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生存的另一重空间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mx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德明论诗,一方面强调“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另一面也强调“诗人要学会俯下身子,与卑微的事物平等对话。”“诗歌最大的德性是万物平等,彼此尊重,自由对话。”(张德明《论诗短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话的诗学被诗界呼吁的很多。平心而论,对话确实是探求写作可能性的一种最好范式,然而比较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他的写作中来实现这一点。从本原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本身即是與个体内心的一场对话,然而对这种内心进行反观,其直接的映照仍然来源于存在的万物。当然,诗人要想保持与幽黯事物对话的有效性,还必须持一颗平等心与平常心,俯仰的姿态在对话诗学中永远是一种自讨没趣的表现。张德明也许深谙这一点,所以他对“暗处的事物”有一种洞透的觉悟。
  我欣赏他对高原上冷寂状态的浩荡叙述:“白雪消融,大地泪水四流/此刻的高原上,有一种辽阔的死亡/正在浩大地上演”(《辽阔的死亡》),这种表达抵消了渊博的主观臆断,看不到情感位移的痕迹,给人以自觉的实在感。诗人如此观照自然,想必自然同样也会以这样的观照呈现给诗人。這是一种沉默的对话,在写作上百无禁忌,默契的程度也始终如一。
  然而,有时候我更欣赏诗人那些在直觉中进行的创造性对话,比如经由诗人隐秘之体验所呈现的带有“小”之意味的“秋天”:“秋天惟其小才让人怦然心动”(《小秋天》),尽管这样的叙述带有主观的凝结欲望,然而这诗意具足、处于虚拟逻辑之下的诗句发生得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同时,这因“小”失“大”的秋天也正因为受到了诗人辽阔内心的“私人订制”而显得更加接近芸芸众生。当然,对话并非单方面的。其实当诗人主观邀请存在之美的时候,美也在主动靠近所垂怜它的人:“窗前紫穗槐,默然无语/ 凄黄的树叶悬而未落/风一吹,歇满枝头的鸟语簌簌而下/伴随流萤似的唏嘘”。只是诗人认定“日渐单薄的小秋天,手可盈握/才会催动身体内,喑哑许久的流泉”,这样的叙述尚存一丝主观的“努力”。我真希望诗人化这一条件复句为既定的事实:“日渐单薄的小秋天,手可盈握/催动了身体内,喑哑许久的流泉”。如此一来,这对话的有效性便显得更加圆满和自足了。
  当然,强调对话及其平等性,并不能摒弃人作为有情之物的“有情性存在”。所以张德明在与“暗处的事物”进行对话的同时,也对它们充满了欣赏:“雪域再高,白雪飘飞的姿态/依旧轻盈,优美/这是著婚纱的云们/奔赴人间的集体行为/高原莫大的静默中/流淌着无声的从容”(《辽阔的死亡》);或者悲悯和敬畏:“只有脚下的小草,瘦弱,枯萎/它们趋近死亡的身体,令人伤怀”(《小秋天》)。“真正的诗歌,都是充满情感和生命的。一定意义上,每一首诗的艺术结构都是诗人个体生命结构的一次复现。”(张德明《论诗短札》)这种情感与生命同构的论调,深入洞察下去,其实乃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对话,因为它关注生命与情感在不同事物中的“复现”,关注艺术与生命的内在关系,同时实现了诗与万物以及人之间的深层接轨。
  鉴于对诗歌“有情性”的肯定,张德明写“暗处的事物”自然不会仅局限于对实在“物事”的垂青,他同样重视对内心情感体验的灵妙转述。比如《暗伤》,写相处的两个人常因“话语的毒焰”和“沉默的锋刃”为彼此带来隐性的伤害,尽管暗伤在时光深处会结痂,但是“当往事被重述/心中总有紫色的落叶纷然而下”。又如《悬崖》,写对走到尽头之后的爱情的复杂体识,并对这种“悬崖之爱”给出了处决的有效建议。而《黎明时分》则写诗人对特殊时刻的生命感知,尤其是结句:“每个清早醒来的人/都是生命的又一次临盆”,类比新颖,体验独到,给人带来了感受世界的一种全新方式,那就是打破时间无限与生命有限之间的矛盾,合时间与生命的起始性为一体,可谓独绝。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更何况诗人始终是有情众生中最忠实于“情”的众生之一种。因此,无论是强调与万物的对话,还是强调情感、生命的“复现”,他都无法摆脱与现实的纠缠。只不过在处理个我与现实的关系上,诗人常常表现出深入的姿态。“诗不是对现实的采摘和模拟,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重构。诗歌绘制了人类生存的另一重空间。”(张德明《论诗短札》)当明白了这一点,“绘制生存的另一重空间”在诗人的创造中必然会具有一种既定的普遍性。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所以在教师的手里也就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吾人毕业的最后一年,有缘与田老师结为师徒,对于我们的全体同学而言,实为难得和如此珍贵,影响我们的人生和生活。  一.虚心向学生学习  田老师出生于天津,自幼生活生长于大城市,接受的是都市教育。经过自己刻苦学习,考入位居河南新乡的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1962年顺利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花费6年时间创作的自传,村上春树在书中敞开心扉,畅谈35年创作人生中最重要的故事。这本自传延续了村上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村上为此书还特地创造出一种“亲密的谈话感”的文体,阅读本书的读者会发现一个真正的村上春树,像一个老朋友般的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里,村上春树结合《挪威的森林》、《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等写作生涯最重要的小说作品,提出了一些小说创作中非常具
