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武汉市新洲区教育局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课程体系化的探索。
  一、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
  一是保证劳动教育时间。劳动教育进入课程,必须有时间保证。新洲区教育局将劳动教育课时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中,保证劳动教育课时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每月设立劳动日,用于开展集体劳动实践。另外,要求寄宿学校将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保证体育锻炼的同时,上好特色劳动课程。
  二是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教育局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严禁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教育局非常重视家庭劳动,号召并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实践教育。
  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师资是关键。有鉴于此,新洲区教育局加强了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
  一是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不足是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教育局在现有条件下,在培训专职教师的基础上,要求各学校依据实际,聘请能工巧匠、劳动能手、家长志愿者担任兼职教师。
  二是稳定教师队伍。对于校内师资,教育局要求各学校重视劳动教育教师的诉求,要求各校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劳动教育教师倾斜,保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对于校外兼职教师,既要保证他们的经济待遇,更要让他们在学校有归属感,在教学上有成就感,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并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表彰。
  三、构建劳动教育学校课程
  无可否认,当前的劳动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构建有地域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让劳动教育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
  一是编写《新洲区劳动教育实施纲要》。教育局组织专家和骨干教师团队,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编写《新洲区劳动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以《纲要》为依据,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学校劳动日常化、学校劳动序列化、社会劳动多样化。
  二是开发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教育局立足于区内大部分学校地处乡村的实际,开发具有适应乡村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以课程化的方式开发乡村种植课程,如蔬菜种植、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等;以课程化的方式开发劳动技艺课程,在技术制作中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剪纸、编织、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形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群。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育局根据劳动课程的需要,打造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群、社会体验式基地群和合作共建式基地群三大基地群,充分发挥不同基地群的育人功能:突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群的综合功能,强化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突出社会体验式基地群的体验功能,培养学生劳动情感;突出合作共建式基地群的合作功能,提升学生劳动合作意识。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激活课程资源,新洲区各校既让劳动教育课程扎根于课堂,又延伸到校外。
  除了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之外,教育局还非常注重隐性劳动教育课程,要求各校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如劳动教育宣传栏,与劳动相关的道路名、亭台楼阁名等。隐性课程不仅丰富了劳动文化的内容,而且丰富了劳动文化的内涵;不仅充分发挥了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而且增强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劳动教育课程有效、持续实施的保障。教育局制订了不同层面的评价标准,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的地位,确保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一是建立区域劳动教育督导体系。教育局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将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将专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促使学校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以创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为契机,推介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带动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二是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教育局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標将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分解为四个维度:对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对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对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以及劳动行为的稳定度。各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劳动评价结果计入学生评价档案;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等活动。
  在具体实践中,教育局要求各校借助激励评价机制来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劳动素养,如建立劳动教育银行积分制度,动态考核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建立劳动教育星级评价制度,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动态认定和奖励,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教育局)
其他文献
红色歌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将红歌作为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借助红歌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德育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红歌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运用策略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提升德育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教师而言,教学是最根本的工作,课堂是最重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与他们为伴的是一批又一批学生。如果将课堂教学比作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场约会,那么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课堂教学应当是轻松的。不同的教学理论对于教学活动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认知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教学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达到事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夸大了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襄州四中依据生态教育理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了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生态课堂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生态课堂评价体系中,学校实施“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系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还有家长、调研人员等。在生态课堂各学科的评价中,学校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对象,灵活选择评价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