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并给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
一、对“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
目前,士官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已经起步,但始终没有脱离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教学所规划的课程体系与部队任职岗位需求还没有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导致部队与院校相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士官教育缺少深入细致的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分析,士官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士官课程设置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模式,与部队实际工作过程相脱节,针对性不够,实用性不强;课程教学模式不适应士官的认知特点和学制特点。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士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满足部队岗位任务能力要求,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参与建构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课程开发由注重劳动科学的资格研究转向注重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士官教育具有很强的岗前任职培训特点,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其课程体系必须针对部队任职岗位进行分析,由任职岗位分析导出典型工作过程;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整合形成学习领域;最后设计学习情景。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的学习,士官学员可以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其任职岗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士官学员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学习领域的实际训练,使学员的基本知识与实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员的任职岗位能力,从而获得岗位任职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
(一)分析士官教育岗位任职需求
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目的是要明确工作人员在岗位中究竟承担了哪些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从业者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初始经验。主要是为了得到符合实际要求的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经历,形成岗位能力需求体系。
岗位需求分析主要经过专业分析、岗位信息调研、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能力需求解构等过程,形成“岗位工作——具体任务——典型过程——能力需求”体系,以准确地表达出岗位能力需求。
(二)确定士官教育培养目标
通过对部队任职岗位调查和任职能力分析,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以岗位任务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理实一体、能力本位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使预选士官迅速形成第一岗位任职能力。
(三)构建士官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岗位需求调研与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过程和能力需求;通过知识、技能的重构与解构,构建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体现学员为主体、面向岗位需求、坚持“理实一体”、符合士官培训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根据部队具体装备维修保障的各个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行动领域分析,即工作过程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该知识和技能模块,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最后形成教学项目。
1.进行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是维修保障过程中一个综合性的领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通过对课程相关行动领域进行详细的工作过程分析,明确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和情感与态度,为学习单元的归纳提供必要的条件,得到相关的具体工作过程要素。
2.进行学习领域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块是一个跨学科的、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专业教学模块对应于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各个工作过程。通过学习某一模块,学员可以完成相应岗位的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岗位任务、工作内容,归纳本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单元”。同时,根据岗位典型任务,设计便于教学实施的一门门“课程”,并构成课程框架。通过将这些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士官学员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的要求。
3.学习情境与教学项目的制定。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境可以表现为具体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实际需求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把所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模块连接在一起。
(四)进行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评价应该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是士官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的总原则,建立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阶段考核与综合测评相结合,专业技能与情感态度相结合,课内考核与技能比武相结合,课内任务与课外项目相结合,班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体系。要关注学员的个性差异,注重过程考核和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的考核,用发展的眼光综合评价学员。
三、实施建议
(一)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
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员、学员几方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到部队,涉及到其中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过程化教学的实施中,院校是“主办方”,部队是“协办方”。双方应积极合作,建立积极的动力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创新合作方式。各级组织要认真、切实地认识到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入学习和领会以行动为导向的、以培养任职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思想。只有教学、管理、监督三方面协调运作,才能有效实施该课程体系。
(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院校要逐步改变以讲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明确界定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和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实现从以“教”为主向到以“学”为主、以“练”为主的转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概念、定理、法则的教学与部队任职岗位实际联系起来,让学员看到专业与任职岗位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化,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并扩大到课外,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教员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上“讲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学员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员的任职岗位能力。因此要求教员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非常熟悉。一方面通过部队代职、实习等途径了解部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教员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部队、军工厂聘请一定数额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实习、实训教员,进行专门授课。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开发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尤其是适合于实训的教材,对当前院校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为目标、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材的编写要依据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将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设计成一个个单元项目,每个单元项目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描述,必要的工作步骤,或国家、部队标准,对用到的知识点要分析阐述,使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
一、对“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
目前,士官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已经起步,但始终没有脱离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教学所规划的课程体系与部队任职岗位需求还没有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导致部队与院校相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士官教育缺少深入细致的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分析,士官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士官课程设置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模式,与部队实际工作过程相脱节,针对性不够,实用性不强;课程教学模式不适应士官的认知特点和学制特点。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士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满足部队岗位任务能力要求,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参与建构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课程开发由注重劳动科学的资格研究转向注重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士官教育具有很强的岗前任职培训特点,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其课程体系必须针对部队任职岗位进行分析,由任职岗位分析导出典型工作过程;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整合形成学习领域;最后设计学习情景。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的学习,士官学员可以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其任职岗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士官学员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学习领域的实际训练,使学员的基本知识与实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员的任职岗位能力,从而获得岗位任职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
(一)分析士官教育岗位任职需求
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目的是要明确工作人员在岗位中究竟承担了哪些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从业者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初始经验。主要是为了得到符合实际要求的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经历,形成岗位能力需求体系。
岗位需求分析主要经过专业分析、岗位信息调研、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能力需求解构等过程,形成“岗位工作——具体任务——典型过程——能力需求”体系,以准确地表达出岗位能力需求。
(二)确定士官教育培养目标
通过对部队任职岗位调查和任职能力分析,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以岗位任务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理实一体、能力本位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使预选士官迅速形成第一岗位任职能力。
(三)构建士官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岗位需求调研与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过程和能力需求;通过知识、技能的重构与解构,构建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体现学员为主体、面向岗位需求、坚持“理实一体”、符合士官培训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根据部队具体装备维修保障的各个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行动领域分析,即工作过程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该知识和技能模块,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最后形成教学项目。
1.进行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是维修保障过程中一个综合性的领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通过对课程相关行动领域进行详细的工作过程分析,明确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和情感与态度,为学习单元的归纳提供必要的条件,得到相关的具体工作过程要素。
2.进行学习领域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块是一个跨学科的、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专业教学模块对应于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各个工作过程。通过学习某一模块,学员可以完成相应岗位的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岗位任务、工作内容,归纳本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单元”。同时,根据岗位典型任务,设计便于教学实施的一门门“课程”,并构成课程框架。通过将这些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士官学员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的要求。
3.学习情境与教学项目的制定。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境可以表现为具体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实际需求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把所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模块连接在一起。
(四)进行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评价应该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是士官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的总原则,建立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阶段考核与综合测评相结合,专业技能与情感态度相结合,课内考核与技能比武相结合,课内任务与课外项目相结合,班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体系。要关注学员的个性差异,注重过程考核和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的考核,用发展的眼光综合评价学员。
三、实施建议
(一)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
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员、学员几方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到部队,涉及到其中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过程化教学的实施中,院校是“主办方”,部队是“协办方”。双方应积极合作,建立积极的动力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创新合作方式。各级组织要认真、切实地认识到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入学习和领会以行动为导向的、以培养任职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思想。只有教学、管理、监督三方面协调运作,才能有效实施该课程体系。
(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院校要逐步改变以讲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明确界定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和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实现从以“教”为主向到以“学”为主、以“练”为主的转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概念、定理、法则的教学与部队任职岗位实际联系起来,让学员看到专业与任职岗位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化,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并扩大到课外,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教员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上“讲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学员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员的任职岗位能力。因此要求教员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非常熟悉。一方面通过部队代职、实习等途径了解部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教员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部队、军工厂聘请一定数额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实习、实训教员,进行专门授课。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开发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尤其是适合于实训的教材,对当前院校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为目标、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材的编写要依据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将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设计成一个个单元项目,每个单元项目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描述,必要的工作步骤,或国家、部队标准,对用到的知识点要分析阐述,使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