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去磨练学生的意志,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如何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呢?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体育活动大多都是集体活动,我们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建和谐、平等、友好、台作等良好学习环境,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能力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往往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如:在5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添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树立成功的信念。
二、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使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或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三、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努力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四、利用体育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最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中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他们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性教材,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走出来做示范。如在实心球掷远教学中,让臂力较强的体胖学生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来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的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情绪的愉快。又如:让身体素质较差、但责任心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们秉公执法,同学们也不会轻视他们,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身体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的心理,在这些活动中,使每名同学的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培养。
六、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针对学生们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应更加给予关心帮助。在课外我们积极地和学生多接触,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也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解答,使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体育活动大多都是集体活动,我们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建和谐、平等、友好、台作等良好学习环境,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能力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往往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如:在5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添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树立成功的信念。
二、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使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或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三、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努力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四、利用体育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最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中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他们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性教材,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走出来做示范。如在实心球掷远教学中,让臂力较强的体胖学生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来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的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情绪的愉快。又如:让身体素质较差、但责任心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们秉公执法,同学们也不会轻视他们,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身体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的心理,在这些活动中,使每名同学的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培养。
六、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针对学生们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应更加给予关心帮助。在课外我们积极地和学生多接触,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也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解答,使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