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标志着我国的家庭农场即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有关这个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对比分析,指出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家庭农场 创业人才培养 启示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1]。在国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早已存在,例如美国的家庭农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相关的人才培养还未见报道。
一、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1.家庭农场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经营规模却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的家庭农场通过兼并、整合等方式使得家庭农场的数量不断下降,但是农场规模却越来越大。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统计数据,1935-2007年,美国家庭农场数量大幅度减少,72年间减少了466.21万家;家庭农场平均土地经营面积由1935年的 62.7公顷/家上升到2007年的169.16公顷/家。法国家庭农场的数量从1955年的228.5万个降到1997年的67.98万个;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从1955年的16公顷,增加到1997年的41.7公顷 。日本、荷兰等国的家庭农场也存在这种趋势。
2.家庭农场的经营人员主要是家庭成员,老龄化趋势严重。家庭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各国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都主要是家庭成员。在美国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中基本上都是家庭成员,只有在农忙的情况下才会雇佣一些临时性的雇工;荷兰家庭农场劳动力使用中,雇工的比例占的很小;英国60英亩土地以下的家庭农场仅依靠家庭成员就可以完成农场所有的工作。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众多青年农民的思想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想以“土地”为伴,而是向往城市的繁华热闹,于是纷纷离开乡村到城市打工、安家,这使得家庭农场的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
3.家庭农场的经营人员素质很高。国外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基本上都受到很好的专业教育或是职业培训。以德国为例,德国通过农业类大学和职业培训这两种方式为家庭农场输送合格的经营人员和雇工。在德国家庭农场中,经营者很多都是具有学位的农业专业人才。另外德国还开展包括种植、农机、畜牧等几十个职业培训课程,据统计,仅2008年,参加各项培训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就有4万多人次。
二、国内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1.家庭农场的数量和经营规模有了快速的增长。据农业部调查,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符合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在经营规模方面,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
2.對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2013号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新增加的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倾斜。 2014年2月25日,中国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工作指导、土地流转、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社会化服务、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扶持措施。以上这几份文件说明在国家层面上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农场的从业人员数量庞大、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累计参与家庭农场经营的从业人员达527万多人。然而这么庞大的从业人员都是一些什么素质的人员呢?一项对浙江慈溪农场主文化水平的调查显示,“农场主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占66.7%,12年及以上的占3.33%,可知农场主的文化程度普遍为初中水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家庭农场经营者普遍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三、对我国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渠道。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114万人,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2015年预测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自2008年以来,年年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这么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的人有多少呢?据2014年工商部门的统计,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仅为48万人,相对于14年的毕业生人数仅占6.6%。而13年后的家庭农场,急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加快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创新就业渠道,解决“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一个重要途径。
2.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农业“后继无人”的一条最佳途径。当前,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离开农村,造成了农村有大量荒置的土地无人耕种。据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9亿人,创历史新高。我国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的现象,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得不来面对的难点问题。但是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无疑是改变当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农业“后继无人”的一条最佳途径。
3.做好大学生创业培训是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我国每一个家庭农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体,都是一个创业者,但是这些农场主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创业培训教育,他们经营农场的目标只是局限在于种植和养殖一些基本的农作物和畜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缺乏对现在发达的物流和市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缺乏对农场经营体的长远规划和现代化运营的能力等等,这些极大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因此积极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工作,也是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4.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首要的任务是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如:前期的人才需求调研、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过程组织、考核评价方式等。但是通过资料查阅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空白状态,所以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开发工作,开展这个面向新时代亿万职业农民的系统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是所有大中专院校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5.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5.1在招收对象上,要重点针对农业种植大户、养殖业大户,也可以是一些要投身农业生产的有志青年。在入学年龄上要适当放宽,40岁、50岁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是招收的重点。
5.2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根据各区域的农业特色、农民发展需求等因素,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坚决不能搞“一刀切”。
5.3在教学方式上,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脱产学习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央1号文件.
[2]杜志雄,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支持[N]-2014东方城乡报,2014-12-9
[3]张慧宇,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经验[J].北京农业,2013,08:34-35.
