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差里的“学问”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璧山区丁家镇高古村一片蔬菜基地里,大棚里的丝瓜苗已有几厘米长。大棚外一大片刚收获过儿菜的地里,渔马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经理王新全带着几位工人,在用旋耕机翻地。
  “天一放晴,苗子就要移栽到这地里。”王新全说,“5月初我种的丝瓜就能上市,会比周边菜农种的丝瓜至少提早半个月,相信又能卖个好价钱。”
  “你就这样自信?”笔者问他。
  “当然!”他搓了搓满手的泥。
  在外种菜,又回乡种菜
  王新全不是高古村的人,老家在璧山三河镇。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菜,后外出到珠海等地打工,几年前,又与别人合伙,到江苏流转土地,建起一座小型农场,专门种菜。
  2015年年底,他回乡走亲戚时,发现高古村有几十亩闲置的土地,感到很可惜。于是,他将这片闲置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过来。然后到江苏搬回种菜的大棚钢架、旋耕机等,组建起这家蔬菜种植公司,重新在家乡种菜。
  2016年年初,王新全带着家人,请了几名当地的农民,花了整整1个月的时间,才把这30多亩闲置地整治出来,重新种上了菜。
  别人亏损,他却能赚钱
  在这片地上,王新全种菜的品种,与当地的菜农没有多大区别,都是黄瓜、番茄、茄子、花菜、南瓜等,种植的技术也没有多大的不同。
  2016年,对于种菜人来说,是“难挨”的一年。因为价格偏低,不少菜农都没赚到钱。
  “我种的菜还是有赚头。”他说,搬回来的头一年,很多事都得从头来,种菜的成本也会高许多,但去年他的几十亩菜,还是赚了几万元钱。
  比别人早,也比别人晚
  “种同样的品种,别人亏损,你却赚钱,这当中有啥秘诀呢?”笔者问他。
  他微微一笑:“这嘛,主要是在时间差里做‘学问’。”
  “这‘学问’怎么做?”
  王新全稍微停顿了一下:“就是种同样的品种,别人种得早,我就种得晚,别人种得晚,我就种得早,在产品上市方面打时间差。”
  他举例说,去年他种的花菜,比周边菜农提早了半个月上市。在这早上市的半个月里,批发价都是每斤3元。半个月后,他的花菜卖到尾声时,周边菜农种的花菜才开始大量上市,而这时,价格已经跌了一半。
  种植儿菜是丁家的一项特色产业,可这批上市的儿菜,也成了菜农的“伤心菜”,价格低到二三角钱,甚至几分钱一斤,还不够请人办菜的工钱。因此,不少菜农种的儿菜,烂在了地里。但他种的10余亩儿菜,还是赚了钱。原因是提早上市了几天。他说,第一天上市的儿菜,价格是1.8元一斤,第二天就降到了1.6元一斤,第三天就降到了1元以下,然后就持续下滑到二三角钱一斤。
  “这时间差的‘学问’不仅可以做早,也可以做晚,甚至还可做到多季。”他说,就以丝瓜来说,他的丝瓜5月初上市,早于一般丝瓜,当周边菜农种的丝瓜大量上市时,他又把絲瓜地翻了重新栽种。当大批量上市的丝瓜卖得差不多时,他的第二季丝瓜又上市了,又能卖个好价钱。
  看来,这时间差里确实有大学问。
其他文献
2010年,受组织委派,我先后到河南省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和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六年驻村扶贫路,我一门儿心思都在贫困村上,迅速改变了这两个村的面貌,老百姓收入明显增加,走上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我把一点心得体会与读者朋友分享。  一、平原和山区贫困村如何脱贫  大吴庄村是典型的平原贫困村,西王楼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不同地区的贫困村该如何走脱贫致富路子呢?我总结了两条经验: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了笔者采访。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规划》提出,
为了方便进行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控制方法验证,提出一种基于Quanser Q8卡、QuaRC开发环境、工业机电驱动单元IMDU和Matlab/Simulink的半物理实时仿真实现方法。利用IMDU模拟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系统,以Q8卡作为仿真模型与物理模型之间交互的桥梁,在Simulink上结合QuaRC,并通过C MEX S函数保证系统动态参数的传递及Mat-lab/RTW仿真环境的高效运行,实现对
针对云计算中的任务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任务调度的增强蚁群算法(task scheduling-enhance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TS-EACO)。算法兼顾了任务调度的最短完成时间和负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