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林外传》中的老板娘佟湘玉,《房前屋后》中的家庭妇庞玉秀,《国家行动》中的女书记向云秀,《北风那个吹》中的铁姑娘牛鲜花……这一个个让观众熟悉的角色,饰演者就是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的著名演员闫妮。这位大器晚成的女演员第一次当主演时,就掷地有声地告诉导演:“我一定行,因为我不是一般人!”生活中的闫妮还确实很不一般呢。
死得也太快了吧
闫妮是个懒鬼。从1994年调入空政话剧团,几乎一贯的做法是:从不主动,有戏就接,没戏则罢。演了很多戏,都是边边角角,戏份不多,报酬不高,却照样开心,自个傻乐。
闫妮参演的第一个话剧是《湘江,湘江》,戏份实在少得可怜:她所演的红军女战士说了句“红军二班”就倒地牺牲了。为了让自己“死”得更逼真,闫妮还把自己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剧组到国防大学演出,闫妮特意邀请了几个朋友。她们睁大了眼睛一个一个地搜,全剧演完了,也不知道闫妮演谁。散场后,朋友们问闫妮:“怎么没见你啊?真急死我们了。”闫妮一本正经地解释:“就是那个脸抹得像黑鬼似的,送干粮袋的那个女战士啊?”她们如梦初醒:“原来就是一上场就死了的那个,死得也太快了吧。”
摆酷不成反出丑
《武林外传》外景地设在北京平谷一座山上。女一号闫妮的戏份是最重的。在拍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但经过巧妙处理,“事故”也就变成了“故事”,为电视剧增加了不少色彩。
有一场戏,韩娟带着身为掌门人的丈夫来同福客栈。佟湘玉觉得自己的丈夫是个跑堂的,没有面子,就和白展堂一起来摆酷“造型”。根据事先设计,白展堂转个圈后跳到凳子中间,然后佟湘玉在凳子一边坐下。结果实拍时,演白展堂的沙溢没有跳到中间去,而是跳到了边上,使得长凳翘起。闫妮灵机一动,就往凳子上一跳,结果没有跳到位,狠狠摔了一跤。没想到,这一摔博得了众人喝彩——佟湘玉摆酷不成反出丑!这样反而更符合剧情。
不敢和张曼玉比
张曼玉在《新龙门客栈》中演金镶玉,闫妮在《武林外传》中演佟湘玉,许多观众都认为两人各领风骚,有的甚至认为闫妮比张曼玉演得更多姿多彩。闫妮却说:“我可不敢和张曼玉比。”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闫妮并没有过多地参照张曼玉。如果真的要对照的话,也有不少可比性:两人都是客栈老板娘,都叫湘(镶)玉,都风情万种。闫妮说:“只不过张曼玉演的镶玉是‘金’的,而我演的湘玉是‘铜(佟)’的。这一金一铜,大概代表着我们各自的风格:张曼玉比较贵族,而我比较平民。还有就是,张曼玉有漂亮的武打动作,而我呢,是剧中惟一一个一点武功也不会的人。”
原来真是我的伞
戏里精彩,戏外迷糊,是闫妮的一大特点。笑星郭达曾说,闫妮好像没什么特长,不过有特短。人家丢三落四,她丢五落八。郭笑星甚至这样调侃闫妮:“上哪去,跟闫妮走相反的方向就对了,因为她永远是错的。”
在一次访谈中,闫妮和记者说到了自己的迷糊:“据我妈妈不完全统计,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丢过4顶帽子,2条围巾,还有无数的伞。我现在也是个出门不带伞的,怕丢。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出门在下雨,我带了把伞去学校,放学的时候天晴,就忘了。过了好久,有一天我看见班里的男生拿着一把伞在打着玩,而且还是千疮百孔的,我就想,谁的伞那么可怜啊,就去要了过来。拿到手里越看越眼熟,不对啊,这好像是我的伞。后来想了半天,原来真是我的伞。”
应该是京石高速
闫妮是个典型的路痴,有一位影迷给她寄去了一张北京地图,估计也帮不了忙。可这样的迷糊人居然还去迷糊别人。
一天晚上,一个朋友说要去北京南郊的良乡,那几天闫妮天天去亦庄外景地,路过良乡。好不容易逮到给人指路的机会,岂可放过?闫妮就说:“顺着京开(开封)高速路往前走20分钟就到了。”两小时后,那个朋友给闫妮来了电话说:“我都到101国道了,怎么就是没有到良乡?”闫妮这才如梦初醒,应该是京石(石家庄)高速而不是京开高速。那位朋友只好找了一辆出租车带路,才到达良乡。闫妮却不以为然:“要怪只能怪你自己啦,怎么可以让我给你指路呢?”
