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遥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h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高校普遍开设遥感课程,同时开设辅助理论课程教学的遥感实验课程更是有助于对遥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文针对农业院校遥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遥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对遥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为更好的辅助学生对遥感理论课知识的掌握及吸收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业院校 遥感实验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2-01
  一、引言
  遥感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快速、有效的采集大范围的地球空间信息,反映地球资源环境动态变化,在地球资源调查与规划、农业生产管理、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气象监测、测绘、矿产、军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遥感课程是农业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环境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林业、草业等专业本科生普遍开设的课程。遥感试验课是遥感课程的实习部分,紧密结合遥感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备分析处理和解译遥感数据的目的,加深对遥感理论课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且能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相关问题,具备一定的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农业院校开设遥感课程的必要性
  农业院校许多专业在本科教育中都会开设遥感课程。遥感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的核心课程,遥感数据是GIS的数据源和更新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利用遥感技术掌握基本的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到水污染、海洋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等各个领域;对于林学专业,可利用遥感技术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对于农学专业,遥感技术可用于作物估产、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预报;草学专业,可以进行草产量估算,草地资源调查等。辅助遥感理论课程的遥感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对遥感的原理、概念、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遥感软件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三、农业院校遥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遥感实验课程是遥感课的实习部分,要求配合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开展野外观测和上机实验。但目前许多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对遥感课实验部分重视不够,仅开设有限的上机实习。而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也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遥感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遥感技术的掌握要求具备许多相关的物理、数学、地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而农业相关专业在本科教育中没有更全面深入的学习这些相关知识,造成学生很难理解掌握较深的遥感课程内容。尤其在实验课上,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来支撑遥感软件的应用,很多学生入门难,加之实验课时设计较少,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遥感技术,应用受到限制。
  四、课程简介
  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遥感课程一般理论课30个学时,实验上机10个学时。遥感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方法;熟悉影像处理、提取的方法,并能将遥感方法应用到本专业领域,完成实验大作业及实验报告。教学方法以实验课上机操作为主。考核方法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
  五、遥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遥感实验课程内容以遥感观测仪器的使用、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处理、遥感信息提取,以及遥感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五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遥感观测仪器的使用:主要包括对典型地物反射光谱特征的测量与分析,掌握野外光谱测量方法。可在校园内晴天选择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测量分析不同地物(如林地、草地、裸地、水体等)的光谱特征。遥感数据获取:要求学生能通过网络手段下载获取一定区域、一定精度、相应时段的遥感数据。遥感数据处理:利用遥感软件掌握遥感图像的校正、裁剪、拼接、图像增强等的基本操作。遥感信息提取:利用遥感软件掌握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及分类方法,能利用遥感数据目视解译对地物进行分类。遥感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要求学生利用前期掌握的遥感技术方法,针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提出问题,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所需信息,加深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利用遥感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为其以后自主、有效的利用遥感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六、完善配套材料,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应进一步完善遥感课程实验课的教材编制,使学生有参考资料。另一方面,要完善遥感实验课程影像数据库的建设,收集农业、环境等相关专业领域的遥感影像,包括不同卫星来源、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用于该课程遥感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形成体系,以保障遥感实验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促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掌握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到遥感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上。在考核方式上,主要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几个方面。要求学生以遥感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某一方面的应用为内容,通过影像的下载、图像预处理、信息提取、处理等步骤,得到实验结果,并完成一份详实的实验报告。
  七、总结
  遥感课程是农业院校环境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草业等专业本科生普遍开设的课程。遥感试验课程结合遥感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野外观测及上机实践,具备分析处理和解译遥感数据的能力,能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相关问题。本文针对农业院校遥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遥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对遥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以期更好辅助于遥感理论课知识的掌握及吸收,使学生具备学生利用遥感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2]奚秀梅,贺凌云.遥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110-111.
  [3]那音太.“遥感图像处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149-151.
  作者简介:
  井长青(198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陆面模式与气候变化方面。
其他文献
摘 要:气象影视节目一直是具有实用性、服务性的电视节目。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其视听效果,以及普及性等方面具有其它媒体所不能比拟的通俗性和广泛性。随着新媒体诞生,气象影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气象影视栏目,才能够在新媒体时代具有竞争力并更好的服务社会。  关键词:气象影视;新媒体;服务  气象影视栏目正面临网站、微信、4G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冲击影响,还面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写为LDHs),又称阴离子粘土或水滑石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特殊层状构型的功能材料。由于该材料主体层板元素的可调控性和层间客
论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及含重质非水相液体的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和增溶性能;第三部分为氯代烃微乳液的相行为及短碳链醇的水相和油相溶解度;第四部分为含氯代烃的复配W/O微乳液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及结构参数。一、绪论介绍了微乳液的形成、性质及应用,并重点介绍了微乳液相行为研究及其进展。介绍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液体系和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并对微乳液法处理非水相液
电化学发光技术(ECL)是一种通过电化学物质在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反应形成的激发态来产生光辐射的方法。非选择性的激发光源导致较低的背景,ECL技术表现出优于荧光技术较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本学位论文运用ECL技术,以双稳定剂包被的Cd Se QDs为基础,并结合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以及化学生物学手段构建了良好的生物分析及传感体系,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碳纳米管-Nafion-双稳定剂包被Cd
萘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增加,萘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产能出现过剩,价格大幅走低。并且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发展,商业市场对于高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的需求日益显著。本文以萘作为碳源,以化学气相沉积法来合成炭材料(FG),并通过掺杂改性的方法来优化FG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获得具有高比电容的FG电极材料。(1)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FG,首
摘 要:当前,我国在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科技领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比较新型的技术,对于自动规划与智能控制等各个方面来讲,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程;具体应用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来讲,已经生活在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