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关键词】小学 语文朗读 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有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读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逐句领读,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三.巧用齐读,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五.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借说练读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使用地方方言,所以在刚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诸如不好意思、字音和语调把握不准、或过于强调咬音而表达生硬、不自然等现象。这时,就必须要求教师能以准确、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勇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任何时何地都坚持在学生面前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不出数月,班内定会掀起学普通话的热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糾正中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其他文献
对学生来讲,写作是件头痛的事,即使是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很怕写作,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最大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怕自己写的文章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每个学生写作时都是很认真的,可以说学生写一篇文章是花了很大精力的。但偏偏老师的要求又很高,当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时,他们就会失望、灰心、直到怕写作。二是嫌写作麻烦。虽然很多人都说“你想什么就写什么”、“你这么能说,还怕什么写作”等等,其
期刊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课程取向是以“阅读为重点”,习作教学被挤在一隅,而且与单元阅读教学联系不紧密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必须遵循“阅读与写作并重”这一原则,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其中适合进行习作训练的“点”,随时、适时地进行习作训练,着力构建基于阅读教学的习作训练课堂,促使习作训练常态化。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通读单元文本,感知表达的整体性
期刊
目的:通过复制大鼠痛经模型,观察痛经安丸对于血液血栓烷B2(TXB2)、前列环素(PGI2)含量高低以及活血化瘀作用对痛经的影响,揭示痛经安丸的镇痛机制,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肾组织中α-SMA的表达变化以及益肾化瘀方对其影响,探讨益肾化瘀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
一、视听结合,感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期刊
目的:经过多导睡眠图(PSG)的监测,探讨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脾型与肺型的睡眠相关参数之间的差异性,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的临床推广提供新的依据。方法:病例组94例研究对象均来
目的:通过观察知柏地黄汤加味方对小鼠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的影响、小鼠肠道含水量的影响,探讨该方对阴津亏虚型便秘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知柏地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