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较为张扬,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不断增强,要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在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气氛下,逐渐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习性。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懂得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教师就有被学生悦纳的情感空间,才会主动参与体验,敞开心扉。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动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这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组织体验式游戏。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游戏,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式游戏不以胜负为目标,而以体验为目标。如在讲七年级《创建新集体》时,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大小相同的呼拉圈,看哪一组能往圈内站的人多,各组学生手挽着手,就算挤得满头大汗,也没有人互相指责或松开,游戏中学生体验到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团结奋斗的动力。
进行细腻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七年级《让生命之花绽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以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武文斌为例,用视频展示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在抗震救灾中为了多救人舍生忘死,献出年仅26岁生命的事迹。我还播放了歌曲《感恩的心》的手语录像,随着使人动心动容的音乐,师生一起学做手语,聆听《感恩的心》,接受生命的感动,不少学生流下了热泪,为武文斌崇高的精神所震撼。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使之感同身受。如在讲七年级《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我采用了《盲人游戏》活动。让一个学生扮演“盲人”,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不可说话,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
丰富视听情境。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可以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形式来设置教学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提高教学实效。如在讲九年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MTV《春天的故事》,让学生随着悠扬的乐曲和多变的画面去感受改革开放政策的作用;我又播放了本县改革开放成就专题录像,真实的材料无疑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三、作业生活化,增强生活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材。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如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鸡蛋、炒土豆与白米饭;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主,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对此类活动也给予很高评价。
四、提高学习能力
社会是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少年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求知欲,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两条以上保护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学生小分队分别走向街头、工厂进行参观调查访问。回校后彼此交流信息:有的发现白色污染严重,提出应取消塑料袋,建议买菜篮子;有的看到河道污染严重,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发现一些工厂三废污染严重,提出应加强法律力度,加以整治。这样,学生在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责任编辑邱丽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较为张扬,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不断增强,要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在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气氛下,逐渐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习性。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懂得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教师就有被学生悦纳的情感空间,才会主动参与体验,敞开心扉。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动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这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组织体验式游戏。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游戏,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式游戏不以胜负为目标,而以体验为目标。如在讲七年级《创建新集体》时,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大小相同的呼拉圈,看哪一组能往圈内站的人多,各组学生手挽着手,就算挤得满头大汗,也没有人互相指责或松开,游戏中学生体验到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团结奋斗的动力。
进行细腻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七年级《让生命之花绽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以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武文斌为例,用视频展示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在抗震救灾中为了多救人舍生忘死,献出年仅26岁生命的事迹。我还播放了歌曲《感恩的心》的手语录像,随着使人动心动容的音乐,师生一起学做手语,聆听《感恩的心》,接受生命的感动,不少学生流下了热泪,为武文斌崇高的精神所震撼。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使之感同身受。如在讲七年级《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我采用了《盲人游戏》活动。让一个学生扮演“盲人”,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不可说话,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
丰富视听情境。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可以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形式来设置教学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提高教学实效。如在讲九年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MTV《春天的故事》,让学生随着悠扬的乐曲和多变的画面去感受改革开放政策的作用;我又播放了本县改革开放成就专题录像,真实的材料无疑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三、作业生活化,增强生活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材。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如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鸡蛋、炒土豆与白米饭;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主,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对此类活动也给予很高评价。
四、提高学习能力
社会是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少年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求知欲,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两条以上保护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学生小分队分别走向街头、工厂进行参观调查访问。回校后彼此交流信息:有的发现白色污染严重,提出应取消塑料袋,建议买菜篮子;有的看到河道污染严重,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发现一些工厂三废污染严重,提出应加强法律力度,加以整治。这样,学生在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