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
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主题,并不能据此就认为古人面山而居就真会移山。忽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会严重干扰我们对作品的正确解读。有些学生在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对文中的法海禅师怎么也恨不起来。心想:“人和妖就是不能结婚呀,人和蛇怎么能够结婚昵?而且雷峰塔倒了,鲁迅不但不惋惜,反而欢呼雀跃,真是一点文物保护观念都没有。”试想,如果以这种心态读《聊斋志异》不仅全无美感,而且越读越觉毛骨悚然,甚至会把它当成恐怖小说。其次阅读作品不能只盯着某些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感知。我并不想否定细节的重要性,但细节再重要,也不能超过大节。有学生读了,《背影》大呼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社戏》对鲁迅小时候偷东西颇有微词。这就如同欣赏维纳斯的雕塑却只盯着她的断臂看。
求同思维也好,求异思维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求真,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就认为是创新而大加赞扬。
这么说来,我们对愚公搬家的说法是应该否定的了。也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读者对作品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首先要做到尊重作者和作品,要先搞懂人家要表达的意思。蔡元培先生主张:“惟研究乃能赞成,亦惟研究乃能反对。”在研究清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对作品的内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可以有所发明和创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他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反对的是脱离作品谈创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作品既要人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既不能对作品本身不求甚解,一心想着标新立异。也不能把作品都当成真事,笃信不移,照搬到生活中对号入座,完全变成了作品的奴隶。否则不是游手好闲哗众取宠,就是成了书呆子。比如我们学了“不耻下问”,完全没有必要总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孔子其实是在提倡虚心好问的精神,并非提倡“下问”,更非只能“下问”。而是说“下问”尚且不以为耻,何况“上问”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向“上问”,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进步才快。这才是真正懂得了孔子的意思。学了鲁迅先生的《风筝》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感受到作者对粗暴的扼杀弟弟游戏的正当愿望,深感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倘若据此就以为从鲁迅那里得到了玩乐的赞助而荒废了学业,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还需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如果不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和弟弟近乎苛刻地严格要求,怎会有周氏三兄弟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耀眼争光呢?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大弟弟周作人被认为是现代文坛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郑振铎语)。小弟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而且兄弟三人的作品都被选人了中学语文教材。读了《龟兔赛跑》,没必要非和作者搬杠不可,怨乌龟和兔子比跑步太傻。首先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所要表达的做人不能骄傲,不怕慢就怕站的道理。在此之后,你完全可以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乌龟提议和兔子比赛游泳,吓得兔子只好认输,也可以改编成乌龟和兔子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密切合作,在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时乌龟驮着兔子游。
如果凭着对《愚公移山》的一知半解,不分青红皂白自作聪明让愚公搬家,我是不赞成的。如果认识了文章所体现的高度艺术技巧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愚公搬家不亦可乎?
(作者单位,北京门头沟永定中学)
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主题,并不能据此就认为古人面山而居就真会移山。忽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会严重干扰我们对作品的正确解读。有些学生在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对文中的法海禅师怎么也恨不起来。心想:“人和妖就是不能结婚呀,人和蛇怎么能够结婚昵?而且雷峰塔倒了,鲁迅不但不惋惜,反而欢呼雀跃,真是一点文物保护观念都没有。”试想,如果以这种心态读《聊斋志异》不仅全无美感,而且越读越觉毛骨悚然,甚至会把它当成恐怖小说。其次阅读作品不能只盯着某些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感知。我并不想否定细节的重要性,但细节再重要,也不能超过大节。有学生读了,《背影》大呼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社戏》对鲁迅小时候偷东西颇有微词。这就如同欣赏维纳斯的雕塑却只盯着她的断臂看。
求同思维也好,求异思维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求真,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就认为是创新而大加赞扬。
这么说来,我们对愚公搬家的说法是应该否定的了。也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读者对作品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首先要做到尊重作者和作品,要先搞懂人家要表达的意思。蔡元培先生主张:“惟研究乃能赞成,亦惟研究乃能反对。”在研究清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对作品的内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可以有所发明和创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他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反对的是脱离作品谈创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作品既要人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既不能对作品本身不求甚解,一心想着标新立异。也不能把作品都当成真事,笃信不移,照搬到生活中对号入座,完全变成了作品的奴隶。否则不是游手好闲哗众取宠,就是成了书呆子。比如我们学了“不耻下问”,完全没有必要总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孔子其实是在提倡虚心好问的精神,并非提倡“下问”,更非只能“下问”。而是说“下问”尚且不以为耻,何况“上问”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向“上问”,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进步才快。这才是真正懂得了孔子的意思。学了鲁迅先生的《风筝》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感受到作者对粗暴的扼杀弟弟游戏的正当愿望,深感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倘若据此就以为从鲁迅那里得到了玩乐的赞助而荒废了学业,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还需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如果不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和弟弟近乎苛刻地严格要求,怎会有周氏三兄弟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耀眼争光呢?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大弟弟周作人被认为是现代文坛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郑振铎语)。小弟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而且兄弟三人的作品都被选人了中学语文教材。读了《龟兔赛跑》,没必要非和作者搬杠不可,怨乌龟和兔子比跑步太傻。首先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所要表达的做人不能骄傲,不怕慢就怕站的道理。在此之后,你完全可以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乌龟提议和兔子比赛游泳,吓得兔子只好认输,也可以改编成乌龟和兔子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密切合作,在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时乌龟驮着兔子游。
如果凭着对《愚公移山》的一知半解,不分青红皂白自作聪明让愚公搬家,我是不赞成的。如果认识了文章所体现的高度艺术技巧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愚公搬家不亦可乎?
(作者单位,北京门头沟永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