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初中阶段,不同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既达成共同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不同学生的特长需求?笔者以为灵活地运用引导策略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良方。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要求,只有学生主动质疑,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尽量避免教师直接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为的是避开用一个既定的框框来“框”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教师指定的范围。
比如学习诗人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在让学生通读、细读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这首诗发表于1968年,那是十年浩劫进行的第三个年头。这场运动距今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但凡亲身经历过的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个年代的疯狂。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有什么想法和疑惑。”这其实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质疑,可以谈诗人,谈历史背景,谈诗歌意境、手法、语言,等等。
学生从这一引导中提出了好多问题,归纳起来有:①《相信未来》,作为题目,揭示了当时现实怎样的残酷、无情与诗人对现状怎样的绝望?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迷惘、无助与对信念的执着?②一、二、三节最后一句都用冒号标出了后面的四个字:相信未来,这四个字的含义各有什么不同?③“相信未来”既是题目,也是诗歌的主旋律,在十年浩劫开始的第三个年头,诗人这样写,难道就不怕遭到迫害吗?④诗歌不同于政治报告,它用凝练的诗化语言是不是告诉我们,诗人完全不赞成当时的那场运动,但又不敢明说?⑤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虽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但我们是不是可以看成那其实也是诗人对那场运动的态度,是批判和否定?学生的这些疑惑有的已经不在教师备课的范围内,这就为师生共同探讨课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研究性学习也就由此展开。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不以权威的姿态居高临下,而是以首席教师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去一起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向纵深方向有序和谐地进行。
二、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只是学习的开始,更主要的是展开互动交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最好的方法是“踏雪无痕”,教师应以长者的循循善诱或学长的促膝谈心方式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共同探究。
如孙犁的《亡人轶事》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亡散文,学生在通读后也提出了不少质疑。比如第一部分,写孙犁结婚以后教妻子认字,文章这样写: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对这样的语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甲说:“这说明了孙犁虽然思念并深深地爱着妻子,但对她身上存在的这种迷信思想还是不留情面地批评的。”甲到底说得对不对呢?从全文来看,作家是不是有这种批评的意思?但乙站出来说:“作家只是实事求是而已,根本没有批评之意。作家那么爱妻子,写文章怀念妻子只是念叨着她的好,不可能批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说,两种看法,谁是谁非?是不是还有第三种?请大家各抒己见。一场探究式交流就这样在引导中开始了。
三、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高中语文有必修课本和选读课本,还有与必修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可以说,为了配合高中语文教学,编者煞费苦心,推荐了不少“文质兼美、既具经典性又具时代性”的精品,这为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能很好地利用手中的这些书,无疑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大有裨益。但教师要紧扣课文,适度延伸,精心组织,形式多样。
比如,学习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朗诵,领悟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遣词造句的精准凝炼。学习了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要求学生查阅关于他的生平、著作,组织“我所了解的利奥波德”讨论会。学习了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可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虐杀的资料,组织《战争,我诅咒你》的演讲,让学生了解二战历史。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要求学生将生活感悟写成一篇精短散文,张贴在班级黑板报上交流。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引导是门艺术,它需要爱心、耐心与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学(226000)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要求,只有学生主动质疑,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尽量避免教师直接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为的是避开用一个既定的框框来“框”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教师指定的范围。
比如学习诗人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在让学生通读、细读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这首诗发表于1968年,那是十年浩劫进行的第三个年头。这场运动距今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但凡亲身经历过的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个年代的疯狂。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有什么想法和疑惑。”这其实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质疑,可以谈诗人,谈历史背景,谈诗歌意境、手法、语言,等等。
学生从这一引导中提出了好多问题,归纳起来有:①《相信未来》,作为题目,揭示了当时现实怎样的残酷、无情与诗人对现状怎样的绝望?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迷惘、无助与对信念的执着?②一、二、三节最后一句都用冒号标出了后面的四个字:相信未来,这四个字的含义各有什么不同?③“相信未来”既是题目,也是诗歌的主旋律,在十年浩劫开始的第三个年头,诗人这样写,难道就不怕遭到迫害吗?④诗歌不同于政治报告,它用凝练的诗化语言是不是告诉我们,诗人完全不赞成当时的那场运动,但又不敢明说?⑤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虽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但我们是不是可以看成那其实也是诗人对那场运动的态度,是批判和否定?学生的这些疑惑有的已经不在教师备课的范围内,这就为师生共同探讨课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研究性学习也就由此展开。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不以权威的姿态居高临下,而是以首席教师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去一起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向纵深方向有序和谐地进行。
二、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只是学习的开始,更主要的是展开互动交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最好的方法是“踏雪无痕”,教师应以长者的循循善诱或学长的促膝谈心方式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共同探究。
如孙犁的《亡人轶事》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亡散文,学生在通读后也提出了不少质疑。比如第一部分,写孙犁结婚以后教妻子认字,文章这样写: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对这样的语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甲说:“这说明了孙犁虽然思念并深深地爱着妻子,但对她身上存在的这种迷信思想还是不留情面地批评的。”甲到底说得对不对呢?从全文来看,作家是不是有这种批评的意思?但乙站出来说:“作家只是实事求是而已,根本没有批评之意。作家那么爱妻子,写文章怀念妻子只是念叨着她的好,不可能批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说,两种看法,谁是谁非?是不是还有第三种?请大家各抒己见。一场探究式交流就这样在引导中开始了。
三、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高中语文有必修课本和选读课本,还有与必修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可以说,为了配合高中语文教学,编者煞费苦心,推荐了不少“文质兼美、既具经典性又具时代性”的精品,这为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能很好地利用手中的这些书,无疑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大有裨益。但教师要紧扣课文,适度延伸,精心组织,形式多样。
比如,学习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朗诵,领悟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遣词造句的精准凝炼。学习了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要求学生查阅关于他的生平、著作,组织“我所了解的利奥波德”讨论会。学习了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可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虐杀的资料,组织《战争,我诅咒你》的演讲,让学生了解二战历史。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要求学生将生活感悟写成一篇精短散文,张贴在班级黑板报上交流。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引导是门艺术,它需要爱心、耐心与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学(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