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让学生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判断。通过乡土教材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创设情境 鼓励质疑 体验角色 大胆探索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如繁星点点,要让学生仅用课堂12分钟的时间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其解决问题,实属不易。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引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王国里尽情地遨游,自由地呼吸,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探疑和解疑应该是教学艺术创造的主旋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中国近现代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正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才使中国步入近代化的步伐,才使中国日益走向开放,你如何看待?关于近代中国的门户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你认为相同吗?为什么?我把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当然,问题情境的设置还可以通过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类型,例如也可以从课本目录的角度进行设置。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类型要尽可能的多样化,避免单一,可以是问答型、叙述型,也可以是比较型、材料型等。但是不管哪种类型问题的设置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疑和解疑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课后作业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请予以评价。我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谈到了一点: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和平来之不易。我说:“同学们,我认为这一点说得很好,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决不能让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这时突然有一个叫李强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战争,我希望马上有战争发生。”此言一出,马上引来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攻击,我的上课计划被打乱了,但我并没有制止学生,我采取了以下做法:“同学们,让我们来听听李强同学这样说的理由好吗?”学生们马上安静了。李强说:“战争可以出英雄,我想当英雄,所以我希望战争发生。”此时,我让学生就李强的观点展开讨论,众说纷纭,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赞成者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战争年代可以造就大量的将军。反对者的观点是:战争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害。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战争固然可以造就大量的英雄、培养众多的将军,但战争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啊,无数家庭家破人亡,无数孩子无家可归……我们能用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去造就自己的英雄梦吗?同学们,和平年代照样可以出英雄啊!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航天人杨利伟等,不都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吗?……最后归结的焦点是:如何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在评价人与事时要看其主流,看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所起的作用……一节课跌宕起伏,学生们兴趣昂然,其乐融融。作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要给予尊重,对其中充满创新思维的观点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创新的火花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老师应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和颜悦色、面带微笑,以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学生,千万不要讽刺挖苦,有时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二、体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角色扮演”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模拟扮演历史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判断。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众多,但也有好多书中把李鸿章定位成一个卖国贼。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如何引领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呢?为此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李鸿章的主要事迹,这就为课堂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也让学生在了解李鸿章的事迹中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或者兴趣。课堂上我让两名学生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扮演了李鸿章,其中一名学生代表了正面派的李鸿章,他设计了这样的台词:“我是李鸿章,100多年来,我一直被冠以“卖国贼”的罪名,我是死不瞑目啊,今天我要站出来为自己说几句公道话,我办洋务、造军火,开办新式学堂,创建的北洋水师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我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另一名扮演李鸿章的学生则这样说:“国人说我卖国贼,我是罪有应得啊!我组织淮军残杀了无数太平天国的同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我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最终致使北洋船队全军覆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近代中国很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有我李鸿章参与,比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俄秘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特别是《中法新约》是在我们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啊!……”学生情绪 激昂,趁这个机会,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应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评价,不能拿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
三、穿插乡土教学,加强对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各个地区可以补充进行地区史或民族史的教学。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柏坡的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作为河北省平山县的历史教师,对西柏坡的了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对西柏坡历史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乡土教学法。西柏坡是革命圣地,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党中央进驻北京的最后一站,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土地会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党中央在此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城市的战略转移,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领导全中国的新纪元。毛主席、党中央在这里先后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及其它重要戰役。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馆名——“西柏坡纪念馆”。通过乡土教学,学生既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关于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只有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理念,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 鼓励质疑 体验角色 大胆探索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如繁星点点,要让学生仅用课堂12分钟的时间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其解决问题,实属不易。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引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王国里尽情地遨游,自由地呼吸,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探疑和解疑应该是教学艺术创造的主旋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中国近现代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正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才使中国步入近代化的步伐,才使中国日益走向开放,你如何看待?关于近代中国的门户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你认为相同吗?为什么?我把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当然,问题情境的设置还可以通过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类型,例如也可以从课本目录的角度进行设置。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类型要尽可能的多样化,避免单一,可以是问答型、叙述型,也可以是比较型、材料型等。但是不管哪种类型问题的设置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疑和解疑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课后作业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请予以评价。我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谈到了一点: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和平来之不易。我说:“同学们,我认为这一点说得很好,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决不能让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这时突然有一个叫李强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战争,我希望马上有战争发生。”此言一出,马上引来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攻击,我的上课计划被打乱了,但我并没有制止学生,我采取了以下做法:“同学们,让我们来听听李强同学这样说的理由好吗?”学生们马上安静了。李强说:“战争可以出英雄,我想当英雄,所以我希望战争发生。”此时,我让学生就李强的观点展开讨论,众说纷纭,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赞成者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战争年代可以造就大量的将军。反对者的观点是:战争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害。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战争固然可以造就大量的英雄、培养众多的将军,但战争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啊,无数家庭家破人亡,无数孩子无家可归……我们能用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去造就自己的英雄梦吗?同学们,和平年代照样可以出英雄啊!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航天人杨利伟等,不都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吗?……最后归结的焦点是:如何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在评价人与事时要看其主流,看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所起的作用……一节课跌宕起伏,学生们兴趣昂然,其乐融融。作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要给予尊重,对其中充满创新思维的观点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创新的火花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老师应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和颜悦色、面带微笑,以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学生,千万不要讽刺挖苦,有时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二、体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角色扮演”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模拟扮演历史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判断。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众多,但也有好多书中把李鸿章定位成一个卖国贼。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如何引领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呢?为此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李鸿章的主要事迹,这就为课堂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也让学生在了解李鸿章的事迹中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或者兴趣。课堂上我让两名学生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扮演了李鸿章,其中一名学生代表了正面派的李鸿章,他设计了这样的台词:“我是李鸿章,100多年来,我一直被冠以“卖国贼”的罪名,我是死不瞑目啊,今天我要站出来为自己说几句公道话,我办洋务、造军火,开办新式学堂,创建的北洋水师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我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另一名扮演李鸿章的学生则这样说:“国人说我卖国贼,我是罪有应得啊!我组织淮军残杀了无数太平天国的同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我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最终致使北洋船队全军覆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近代中国很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有我李鸿章参与,比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俄秘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特别是《中法新约》是在我们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啊!……”学生情绪 激昂,趁这个机会,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应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评价,不能拿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
三、穿插乡土教学,加强对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各个地区可以补充进行地区史或民族史的教学。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柏坡的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作为河北省平山县的历史教师,对西柏坡的了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对西柏坡历史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乡土教学法。西柏坡是革命圣地,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党中央进驻北京的最后一站,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土地会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党中央在此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城市的战略转移,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领导全中国的新纪元。毛主席、党中央在这里先后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及其它重要戰役。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馆名——“西柏坡纪念馆”。通过乡土教学,学生既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关于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只有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理念,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