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高效液相法检测青霉素G

来源 :食品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scotscots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了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结合柱前衍生测定青霉素G的检测方法。由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和(NH_4)_2SO_4构成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萃取衍生后的青霉素G,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行检测。考察了离子液体与盐不同浓度组成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率受[Bmim]BF_4和(NH_4)_2SO_4的浓度影响,当体系中[Bmim]BF_4的质量分数达到30%、(NH_4)_2SO_4的质量分数在24.72%-33.11%之间时,萃取率可达到93.21%±1.42%(n=6),定量下限(LOQ)为97μg/mL。这一体系能够有效地萃取并检测青霉素G,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萃取率。 The determination of penicillin G by ionic liquid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derivatized penicillin G was extracted by ionic liquid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from ionic liquid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Bmim] BF_4 and (NH_4) _2SO_4 and was subjected to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etecti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onic liquid and salt on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affect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Bmim] BF_4 and (NH_4) _2SO_4.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Bmim] BF_4 reached 30% and the mass fraction of (NH_4) _2SO_4 was between 24.72% and 33.11%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93.21% ± 1.42% (n = 6), and the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 was 97μg / mL. This system can effectively extract and test penicillin G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extraction rate.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现的学校教育
批评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以其独特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批评教育法在“文革”中曾产生过极“左”化的错误做法,加上新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网上购物消费、线上预约服务等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行为。家装也正在这种趋势下与互联网发生融合,由此衍生的互联网家装设计新方式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对区域生态环境做出有效的、科学的监测和评
以文化生态的思想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北院门历史街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现状问题及历史沿革;借助判断抽样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若干历史街区环境的有效提升改造方法。
本文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研究了蛋白质的复性机理。用荧光相图法研究了蛋清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的中间态,用阴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高校绘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根据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等适时调整。尤其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创新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文化
基于知信行理论模式(KAP),认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提出的“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涵盖了健康知识掌握、健康信念与态度形成、健康知识实践运用三个
主办:中国音乐史学会(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协办: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时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测量》课程为背景,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阐述了课程微课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微课的设计原则结合《建筑施工测量》课程的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