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推出《史铁生作品全编》,全编共十卷,其中小说五卷、散文一卷、评论及书信一卷、作品集两卷、剧本及对话一卷,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铁生文集。对于这套全新的《史铁生作品全编》,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很明确地表示,没什么可說的。但熟悉她的朋友说,她一直低调,不希望满世界都知道这件事。责任编辑杨柳却坦言,这套书得来不易,光是寻找史铁生的剧本就很艰难。“很多人并不知道史铁生最早是从写剧本开始创作的
《统一》拓展阅读——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夜沉沉,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井口的边沿,  要很有耐心  打捞着掉落下去的光明。  (陈光孚译)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精编》,宋兆霖等编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鉴赏空间  诗人聂鲁达在《统一》中,借写自然界中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繁多现象中能窥见单一本质的道理,表达了对
顾拜妮的小说有一些共同特征或说是“标签”:“剥洋葱”式的手法、隽永的意象、现实与回忆的交叉等等。在《天堂给你们,我只要现在》、《天下坑》、《白桦林》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当然,没有一个作者愿意承认自己是有“标签”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签”就是风格,是具有高辨识度的个人化标志。  《金鱼》同样是“顾拜妮”式的,小说讲述的是叔叔的故事。王安忆也曾经写过《叔叔的故事》,那些决定着叔叔命运的
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日前在东京发售。《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是村上春树继《1Q84》后暌违7年再次推出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由日本新潮社出版。该书初版发行量原定为100万册(上下部各50万册),由于预售火爆在发行前夕增印30万册,其中第一部增加至70万册,第二部60万册,展现出相当高的市场期待。《騎士团长杀人事件》讲述了作为画家的“我”,和谜一样的绘画、谜一样的邻居相遇,此后随着骑士团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红学” 文学工具化 文学性 理论原创  十八世纪,《红楼梦》横空出世,其巨大冲击波绵延不绝,形成“红学”,红学有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
内容摘要:目的探索职业探索与翻译硕士职业使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工作自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职业探索问卷、未来工作自我问卷和职业使命感问卷,对206名翻译硕士进行了调查。结果翻译硕士职业探索对其未来工作自我和职业使命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对职业使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部分中介职业探索和职业使命感。结论 翻译硕士职业探索既可以直接影响其职业使命感,也可以通过未来工作
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运营主体变更仪式日前在东京举行,中国青岛出版集团正式接手该馆。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在交接仪式上解读此番交易原委称,渡边淳一具有非凡的创作天赋和实力,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独到剖析、对人性微妙透彻的把握,不仅打动日本读者,也吸引了中国读者。他称,不同文化需要交流和理解,更需要借鉴和包容。正是出于如此思考,促成了对渡边淳一文学馆的接手。渡边淳一生平著有50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在中国十
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托马斯·基尼利日前携《辛德勒名单》现身上海思南读书会,与读者分享小说背后的故事。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以来,托马斯·基尼利共出版过30多部长篇,10余部纪实作品和4部剧本。他三度入围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短名单,并于1982年凭借《辛德勒名单》折桂。《辛德勒名单》以纪实手法刻画了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倾注所有财力和智慧,营救数百位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