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双“眼睛”看世界

来源 :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一个跛子和一个盲人是好朋友,两人同住一屋,相依为命。一天房子突然起火,转瞬间整个房子就烧了起来,两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盲人想逃却看不见路,跛子想逃,无奈脚不能行。
  忽然,盲人急中生智,背起跛子就跑。跛子看得见路,盲人能跑,两者互为补偿,逃出了火场。
  在生活中,将两种或更多器官的缺陷加以补偿,往往会化险为夷,甚至发明出一个新奇的事物。
  人体器官的功能并非无限,眼睛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我们在做发明创造时,不妨尝试补偿或延伸眼睛的功能,做出不一样的“眼睛”来。
  人的肉眼能够看多远?
  虽然我们能看见38万千米外的月球,却分辨不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和凹坑;虽然我们能看见远处的高山峻岭,却看不清满山翠绿的树木。
  为了克服看不远、看不清的劣势,一些望远镜横空出世——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台投入科学应用的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陨石坑、太阳黑子、木星的4颗卫星和土星环等。1688年,牛顿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面镜望远镜,清楚地看到了木星的8颗较大的卫星。1937年,美国人格罗特·雷伯潜心研究,成功制造了第一台专门用于天文观测的射电望远镜……
  当然,除了这些“千里眼”,人们还发明了可视电话、卫星电视直播器、智能监控仪等,进一步打破视觉局限,延伸眼睛的功能。
  不过,能不能看得更远一些呢?哈哈,你们顺着这个思路多想一想,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写下来,做出比“千里眼”更厉害的发明作品哦。
  当你走过一扇门,总会不经意地要往里面看一眼,这是潜意识的,因为人天生就爱探究内部,可惜的是,你的视线可能被一片厚厚的树叶挡住了。
  1895年的一天晚上,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神奇的X射线,满足了人们窥探内部的愿望。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视人体,显示出骨骼和内脏的结构,也能透过其他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X射线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学科——放射诊断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大批能够看清人体内部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如X光成像仪器、心电图仪器、脑电图仪器等。近几年,医生还借助3D技术清楚地看到患者内脏的立体图像。
  借助能看到内部的“眼睛”,医生能很快看清病灶,做到对症下药。其他行业也同样有可以看到内部的“眼睛”,如穿墙透视器,可以看到建筑物的内部;车站里使用的危险品探测器,能探测到包里或箱子里的各种危险品。
  除了这些“眼睛”,你是不是想到了发明可以穿透更厚物体的不一样的新仪器呢?
  当黑夜慢慢降临,光线变得越来越弱,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经常出现。在黑夜中,我们的眼睛好像已经失去了作用,基本上看不清物体。
  有人想到了在黑暗中增强光亮,做出了很多发明作品,比如手电筒、电灯、路灯等。后来,人们又继续对这些发明作品进行改进,让人们在夜晚看得更清楚。
  另外,还有人发明了夜视镜,借助一种光电技术和光电成像器,辅助人们观察事物。
  黑夜不可怕,只要有一双能够看见黑夜的眼睛。如果想在黑暗中看得更加清楚,让黑夜和白天一样亮,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白天的环境,发明出其他发光发亮的物品来。
  盲人们的眼睛都存在一些缺陷,我们是不是可以专门发明一些物品做他们的“眼睛”?
