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至2019年,共享单车在国内遭遇了“天地板”,从市场风口,创投风口,到迅速跌落神坛,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ofo与摩拜两大独角兽企业易主。共享单车企业昙花一现危机,引发了对于共享单车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思考。市场份额的争夺,政策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模糊的运营盈利模式等内外部因素时刻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构一套科学的共享单车竞争力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及时找准自身在行业中定位,补足短板发展优势,促进共享单车及类似企业健康发展。
一、相关理论基础
对于竞争力理论,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对于竞争力的分类研究,金培将企业竞争力分为显示性竞争力和分析性竞争力,显示性竞争力所反映的是竞争力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分析性竞争力所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随着竞争力研究的深入,学者将企业竞争力进行不断地细分,陈丽佳(2008)从科技竞争力的角度切入,将其分为科技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科技贡献能力等;唐晓华、徐雷(2011)从政府与市场双能力角度,将企业竞争力分为应对政府能力与应对市场能力;张进财、左小德(2013)采用平衡积分卡原理,分为行动能力指标、潜在能力指标、生产要素利用能力指标、市场需求开发能力指标四个方面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张铁山(2014)以电解铝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能力角度讲企业竞争力分为显示性竞争力与内因性竞争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显示性竞争力和内因性竞争力相结合,具体构造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二、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1.构成要素之资源竞争力。资源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单车属于新生技术密集型企业,人才是带动企业向前发展根本动力,导致人才需求旺盛。同时,新兴企业对于物质基础要求更高,共享单车初期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撑以满足自身前期市场开拓,因此资源竞争力用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城市均单车覆盖量、年均融资额。
2.构成要素之科技競争力。共享单车发展初期,产生很多自行车相关的发明专利,比如智能锁、旋转车铃、空心轮胎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及便捷性。共享单车行业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撑,运维需要大数据分析车辆热点,车辆需要满足不同人的舒适需求,平台需要不同的端口接入,停车点规范需要电子围栏技术,这都是科技的体现,只有与科技更加深入的融合,才能让共享单车资源发挥最大价值。科技竞争力主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率及零部件专利数量体现。
3.构成要素之环境竞争力。环境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外部运作中需要面对的直接主体,取得环境的主动权能够更加快速的赢得优势。本文从政府角度分析环境竞争力,主要包括财政支持力度、政策、体制法律保障程度。取得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所颁布的政策对自身越有利,就更快的具有环境竞争力。基于国内的产业大环境,若企业所属的产业是处于上升阶段就更易成功,但若是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行业成功几率将大打折扣。对于共享单车而言,2015年现身街头,发展至今仍属于新兴产业,依托强大资本支持,民众对于绿色出行的需求及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共享单车发展迅速升温。
4.构成要素之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主要通过一些显示性指标体现,因此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国内市场占有率、接入平台渠道数量、国际城市覆盖数量、国内城市覆盖数量、市场渗透率。市场是产品与用户的节点,用户选择产品,产品服务用户。综上所述,形成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管理建议
现阶段,共享单车企业补贴逐渐减少,其计费机制不断完善,部分企业开始收取单车调度费,政府监管逐渐规范,用户规模从高增趋于稳定,根据比达咨询统计,每月使用10次左右的用户从2017年的42.4%上升至上2018年的48.4%,平均每月1-5次用户也从2017年的4.8%上升到2018年的8.7%。共享单车行业开始去泡沫化。
1.目标市场转换。大城市共享单车市场基本定型,但国内广大中小城市仍有较大需求空间,把共享单车业务进一步“下沉”到中小城市将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共享单车企业需综合考虑各地经济水平、地理条件、人口规模、出行需求、使用习惯的基础上选准市场,并因地制宜深耕开发与有序扩展。同时共享单车企业未来可以转向风景名胜区、高校集中区、工业产业园区等应用场景,以签订协议的形式获得排他性的投放机会,通过精细化运营打造持续盈利模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政府加强监管。共享单车属于新生经济模式,政府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将原本主要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推向市场,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的目的,这样一来既能弥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困难,也可以提高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一、相关理论基础
对于竞争力理论,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对于竞争力的分类研究,金培将企业竞争力分为显示性竞争力和分析性竞争力,显示性竞争力所反映的是竞争力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分析性竞争力所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随着竞争力研究的深入,学者将企业竞争力进行不断地细分,陈丽佳(2008)从科技竞争力的角度切入,将其分为科技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科技贡献能力等;唐晓华、徐雷(2011)从政府与市场双能力角度,将企业竞争力分为应对政府能力与应对市场能力;张进财、左小德(2013)采用平衡积分卡原理,分为行动能力指标、潜在能力指标、生产要素利用能力指标、市场需求开发能力指标四个方面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张铁山(2014)以电解铝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能力角度讲企业竞争力分为显示性竞争力与内因性竞争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显示性竞争力和内因性竞争力相结合,具体构造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二、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1.构成要素之资源竞争力。资源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单车属于新生技术密集型企业,人才是带动企业向前发展根本动力,导致人才需求旺盛。同时,新兴企业对于物质基础要求更高,共享单车初期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撑以满足自身前期市场开拓,因此资源竞争力用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城市均单车覆盖量、年均融资额。
2.构成要素之科技競争力。共享单车发展初期,产生很多自行车相关的发明专利,比如智能锁、旋转车铃、空心轮胎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及便捷性。共享单车行业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撑,运维需要大数据分析车辆热点,车辆需要满足不同人的舒适需求,平台需要不同的端口接入,停车点规范需要电子围栏技术,这都是科技的体现,只有与科技更加深入的融合,才能让共享单车资源发挥最大价值。科技竞争力主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率及零部件专利数量体现。
3.构成要素之环境竞争力。环境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外部运作中需要面对的直接主体,取得环境的主动权能够更加快速的赢得优势。本文从政府角度分析环境竞争力,主要包括财政支持力度、政策、体制法律保障程度。取得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所颁布的政策对自身越有利,就更快的具有环境竞争力。基于国内的产业大环境,若企业所属的产业是处于上升阶段就更易成功,但若是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行业成功几率将大打折扣。对于共享单车而言,2015年现身街头,发展至今仍属于新兴产业,依托强大资本支持,民众对于绿色出行的需求及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共享单车发展迅速升温。
4.构成要素之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主要通过一些显示性指标体现,因此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国内市场占有率、接入平台渠道数量、国际城市覆盖数量、国内城市覆盖数量、市场渗透率。市场是产品与用户的节点,用户选择产品,产品服务用户。综上所述,形成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管理建议
现阶段,共享单车企业补贴逐渐减少,其计费机制不断完善,部分企业开始收取单车调度费,政府监管逐渐规范,用户规模从高增趋于稳定,根据比达咨询统计,每月使用10次左右的用户从2017年的42.4%上升至上2018年的48.4%,平均每月1-5次用户也从2017年的4.8%上升到2018年的8.7%。共享单车行业开始去泡沫化。
1.目标市场转换。大城市共享单车市场基本定型,但国内广大中小城市仍有较大需求空间,把共享单车业务进一步“下沉”到中小城市将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共享单车企业需综合考虑各地经济水平、地理条件、人口规模、出行需求、使用习惯的基础上选准市场,并因地制宜深耕开发与有序扩展。同时共享单车企业未来可以转向风景名胜区、高校集中区、工业产业园区等应用场景,以签订协议的形式获得排他性的投放机会,通过精细化运营打造持续盈利模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政府加强监管。共享单车属于新生经济模式,政府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将原本主要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推向市场,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的目的,这样一来既能弥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困难,也可以提高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