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教育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en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题引入、问题设计和解题方法研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发现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并产生好奇心,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作者就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一探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 创新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还在于学校课堂的教育教学。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变“传统教育”为“创新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创造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以平等的姿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分的,因此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二、“情境,问题,探究”三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再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主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有了“欲知下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强烈意识,课堂气氛就会十分活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就能积极思考,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更为明显。
  2.提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质量不高。因此,教师可采用“设陷”、“反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3.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其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讨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经历发现某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完善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以课本知识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偏重解题的速度和熟练程度,很少鼓励学生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质疑、鼓励猜想、鼓励创新为主。教师在讲评作业或习题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进行表扬,使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所提高。
  四、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非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是以逻辑思维作为基础,通过非逻辑思维实现跳跃,再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完成的。所以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非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多猜多想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大数猜想”、“开普勒猜想”等无不告诉我们没有猜想就没有数学,没有猜想就没有科学。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近几年来,中考数学中也出现了猜想题,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去为学生提供猜想、想象的空间。
  2.数学实验
  实验教学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思维活动中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3.知识迁移
  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便可引导学生将其运用于测量河宽、测量山高等,这样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且能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乐趣并有所创新。
  4.培养直觉
  直觉是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直接观察出问题的本质结构,要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直觉欲望,引起学生的直觉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找出奇特巧妙的解法,从而迅速、简捷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精思、巧思、捷思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灵活性、克服思维定势的重要思维方式。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差异现象,而相反现象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可逆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去分析数学中的可逆因素,认识这些因素间的可逆联系,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应用知识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若正向思维难于突破,尝试诱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探求结论与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给出定理或公式再证明或举例说明,这种演绎法教学只重视固定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沿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一题多解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3.一题多变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进行变式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种种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完备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设计开放型命题
  开放题由于没有确定的答案,解题方法往往也是不同的。在数学教学中开放题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
  总之,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劲松.像大师一样思考:创新思维一点通.中国档案出版社.
  [2]詹丽.和谐社会需要大力推进创新教育[J].理论学习,2005.
  [3]李世海.创新教育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一直是教师的一大困扰。作文评改形式应多元化,即互评、师评、自评。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换,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再由教师主要依据学生互评情况汇总表,由点回到面进行深度点评,主要是结合学生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证他们的感悟和评改的正确性,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感,在成功中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写作兴趣。评改依据应具体化,即借助语感,也可依据自己的知识
听说以前的一个同事在外开了个写作辅导班,不禁大吃一惊。有一次看他写的教学总结,感觉思维紊乱有拼凑之嫌,言之无味且语言呆滞。再联想到他平日的作文教学,无外乎就是讲些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点题诸如此类写作技巧的东西,通堂“现代八股文”写作教学课。没想到他居然敢办写作辅导班,只能佩服他的“敢唱就会红”的精神。  说实话,一个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是件可怕的事,就好像数学教师不会解数学题一样可怕。写文章是语
摘 要: 以读带写,使学生有东西去写,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以写促读,让学生更有兴趣去钻研诗歌,提高鉴赏能力。读写互动,才能促成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摸索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说、写融为一体,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课 写作课 “以读带写
摘 要: 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教师应从加强生活体验积累素材、科学指导组织课外阅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三个方面入手,达到有效提升初中生作文素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生 作文素质 有效提升    初中生作文素质就是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素质的总和。弄清初中作文的现状,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作文素质才能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当下初中生作文
摘 要: 数形结合即数形渗透,两者相互推进,层层深入,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解题思想和方法。本文首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方法进行了剖析,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研究了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数形结合 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    1.引言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
摘 要: 反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就反函数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反函数 概念 教学设计    学生普遍对反函数一节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存在一定困难,根据学生反映出的情况,我对反函数一节中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建议.  我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反函数概念、求法、图像关系,并基于图像来理解.教学难点主要有:①f(a)=b?圳f(b)=a的应用;②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数学老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心生厌倦,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所以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结合数学的思想体系,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以此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数学文化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数学文化是一种基
摘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把数学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诗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 情境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 应用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然而在考试压力下的题海战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