  往杯子中倒水,要做到刚好倒满一杯水,而且水还不会溢出来,对于眼睛完好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对盲人来说,就变得非常不容易。
  倘若在刚好倒满杯的瞬间,杯子能发出某种声音,那么盲人就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停止倒水,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发明一种盲人专用水杯。
  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弥补他们的视觉缺陷,用其他器官代偿,充当他们的眼睛。
  看见即创造,一般来说,你能见到多少种物品,就意味着你可以为盲人设计多少种专属物品,也就意味着有多少个创意,可以做出多少个发明作品。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使用各种物品的时候,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盲人使用的话,会有哪些不便,如何改进,才能适合盲人使用,怎样才能给他们提供视觉上的最佳补偿。
  然后,我们再根据设想画出创意草图,购买相应的材料,设计制作出专门为盲人服务的物品。
其他文献
如果你要寻找外星人,首先就应该寻找具有类似地球环境的行星或卫星。那么,宇宙中那些难以胜数的“太阳”中,是不是都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行星都是自己不会发光的天体,而且个子与恒星相比又是如此渺小,距离我們又如此遥远,根据我們今天的技术水平,要真正观测到它是不容易的。我們只能间接地获得这方面的信息。  科学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告诉我們,太阳系外有很多很多的太阳系!这是从行
一缕风,一蓑雨,我携唐诗宋词赶来,来赴你一场千年之约。  环佩叮当,烟雨是一种意象,在开满吴侬软语的小巷,醉了谁的时光?吱呀呀橹桨轻摇,一把油纸伞,将水巷穿越于时空,悠长……  江南的雨是细细的,些许微凉。念旧的灯,等不及夜的邀约,用一水迷离,点亮一河月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漫步烟柳碧翠,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与梦同行。  江南的雨是柔柔的,黏稠、空灵。仿佛少女的吻,未及轻
戏匣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于收音机的俗称,那时候乡村消息比较闭塞,唯一了解外界的渠道,是通过被人们叫做戏匣子的收音机来接收消息。  小时候的农村,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听戏匣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那时候的戏匣子还是一个奢侈品,最初的戏匣子是村支书家里配备的工作必需品。长方形的一个木头盒子,有几个突出的旋钮,旋开了就能听到丰富多彩的节目。  村长家的戏匣子播放时间是受到限制的,一般都是宣布重大
在我国广西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住”着一个神秘的大怪咖——名为“百魔洞”的溶洞。  它可神奇了,洞里时常雾气缭绕,仿佛妖魔在吞云吐雾;底下流淌着传说中的“神仙水”;地磁强度高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居住在它附近的人们普遍长寿。  这怪咖为什么会这么怪呢?  1987年的一天,一群中外地质专家来到广西,走进了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村西侧的百魔洞。  “啊,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溶洞!”专家们发现这个溶
以前我有所住了近20年的旧房子,位于一个比房龄还要大的老小区。那间房子有个大阳台,被我的超大电动卷帘银幕遮挡了起来,很多个夜晚,我会把大银幕垂下来,用智能投影来播自己或孩子喜欢看的电影。如今离开那所房子两年多了,特别怀念那块儿银幕。  新居住的地方,是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每每在工作日的时候,人们开车、打车、拼车都涌进城去了,我住的又是小城镇的郊区,所以周边环境显得很是空旷。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会换
在一场聚会里,邱老师与初中王同学相遇。大家聊得比较多,我才发现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邱老师,其实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帮过许多人的忙。可大家说起她帮人的故事时,她都会笑呵呵地说:不记得了。  那王同学说,她是因为邱老师才来广州。那时邱老师刚大学毕业,王同学从老家来投奔她,两个人的居住条件很艰苦。邱老师帮王同学一起找工作,往返惠州和广州……王同学直到找到工作才离开她的宿舍。王同学成家后还经常跟老公、家婆说
不知道该以一个怎样的词来描述我的高考,就像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段青春。如果说是肆无忌惮而又刻骨铭心,那我想那一年的经历更多的是这样一种写照——生如夏花。  那一年,我18岁,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拐点——高考。像正在经历高考的你们一样,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许。我奋力奔跑,只为能在心驰神往的象牙塔留下最好的回忆。走过那段青春岁月,再回首,却发现心底竟有这么多值得留恋和铭记的东西,于是提笔写下。  我是一个
春色里,去探访国歌的摇篮。我们来到田汉故居。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奠基人,早期革命音乐和电影事业的优秀领导者,是现代文化界的一座高峰。他毕生笔耕不辍,留下了100多部剧作、2000首左右的诗词和歌词。论作品之丰,影响之巨,纵观中国现代文化史,超过他的人不多。但最让人们记住的,是他创作的国歌。  田汉故居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过去叫田家塅,田汉在这里出生并生活到10岁。故居在文化园深处,是座
在我们办公室里,老王是出了名的“蔫人”。老王做事总是唯唯诺诺,小心谨慎,为此大伙总爱拿老王来开心逗闷,开那种没大没小的玩笑,反正老王是不恼不怒,大家也就习以为常。同事小刘和老王联系,就总爱拖长声音说:“喂!你是老王吧!”从而引得大家呵呵大笑。  老王平时做的事都是些费力不讨好的琐事,擦桌子、扫地、端茶、倒水,自然大家也就认为老王也就是这样的闲职;或着就是那种大家相互推脱有难度的“大事”,譬如领导重
混沌初开,便有了男女之别。男生和女生在生理上大不一样,在性格上差异很大,消费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发明创造时,我们可以从性别方面进行创造性思考,开创一片新天地。  瞄准性别做发明  近年来,人们渐渐认识到某一种产品不单是女士或者男士消费的“专利”,而应该针对性别差异,开发适合异性使用的同类产品,开拓新市场。  化妆品市场多年来都是女士产品一统天下,精明的日本企业却敢于打破化妆品市场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