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福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之和谐农村的思考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
  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在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农村与农业经济活动的需求增长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应,农村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排放废物量与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及环境容量相协调,从而实现农村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由反自然性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共同生息与协调发展关系。
  其次是人与人和谐。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基础上必然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就使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加剧,成为农村与农业发展的重大矛盾。因此,人与人应该和谐发展,不仅要代内相和谐,而且要代际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一代更比一代和谐。
  第三是人与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两者发展是一个双向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过程。因此,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即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与需要的实现相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不断进步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民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
  第四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抓住市场,发展产业,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使大量农民从农业中及时地转移了出来,是形成和谐乡村社会模式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使得大部分农民生活由温饱而小康,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是形成农民和谐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实现和谐乡村社会、提高公共福利水平的重要条件。和谐乡村社会除了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交通条件等方面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并使得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乡民们从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福利供给。因此,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融合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更为重要,农村与农业的生态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重塑人、社会与自然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当前,福建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福建省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重效率而轻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增长,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
  因此,福建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构建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一、科学调整经济结构,保持协调快速发展,更加注重解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根本问题。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继续发展蔬菜、苗木花卉、林果和畜牧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从调整种植结构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移,充分发挥各类示范基地、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性开发,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人文历史、文物资源及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经营,改善旅游环境,完善市场建设,逐步发展餐饮、休闲娱乐、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加大力度整治景点景区的旅游秩序综合整治,创造性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宽第三产业领域。
  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更加注重解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基本问题。把群众利益作为执政的核心,大力改善环境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环境、科教、卫生、文化等关系群众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努力实现科技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加快生态省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的要求,抓住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统筹兼顾,增加投入,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包括外来人员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努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保障难的问题,使各项基础工作得到有效夯实,使制约全面发展的障碍得到及时排除。大力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组织技能培训,积极帮助各方面人员解决就业问题,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
  三、建立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和矛盾疏导机制。在抓好政务服务、整顿市场秩序、维护基层治安等工作的基础上,提前介入、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构建全新的预警机制,包括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社会问题、政治危机方面的内容。必须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容易引发矛盾滋生腐败的问题入手,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民主管理和决策水平。强化和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的问题。
  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新的稳定观。以人为本,改进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把劳动就业、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与资源保护、清欠消债、社会稳定等列入考核内容。用发展的眼光看稳定,用改革的办法抓稳定,以落实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稳定,正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主动超前化解而非被动应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稳妥把握合理的发展速度和适度的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征占用耕地和集约利用土地,做好农民安置-转移-创业-增收-致富这篇大文章,让广大农民能真正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果,成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实现“以人为本”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五、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知情权)、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权)、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参与权)、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权),以此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规范村财开支标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本着“三权不变”原则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对村集体年度财务收支、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补偿费使用、建设项目预决算、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及群众反映的问题等进行审计,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持县乡农经专业队伍稳定,整顿充实农村财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宣扬引导科学、民主、法制精神。政府要加强农村知识教育和文化学习载体,以农民现代化为核心,培养融传统美德、文化精华与现代民主法制理念于一体的文化精神,以整合凝聚人心,把党的意志化为农民自觉的意愿。组织开展“十佳”等群众性文明创建评选活动,积极发挥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及各种群众团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增进村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六、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农村综合协调部门,强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管理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等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促进各级政府在改革中积极转变职能,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加大乡镇机构改革力度,理顺乡镇党政关系,理顺乡镇与村的关系,理顺乡镇与站所的关系,精兵简政,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按照权责统一原则,赋予乡镇统筹管理辖区内所设机构的权力,增强协调功能。切实抓好中心镇建设,抓好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强化乡镇组织农村社会综合服务职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提升乡镇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增强乡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执政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加强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强化乡村党组织在政治动员、示范服务、利益协调、社会关怀、资源整合和应急控制等六种关键功能,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政治参与、依法办事、学习提高、开拓创新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水平。乡镇党委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完善乡镇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职能明,关系顺,合力大,效率高”为目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树立勤政高效廉洁的执政形象,改善乡村组织领导,在激发社会活力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党组织的先锋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白舒非浓度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1,5-戊二醇二甲磺酸酯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衍生化处理后,以乙腈-0.7%冰醋酸水溶液(69:31)为流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了多员联动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和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了教学信息反馈和整改机制,探索并实践了督教、督学、督管的教学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