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的建设实施离不开施工的安全管理,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建筑施工项目不断增加,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筑工程所有人的积极配合同时需要进行多面的协调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现状,结合施工管理的内在规律,就如何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并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管理现状
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各个行业领域比较重视的问题,建筑施工的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管理现状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现代化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建筑工作的安全管理并没有得到显著地改善,存在监管不严格、施工人员观念淡薄等现象,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一、建筑施工过程的特点
了解建筑安全生产的特点应从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开始,找出它与其
他行业的不同之处,然后遵循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安全生产管理的成功[1]。建筑项目的施工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这种单一性使得建筑与其他行业的批量化生产有着明显的差别,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建筑项目,同时这种一次性也为建筑管理的经验的积累带来了困难,不能够轻易地将上一个建筑管理的经验运用到下一次的施工之中,因为其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次建筑行业的流动性也是其突出特点,建筑施工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地区开展工作,而且大多数都是露天作业,这就决定了建筑的管理的流动性,并且具有一个比较长的生产周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建筑施工还存在涉及多领域的特点,施工过程包括现场调研、设计方案、施工维护等多个环节,包含了经济、法律、建筑等许多相关专业的知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这种多专业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建筑的顺利完工。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1、建筑施工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就建筑业的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劳动保护等方面所颁布并实施的法律、法规不少,在安全生产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必须承认的是,随着建筑施工生产的发展,已暴露出不少缺陷和问题[2]。国家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款以后,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使得法律或者法规的可操作性逐渐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管理制度体系,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法律条款相互重复的现象,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状态。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规定执行而不考虑实际情况,那么法律的规范性就得不到实现,基于这种情况我国的法律法规必须进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建筑领域制订的规定、依据与施工安全内在规律所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来说,管理制度的实行需要考虑地域差异的因素,不能一套制度贯穿到底。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在日常的建筑施工中担负起监督的职责,实行不定期的检查更有利于建筑行业的自我优化和提升。
2、安全防护以及人员管理的问题
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第一是基本原则,而提前的预防工作更加重要,但是因为建筑施工的复杂性增加了安全防护的难度,施工场地大多是露天的形式,施工的步骤也是多种多样,这就造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再加上建筑施工本身的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过程中就会加大安全管理的难度,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就会相应提高,为了使施工人员能够充分理解设计方案的内容,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误,需要把方案的设计思想与要求一一的向作业人员进行充分的说明讲解。另外在安全防护的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体的安全教育,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中将近有80%的人都是农民工,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安全防护的意识也比较差,而行业内部的安全教育也没有规范化的培训制度,这就造成了安全隐患的潜在性比较严重。在施工单位中专业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比较少见,施工安全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在安全考核方面的监管应该不断加强。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改進策略
1、加强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
从分析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大对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施工单位的处罚力度,建立新的激励机制[3]。监督力度的提高需要建筑行业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施工单位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认真履行国家的安全施工条款,一旦出现违法操作的行为,就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严厉的惩罚,如果在有关部门的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生产管理不达标的现象,就不能对其发放安全生产的许可证书,对于已经合格的单位也要进行临时检查,出现不规范的管理现象就需要扣留安全许可证,下令整改直到安全管理达到标准为止才能归还证书。另一方面,国家的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的对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结合已经具有的法律规定增加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实现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最终使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程度。这样才能使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从严格意义上进入法制化的道路,从而能够实现国家政府提出的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监督规范。
2、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4]。建筑施工应该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筑企业需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管理差异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变化来对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改变,如果出现临时的停工时,施工企业也应该积极做好现场的各项防护工作,高空施工人员的绳索需要定期进行牢固性能的检测和维修,避免出现设备生锈、老化等情况,使其能够一直保持在安全运行的良好状态,有条件的施工单位也可以提高自身施工管理的科技化程度,采用先进的升降设备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之前对工作人员做好安全教育,详细讲解每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升整体的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
结束语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保证质量与效益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从而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建设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坚持安全第一的建筑行业的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段力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6.
[1]夏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探讨[D].重庆大学,2008.
[2]张明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预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7.
