是赤子之爱,即爱所有的学生。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只有胸怀赤子之心,才能拥有纯真质朴的德行,才能在教育学生当中诲人不倦,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就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才能心气平和地“传道,授业,解惑”。
2.“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老子对师德的论述,他从水之性出发认为真正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应该如水之性:善利万物、为而不争、居下守拙,这是人生所要达到的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修养境界。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就是奉献,就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关爱,就是做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别人的事,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退让、谦和的生存形式,通俗地说就是做好事、做善事,不留名。从“水”利万物的本性出发,教师利万物也应是一种本性,是一种自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魅力。
二、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可从德、学、才、识的综合中体现出来,传统道德的思想可使大学生通过体悟“道”的真谛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1.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思维
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浮,否极泰来。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因而高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
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凡是碰到难题、大事,要从简单之处和细微之处入手。同时,为人处事要深思熟虑、脚踏实地,能给别人办成的事情要不遗余力地去做,不能做到的也不要逞一时之勇、轻易许诺。“夫轻诺必寡信”。好夸海口,随意许诺,很容易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行事不稳重,做事不认真,对待问题不重视,常易陷于被动局面。所以,大学生应当知易守难,以易当难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即使在遇到大的困难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其结果可能是大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处理得比较圆满。
3.虚怀若谷的谦让态度
毋庸置疑,虚心好学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知识,也易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帮助。万事万物盈虚有数,就像夜空中的月亮一样,阴晴圆缺自有规律可循,做人也一样。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悔之晚矣。反之,如果太谦虚、太礼让,矫揉造作,虚伪狡诈,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谦让要有度,要恰当。做人大忌得意忘形。“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江大海之所以能不断壮大、气吞山河,是因为其所处地势最低,所以纳百川。“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不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固执己见者,往往会不明事理;自以为是者,往往容易固执;居功自傲者,往往不能成大材;自认高明者,往往不会虚心进步。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应当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要“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更要善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只有自己谦让于人,时刻保持一种谦让温和的态度,才能得到别人的推举;只有把自己置之度外、舍己为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心底无私,才能成就自己。谦让温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学生才能团结别人,从而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当代社会逐渐重视物质利益的情况下,“象牙塔”里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事例并不鲜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教育离不开传统道德的导航,只有将当代的教育融入到传统德育的大的氛围中,让每一颗心都有所寄托,才能使施教者更加教得其法、教得其味,也会使受教者更加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高亨.道德经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