你叫我来干啥呀
闫妮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不仅对道路不熟悉,对交通法规也不清楚。在一座桥上,交警把开车的闫妮截下来,问:“你干吗大白天开着大灯?”闫妮很认真地问:“大灯在哪?”交警居然也很认真,于是耐心地教她什么叫大灯、什么叫小灯。闫妮呢,理所当然地接受,以为这是免费上驾校。还有一次,闫妮在一个不能停车的地方停车,突然看到前面的交警在向自己挥手,便赶忙跑过去问:“交警同志,你叫我来干啥呀?”这个交警没上回那个和气,不耐烦地说:“谁叫你了,我是让你赶紧把车开走。”
是有点像“牛鲜花”
闫妮大红之后,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走在街上,照样不会有人马上就把她认出来。她说:“这样多好啊,轻松,我本来就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自己的生活该怎么过还是得怎么过。”
一天,在首都机场,准备返回西安的闫妮正在候机。这时,她听见对面有一对老夫妻在小声议论,大妈说:“对面坐着的那个是闫妮吧?”大叔说:“不是,哪像啊!”但是大妈始终觉得自己是对的,老两口就开始争论了起来。闫妮一看,不好,自己快引发别人的家庭矛盾了,赶紧上前去澄清:“阿姨,您说的是对的,我就是闫妮。”大叔睁大眼睛,仔细瞅了瞅,将信将疑地说:“你这姑娘,是有点像‘牛鲜花’。”
死得也太快了吧
闫妮是个懒鬼。从1994年调入空政话剧团,几乎一贯的做法是:从不主动,有戏就接,没戏则罢。演了很多戏,都是边边角角,戏份不多,报酬不高,却照样开心,自个傻乐。
闫妮参演的第一个话剧是《湘江,湘江》,戏份实在少得可怜:她所演的红军女战士说了句“红军二班”就倒地牺牲了。为了让自己“死”得更逼真,闫妮还把自己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剧组到国防大学演出,闫妮特意邀请了几个朋友。她们睁大了眼睛一个一个地搜,全剧演完了,也不知道闫妮演谁。散场后,朋友们问闫妮:“怎么没见你啊?真急死我们了。”闫妮一本正经地解释:“就是那个脸抹得像黑鬼似的,送干粮袋的那个女战士啊?”她们如梦初醒:“原来就是一上场就死了的那个,死得也太快了吧。”
摆酷不成反出丑
《武林外传》外景地设在北京平谷一座山上。女一号闫妮的戏份是最重的。在拍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但经过巧妙处理,“事故”也就变成了“故事”,为电视剧增加了不少色彩。
有一场戏,韩娟带着身为掌门人的丈夫来同福客栈。佟湘玉觉得自己的丈夫是个跑堂的,没有面子,就和白展堂一起来摆酷“造型”。根据事先设计,白展堂转个圈后跳到凳子中间,然后佟湘玉在凳子一边坐下。结果实拍时,演白展堂的沙溢没有跳到中间去,而是跳到了边上,使得长凳翘起。闫妮灵机一动,就往凳子上一跳,结果没有跳到位,狠狠摔了一跤。没想到,这一摔博得了众人喝彩——佟湘玉摆酷不成反出丑!这样反而更符合剧情。
不敢和张曼玉比
张曼玉在《新龙门客栈》中演金镶玉,闫妮在《武林外传》中演佟湘玉,许多观众都认为两人各领风骚,有的甚至认为闫妮比张曼玉演得更多姿多彩。闫妮却说:“我可不敢和张曼玉比。”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闫妮并没有过多地参照张曼玉。如果真的要对照的话,也有不少可比性:两人都是客栈老板娘,都叫湘(镶)玉,都风情万种。闫妮说:“只不过张曼玉演的镶玉是‘金’的,而我演的湘玉是‘铜(佟)’的。这一金一铜,大概代表着我们各自的风格:张曼玉比较贵族,而我比较平民。还有就是,张曼玉有漂亮的武打动作,而我呢,是剧中惟一一个一点武功也不会的人。”