作者简介:孙方影(1984年12月),女,陕西省宝鸡市人,学历: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管理现状
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各个行业领域比较重视的问题,建筑施工的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管理现状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现代化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建筑工作的安全管理并没有得到显著地改善,存在监管不严格、施工人员观念淡薄等现象,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一、建筑施工过程的特点
了解建筑安全生产的特点应从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开始,找出它与其
他行业的不同之处,然后遵循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安全生产管理的成功[1]。建筑项目的施工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这种单一性使得建筑与其他行业的批量化生产有着明显的差别,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建筑项目,同时这种一次性也为建筑管理的经验的积累带来了困难,不能够轻易地将上一个建筑管理的经验运用到下一次的施工之中,因为其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次建筑行业的流动性也是其突出特点,建筑施工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地区开展工作,而且大多数都是露天作业,这就决定了建筑的管理的流动性,并且具有一个比较长的生产周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建筑施工还存在涉及多领域的特点,施工过程包括现场调研、设计方案、施工维护等多个环节,包含了经济、法律、建筑等许多相关专业的知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这种多专业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建筑的顺利完工。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1、建筑施工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就建筑业的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劳动保护等方面所颁布并实施的法律、法规不少,在安全生产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必须承认的是,随着建筑施工生产的发展,已暴露出不少缺陷和问题[2]。国家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款以后,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使得法律或者法规的可操作性逐渐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管理制度体系,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法律条款相互重复的现象,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状态。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规定执行而不考虑实际情况,那么法律的规范性就得不到实现,基于这种情况我国的法律法规必须进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建筑领域制订的规定、依据与施工安全内在规律所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来说,管理制度的实行需要考虑地域差异的因素,不能一套制度贯穿到底。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在日常的建筑施工中担负起监督的职责,实行不定期的检查更有利于建筑行业的自我优化和提升。
2、安全防护以及人员管理的问题
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第一是基本原则,而提前的预防工作更加重要,但是因为建筑施工的复杂性增加了安全防护的难度,施工场地大多是露天的形式,施工的步骤也是多种多样,这就造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再加上建筑施工本身的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过程中就会加大安全管理的难度,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就会相应提高,为了使施工人员能够充分理解设计方案的内容,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误,需要把方案的设计思想与要求一一的向作业人员进行充分的说明讲解。另外在安全防护的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体的安全教育,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中将近有80%的人都是农民工,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安全防护的意识也比较差,而行业内部的安全教育也没有规范化的培训制度,这就造成了安全隐患的潜在性比较严重。在施工单位中专业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比较少见,施工安全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在安全考核方面的监管应该不断加强。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改進策略
1、加强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
从分析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大对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施工单位的处罚力度,建立新的激励机制[3]。监督力度的提高需要建筑行业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施工单位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认真履行国家的安全施工条款,一旦出现违法操作的行为,就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严厉的惩罚,如果在有关部门的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生产管理不达标的现象,就不能对其发放安全生产的许可证书,对于已经合格的单位也要进行临时检查,出现不规范的管理现象就需要扣留安全许可证,下令整改直到安全管理达到标准为止才能归还证书。另一方面,国家的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的对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结合已经具有的法律规定增加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实现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最终使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程度。这样才能使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从严格意义上进入法制化的道路,从而能够实现国家政府提出的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监督规范。
2、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4]。建筑施工应该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筑企业需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管理差异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变化来对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改变,如果出现临时的停工时,施工企业也应该积极做好现场的各项防护工作,高空施工人员的绳索需要定期进行牢固性能的检测和维修,避免出现设备生锈、老化等情况,使其能够一直保持在安全运行的良好状态,有条件的施工单位也可以提高自身施工管理的科技化程度,采用先进的升降设备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之前对工作人员做好安全教育,详细讲解每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升整体的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
结束语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保证质量与效益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从而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建设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坚持安全第一的建筑行业的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段力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6.
[1]夏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探讨[D].重庆大学,2008.
[2]张明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预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7.
作者简介:孙方影(1984年12月),女,陕西省宝鸡市人,学历: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