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k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
  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主题,并不能据此就认为古人面山而居就真会移山。忽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会严重干扰我们对作品的正确解读。有些学生在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对文中的法海禅师怎么也恨不起来。心想:“人和妖就是不能结婚呀,人和蛇怎么能够结婚昵?而且雷峰塔倒了,鲁迅不但不惋惜,反而欢呼雀跃,真是一点文物保护观念都没有。”试想,如果以这种心态读《聊斋志异》不仅全无美感,而且越读越觉毛骨悚然,甚至会把它当成恐怖小说。其次阅读作品不能只盯着某些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感知。我并不想否定细节的重要性,但细节再重要,也不能超过大节。有学生读了,《背影》大呼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社戏》对鲁迅小时候偷东西颇有微词。这就如同欣赏维纳斯的雕塑却只盯着她的断臂看。
  求同思维也好,求异思维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求真,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就认为是创新而大加赞扬。
  这么说来,我们对愚公搬家的说法是应该否定的了。也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读者对作品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首先要做到尊重作者和作品,要先搞懂人家要表达的意思。蔡元培先生主张:“惟研究乃能赞成,亦惟研究乃能反对。”在研究清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对作品的内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可以有所发明和创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他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反对的是脱离作品谈创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作品既要人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既不能对作品本身不求甚解,一心想着标新立异。也不能把作品都当成真事,笃信不移,照搬到生活中对号入座,完全变成了作品的奴隶。否则不是游手好闲哗众取宠,就是成了书呆子。比如我们学了“不耻下问”,完全没有必要总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孔子其实是在提倡虚心好问的精神,并非提倡“下问”,更非只能“下问”。而是说“下问”尚且不以为耻,何况“上问”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向“上问”,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进步才快。这才是真正懂得了孔子的意思。学了鲁迅先生的《风筝》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感受到作者对粗暴的扼杀弟弟游戏的正当愿望,深感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倘若据此就以为从鲁迅那里得到了玩乐的赞助而荒废了学业,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还需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如果不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和弟弟近乎苛刻地严格要求,怎会有周氏三兄弟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耀眼争光呢?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大弟弟周作人被认为是现代文坛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郑振铎语)。小弟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而且兄弟三人的作品都被选人了中学语文教材。读了《龟兔赛跑》,没必要非和作者搬杠不可,怨乌龟和兔子比跑步太傻。首先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所要表达的做人不能骄傲,不怕慢就怕站的道理。在此之后,你完全可以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乌龟提议和兔子比赛游泳,吓得兔子只好认输,也可以改编成乌龟和兔子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密切合作,在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时乌龟驮着兔子游。
  如果凭着对《愚公移山》的一知半解,不分青红皂白自作聪明让愚公搬家,我是不赞成的。如果认识了文章所体现的高度艺术技巧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愚公搬家不亦可乎?
  (作者单位,北京门头沟永定中学)
其他文献
本世纪初开始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改变传统教育的学习观、价值观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评价以及考试方式的弊端等,以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然而,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把改革的焦点仅仅指向了施教者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课程自身的改革,却忽视了对课程改革中学习的主体——
美国有位总统叫卡尔文·柯立芝,在提到批评教育时,讲到一个形象的比喻:“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感觉不到痛。”作为老师对学生批评教育,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那么,如何才能既让学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教育,又不至于伤害他们的内心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以身作靶    以身作靶,就是在学生面前把自己与学生相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学年结束后,学校要给家长正式发送学生的《成绩通知书》。这个“成绩”当然包括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成绩。一般主要有三大内容:其一,各学科的成绩,通常采用百分制或5分制;其二,操行评语,通常由班主任写,还包括学生上课迟到、缺席的统计数字;其三,健康安全情况,通常列出学生身体检查的情况,有无安全的事故。笔者认为,上述三大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学校对学生、对家长认真负
《故乡,已是驿站》  唐先武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38.00  为什么说故乡已是一个驿站呢?唐先武从三个方面诠释了这种认识:故乡这个概念,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已然成为记忆而不是实体;经过岁月的洗涤,记忆中的故乡已经被诗化了,而不再是原貌;对于一个融入城市生活的人,无论是空间意义的故乡还是时间意义的故乡,我们都很难返回了。故乡的意义,只存留于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对此,我有同感。我们之所以怀念故乡,
圆子: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银行小职员,偶然的机会遇到《现代妇女》杂志,每一篇文章都让我着迷,对我的生活有了很多的启发。最近,别人给我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总共见面3次,我对他印象很好,但我隐约感觉到他对我不是很主动,我该怎么办?  小冉  小冉:  你好!首先感謝你对我刊的肯定和信任。谈恋爱是很多人很喜欢的一件事。因为,谈恋爱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自己遇到的这个人,从头到脚都喜欢,每天清晨一睁开
大量的研究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加剧。揭示其后的社会原因,对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职业倦怠 (Burnout)”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的术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希望达到个人
晨间日记的新起点  我坚持执行晨起计划有一段时间了,不仅睡眠得到了改善,对工作和生活的掌控力也越来越强。不过,我也发现了晨起安排的一些不足。晨间的日记、每天的回顾规划以及学习的执行效率都不算高,尤其当积累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时候,执行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朋友发来一本书——《晨间日记的奇迹》,书中建议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来写日记,不但可以解决每次写晨间日记时无从下笔的问题,也方便记录和内容管理。 
1虽然冬至节这天天气极为寒冷,但看到这幅温馨的画面,令人感到格外温暖。(摄影 王玉莲)  2亲密的姐弟二人,愿他们能够永远这样亲密。(摄影 赵忠)  3乡间传统的撵辣子,這样的景象已经不多见了。(摄影 张宗祥)  4乡间社戏,人们悠闲自在,许多地方的百姓还保留着闲暇时唱戏听戏的习惯。(摄影 张宗祥)
免费师范生制度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产物。工业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教育统治权,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公民,遂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普及义务教育需要有充足、合格的师资作保障。为此,专门培养师资的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产生。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历史上教师待遇、地位低下,如何确保师范学校招收合格学生,并确保其毕业后服务于义务教育,师范生免费待遇和履行服务相结合的制度产生,此制度称为免费师范生制度。免费师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状况一直被社会关注,并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他们一直都在思考着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并尝试了很多办法,却很少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上探究原因。其实细想起来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亦即语文教学不可偏废的两个侧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是“广纳百科、大气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