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一,理应以质量和效益作为其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有效性这一命题。何谓有效教学?何谓教学有效性?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教学的有效性有三重蕴意: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是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质)以及吻合程度(量)的评价)。"有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体现。"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所有因素中,单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最大的主导因素,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国便开始研制专业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以标准来提高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地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发的五条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在课程实施中发展学习者的语言及文化素养;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对话进行教学。近年来更多的人从学的角度在积极地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义下的"做数学"、"说数学"。
下面我来谈谈我在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一点实践。复习课,一般老师都是按照总结,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进行的。基本上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和机械地模仿。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些例题来讲解。
一些教师认为将课堂宝贵时间交给学生,会影响教学效率。该观点忽略了知识的传输速度,不等于知识的吸收速度。而且,仅仅重视知识的灌输效率,会影响知识作为载体的教育效果,即忽略了教的效率不等于学的效率。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潜能无限,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潜能得以挖掘,学习效率自然会得以提升。
其实复习课应成为学生展示各自才华的快乐舞台,而教师是舞台的设计者和指挥。在一次小测验中,我统一了考试要求和范围,把复习的权利全部交给了学生,由学生讨论分析考试要求,确定复习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出复习试题,并要说出那些题目是复习巩固哪些知识内容的。最后,由学生每人针对考试要求出模拟考试题,并说明每个题目是依据什么选定的。
也许有教师担心把考试要求发给学生了,等于把考试的"秘密"告诉了学生,学生会只盯着要考的内容,复习面太窄了。事实上学生并非如此。开始学生出的许多考题,和考试要求毫无关系,这说明这些学生不会理解考试要求。学生开始命题时,总是愿意出偏题和怪题,抓不到重点我就引导他们在命题时首先说明命题的依据。实践表明,当学生真正能说出自己命题的立意时,也就渐渐学会如何学习了。其中,在命题中小组合作与交流必不可少。
复习课上,开始按照知识内容分类,由学生依次上讲台,展示自己准备的题目,可以自己讲解,也可以提问其他同学。一开始,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部分同学准备较为充分,愿意展示自己的题目;有的同学则不愿意动脑,根本没找题目;有的显然是在应付教师交给的任务;有的缺乏自信,不敢讲解;也有的同学找的题目难度过大。此时,教师就是要发挥引导作用,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记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对没有准备题目的同学,教师只是非常惋惜地告诉他,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能等到下一轮了。如果再不把别人的好题目记下来,那么就更遗憾了。而如果平时不太活跃、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参与了活动,那么就要毫不吝惜地给予他鼓励,让每一位同学都感觉到自己"也行"。
渐渐地,每一位同学都开始查阅参考书、认真准备了,内容越来越丰富,出题的方式越来越灵活。主持者常常像教师一样,要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更是像竞赛选手一样,争先恐后的解答。精彩的题目,巧妙的解答总会博得阵阵掌声,这时学生俨然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
就这样,两轮过后那些"轮空"的同学都坐不住了,有的同学准备的内容太多,后面的同学都怕轮不到自己,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最后,教师不得不限定每个同学的题目个数,这样一来,题目当然越来越精了。期末复习的做题高潮就是这样掀起的。该考试了,还有精彩题目没有展示,两个班的同学不约而同利用自习课开展"加时赛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是无限!教师感动之余,也收获了不少好题,其中不少是教师并不看好的同学提供的。相信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的优秀。
我们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探索,仍有不少问题和困惑。总之要树立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教的观念、创设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课堂才能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海荣,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8).
下面我来谈谈我在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一点实践。复习课,一般老师都是按照总结,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进行的。基本上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和机械地模仿。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些例题来讲解。
一些教师认为将课堂宝贵时间交给学生,会影响教学效率。该观点忽略了知识的传输速度,不等于知识的吸收速度。而且,仅仅重视知识的灌输效率,会影响知识作为载体的教育效果,即忽略了教的效率不等于学的效率。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潜能无限,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潜能得以挖掘,学习效率自然会得以提升。
其实复习课应成为学生展示各自才华的快乐舞台,而教师是舞台的设计者和指挥。在一次小测验中,我统一了考试要求和范围,把复习的权利全部交给了学生,由学生讨论分析考试要求,确定复习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出复习试题,并要说出那些题目是复习巩固哪些知识内容的。最后,由学生每人针对考试要求出模拟考试题,并说明每个题目是依据什么选定的。
也许有教师担心把考试要求发给学生了,等于把考试的"秘密"告诉了学生,学生会只盯着要考的内容,复习面太窄了。事实上学生并非如此。开始学生出的许多考题,和考试要求毫无关系,这说明这些学生不会理解考试要求。学生开始命题时,总是愿意出偏题和怪题,抓不到重点我就引导他们在命题时首先说明命题的依据。实践表明,当学生真正能说出自己命题的立意时,也就渐渐学会如何学习了。其中,在命题中小组合作与交流必不可少。
复习课上,开始按照知识内容分类,由学生依次上讲台,展示自己准备的题目,可以自己讲解,也可以提问其他同学。一开始,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部分同学准备较为充分,愿意展示自己的题目;有的同学则不愿意动脑,根本没找题目;有的显然是在应付教师交给的任务;有的缺乏自信,不敢讲解;也有的同学找的题目难度过大。此时,教师就是要发挥引导作用,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记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对没有准备题目的同学,教师只是非常惋惜地告诉他,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能等到下一轮了。如果再不把别人的好题目记下来,那么就更遗憾了。而如果平时不太活跃、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参与了活动,那么就要毫不吝惜地给予他鼓励,让每一位同学都感觉到自己"也行"。
渐渐地,每一位同学都开始查阅参考书、认真准备了,内容越来越丰富,出题的方式越来越灵活。主持者常常像教师一样,要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更是像竞赛选手一样,争先恐后的解答。精彩的题目,巧妙的解答总会博得阵阵掌声,这时学生俨然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
就这样,两轮过后那些"轮空"的同学都坐不住了,有的同学准备的内容太多,后面的同学都怕轮不到自己,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最后,教师不得不限定每个同学的题目个数,这样一来,题目当然越来越精了。期末复习的做题高潮就是这样掀起的。该考试了,还有精彩题目没有展示,两个班的同学不约而同利用自习课开展"加时赛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是无限!教师感动之余,也收获了不少好题,其中不少是教师并不看好的同学提供的。相信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的优秀。
我们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探索,仍有不少问题和困惑。总之要树立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教的观念、创设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课堂才能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海荣,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