作者简介:王一明(198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家庭农场 创业人才培养 启示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1]。在国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早已存在,例如美国的家庭农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相关的人才培养还未见报道。
一、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1.家庭农场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经营规模却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的家庭农场通过兼并、整合等方式使得家庭农场的数量不断下降,但是农场规模却越来越大。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统计数据,1935-2007年,美国家庭农场数量大幅度减少,72年间减少了466.21万家;家庭农场平均土地经营面积由1935年的 62.7公顷/家上升到2007年的169.16公顷/家。法国家庭农场的数量从1955年的228.5万个降到1997年的67.98万个;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从1955年的16公顷,增加到1997年的41.7公顷 。日本、荷兰等国的家庭农场也存在这种趋势。
2.家庭农场的经营人员主要是家庭成员,老龄化趋势严重。家庭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各国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都主要是家庭成员。在美国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中基本上都是家庭成员,只有在农忙的情况下才会雇佣一些临时性的雇工;荷兰家庭农场劳动力使用中,雇工的比例占的很小;英国60英亩土地以下的家庭农场仅依靠家庭成员就可以完成农场所有的工作。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众多青年农民的思想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想以“土地”为伴,而是向往城市的繁华热闹,于是纷纷离开乡村到城市打工、安家,这使得家庭农场的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
3.家庭农场的经营人员素质很高。国外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基本上都受到很好的专业教育或是职业培训。以德国为例,德国通过农业类大学和职业培训这两种方式为家庭农场输送合格的经营人员和雇工。在德国家庭农场中,经营者很多都是具有学位的农业专业人才。另外德国还开展包括种植、农机、畜牧等几十个职业培训课程,据统计,仅2008年,参加各项培训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就有4万多人次。
二、国内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1.家庭农场的数量和经营规模有了快速的增长。据农业部调查,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符合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在经营规模方面,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
2.對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2013号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新增加的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倾斜。 2014年2月25日,中国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工作指导、土地流转、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社会化服务、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扶持措施。以上这几份文件说明在国家层面上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农场的从业人员数量庞大、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累计参与家庭农场经营的从业人员达527万多人。然而这么庞大的从业人员都是一些什么素质的人员呢?一项对浙江慈溪农场主文化水平的调查显示,“农场主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占66.7%,12年及以上的占3.33%,可知农场主的文化程度普遍为初中水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家庭农场经营者普遍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三、对我国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渠道。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114万人,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2015年预测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自2008年以来,年年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这么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的人有多少呢?据2014年工商部门的统计,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仅为48万人,相对于14年的毕业生人数仅占6.6%。而13年后的家庭农场,急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加快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创新就业渠道,解决“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一个重要途径。
2.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农业“后继无人”的一条最佳途径。当前,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离开农村,造成了农村有大量荒置的土地无人耕种。据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9亿人,创历史新高。我国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的现象,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得不来面对的难点问题。但是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无疑是改变当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农业“后继无人”的一条最佳途径。
3.做好大学生创业培训是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我国每一个家庭农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体,都是一个创业者,但是这些农场主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创业培训教育,他们经营农场的目标只是局限在于种植和养殖一些基本的农作物和畜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缺乏对现在发达的物流和市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缺乏对农场经营体的长远规划和现代化运营的能力等等,这些极大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因此积极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工作,也是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4.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首要的任务是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如:前期的人才需求调研、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过程组织、考核评价方式等。但是通过资料查阅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空白状态,所以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开发工作,开展这个面向新时代亿万职业农民的系统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是所有大中专院校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5.开展家庭农场型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5.1在招收对象上,要重点针对农业种植大户、养殖业大户,也可以是一些要投身农业生产的有志青年。在入学年龄上要适当放宽,40岁、50岁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是招收的重点。
5.2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根据各区域的农业特色、农民发展需求等因素,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坚决不能搞“一刀切”。
5.3在教学方式上,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脱产学习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央1号文件.
[2]杜志雄,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支持[N]-2014东方城乡报,2014-12-9
[3]张慧宇,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经验[J].北京农业,2013,08:34-35.
作者简介:王一明(198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