原来真是我的伞
戏里精彩,戏外迷糊,是闫妮的一大特点。笑星郭达曾说,闫妮好像没什么特长,不过有特短。人家丢三落四,她丢五落八。郭笑星甚至这样调侃闫妮:“上哪去,跟闫妮走相反的方向就对了,因为她永远是错的。”
在一次访谈中,闫妮和记者说到了自己的迷糊:“据我妈妈不完全统计,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丢过4顶帽子,2条围巾,还有无数的伞。我现在也是个出门不带伞的,怕丢。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出门在下雨,我带了把伞去学校,放学的时候天晴,就忘了。过了好久,有一天我看见班里的男生拿着一把伞在打着玩,而且还是千疮百孔的,我就想,谁的伞那么可怜啊,就去要了过来。拿到手里越看越眼熟,不对啊,这好像是我的伞。后来想了半天,原来真是我的伞。”
应该是京石高速
闫妮是个典型的路痴,有一位影迷给她寄去了一张北京地图,估计也帮不了忙。可这样的迷糊人居然还去迷糊别人。
一天晚上,一个朋友说要去北京南郊的良乡,那几天闫妮天天去亦庄外景地,路过良乡。好不容易逮到给人指路的机会,岂可放过?闫妮就说:“顺着京开(开封)高速路往前走20分钟就到了。”两小时后,那个朋友给闫妮来了电话说:“我都到101国道了,怎么就是没有到良乡?”闫妮这才如梦初醒,应该是京石(石家庄)高速而不是京开高速。那位朋友只好找了一辆出租车带路,才到达良乡。闫妮却不以为然:“要怪只能怪你自己啦,怎么可以让我给你指路呢?”
你叫我来干啥呀
闫妮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不仅对道路不熟悉,对交通法规也不清楚。在一座桥上,交警把开车的闫妮截下来,问:“你干吗大白天开着大灯?”闫妮很认真地问:“大灯在哪?”交警居然也很认真,于是耐心地教她什么叫大灯、什么叫小灯。闫妮呢,理所当然地接受,以为这是免费上驾校。还有一次,闫妮在一个不能停车的地方停车,突然看到前面的交警在向自己挥手,便赶忙跑过去问:“交警同志,你叫我来干啥呀?”这个交警没上回那个和气,不耐烦地说:“谁叫你了,我是让你赶紧把车开走。”
是有点像“牛鲜花”
闫妮大红之后,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走在街上,照样不会有人马上就把她认出来。她说:“这样多好啊,轻松,我本来就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自己的生活该怎么过还是得怎么过。”
一天,在首都机场,准备返回西安的闫妮正在候机。这时,她听见对面有一对老夫妻在小声议论,大妈说:“对面坐着的那个是闫妮吧?”大叔说:“不是,哪像啊!”但是大妈始终觉得自己是对的,老两口就开始争论了起来。闫妮一看,不好,自己快引发别人的家庭矛盾了,赶紧上前去澄清:“阿姨,您说的是对的,我就是闫妮。”大叔睁大眼睛,仔细瞅了瞅,将信将疑地说:“你这姑娘,是有点像‘牛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