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新的刺激方案吗?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连续几个月罕见的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国家发改委加快了项目审批的步伐,稳增长再一次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的公告显示,6—8月份,广东、吉林和甘肃等12个省市的13个公路改扩建工程获批;9月的第一周核准了18个城市的25个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额或逾1万亿。
  事实上,在此之前,多个地方政府为稳增长,已经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总额超过1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例如,天津、重庆宣布,将在未来3至4年内投资万亿,支持其重点产业的发展。
  虽然仍然不十分明确这些庞大投资的资金从何而来,但人们相信新一轮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已经启动了。
  但有学者认为,通胀、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地方债危机、经济失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宏观经济的决策,至今仍在继续消化。
  这样的指责同样延续到了新一轮的投资刺激上。从当前大部分获批的项目看,仍然集中在基建、钢铁、煤电等领域。
  当然,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有望消化钢铁、水泥和机械设备等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仅以目前核准的25条轨道交通项目看,约4成的项目资本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例如,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和11号线的批复文件中写道,“工程资本金主要来源为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及沿线土地出让收益,在土地收益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市财政资金投入”。
  超过6成、约4000亿元的项目投资要靠国内银行贷款解决,绝大多数的项目“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解决”或“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相当高了,银行的放贷意愿越来越低,他们担心未来会形成更多的坏账。
  如何解决相对单一的融资模式是个问题,对地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又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不过,相对于未来可能加剧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仍然是稳增长,他们当然希望更多的项目获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这样总结中国长期存在的投资冲动怪圈: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增加投资,于是出现投资过热,过热之后再紧缩,经济增长率下降了,于是又开始重复启动投资的带动。
  其中,以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冲动更甚。他们热衷于投资,而非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对于整个国家,在保增长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如何确保调结构的同步,不能不考虑中国经济该怎么摆脱对投资增长的依赖。
  不过,在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摆脱世界经济危机仍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投入。
  他对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表现相对乐观,并且相信政府会不断吸取上一轮经济刺激的经验与教训。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财政还有一万亿的余额,可适时作为预调微调的措施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可以预见,投资在短期内仍将是中国拉动经济、摆脱危机的重要工具。而与此同时,人们期待以更积极的改革推动结构的长期调整。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北京大张旗鼓弄出了个“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城市精神有什么用吗?街头去问问百姓,他们嘿嘿一乐,摇摇头说,这个嘛,不清楚。但媒体不然,媒体应该清楚。不但清楚,还得宣传!打开电脑,输入“城市精神”四字,各种解释,那就相当丰富了:“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
30万亿元人民币——据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介绍,这是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存量,这个数字占我国2011年GDP总量的64%。过去一年,很多话题都是在这个庞大的
现在学界有一种说法:GDP增长快一点、慢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我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不要把这样的说法当成可以无视经济失速、恶性循环的理由。经济增速慢了,经济
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反垄断解释》”将正式实施。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至2011年底,全
喧嚣数目的渣打银行“洗钱”案向了结迈出了第一步。在被吊销执照的压力下,渣打集团选择了花钱买平安,于8月14日以向纽约州金融服务局支付3.40亿美元为代与美国有关部门的庭外和
日前,正式公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草案引发行业和市场众多争议,焦点是立法的市场化导向问题,即偏离市场经济原则,政府对市场干涉过多,有效约束不足。  近10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很快,旅游投资规模较大,但是,市场经济的旅游发展和计划经济的行政部门管理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即自由准入、自由竞争和行业区域性的壁垒对立;企业自主创新和政府行政主导相抵;旅游市场无序和旅游公共管理匮乏并存;对于企业和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