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社会管理:从“双传统”到“双新型”的动态关系演进

来源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与社会管理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核心议题。在构建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动态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以物为本”传统城镇化所带来的系统性社会风险,以及与以“不出事”为逻辑、碎片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管理相结合所导致的社会风险叠加共振效应,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与“服务导向”的新型社会管理是对立统一体之间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互为背景、互为动力、相得益彰的共生关系,在关键环节和阶段与新型社会管理无缝隙对接是城镇化战略的实现路径。城镇化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社会管理应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其他文献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以前就预言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到今天的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是其有力的证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危机的
现有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研究,既有测算上的技术偏差,也存在整体上的战略误判。农民工市民化固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但同时也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长远看农民工市民化的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都在向高科技要效益,并由此催生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新型犯罪。如何应对这些运用高科技的新型犯罪的挑战,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现实问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从隐性知识转移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要素特点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非线性动力模型,解析了模
讨论了GDP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