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的消失是灵魂的消失
时至今日,济南开埠已110年。110年前的开埠,拉开了一座城市前进的步伐,古典和现代曾在这座城市中交相辉映。
然而,这却是一个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了的济南府,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摧毁了一切。
有远东第一火车站之称的老火车站,在众人的惋惜声中,以殖民时代残留物的名义被推倒,拉开了济南老建筑“死亡”的序幕。2002年,县西巷被拆除,以3.07亿元的“高价”拍卖;2006年,随着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因明代“济南卫”驻地而得名的“卫巷”被夷为平地;2008年,济南老城宽厚所街为主的老街陋巷及四合院被拆,又一个著名的老街巷悄然消失了……
2004年济南市地名协会统计的济南市500条老街巷,截至2013年底,共有240多条完全消失。
不应该消失的东西消失了,才是我们最大的痛,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其实消失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文化,依托建筑的那些韵味。戏曲消失了,传统工艺消失了,老的民俗消失了,名人消失了,城市失去了它的根。于是,重建新文物、假古董成为时髦——真是个悖论,既然已经消失,又要重建,杀死它已是不仁,弄一个假的出来更加残忍。
曾经风行大江南北的山东快书,目前已现萎缩趋势。在谈到山东快书为什么有特色时,姜昆说:语言艺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说山东快书一定要说山东话,普通话说好汉、棒子长,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这谁听呀。
从民国时期的民族企业,后来带有城市符号性质的企业,一个个民族符号的消失,也见证了济南的历史。
建筑的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座城市灵魂的消失。某周刊曾发文道:“北京,距离北平最远的城市。”济南亦如此,它离自己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济南,是一座离“济南府”最远的城市。
济南的价值观在哪儿?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说:“城市的遗址,就是这个城市的胎记。如果说20年前我们的对手是保守僵化,那么现在的对手,则是一味地追求新潮。”
城市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在于那些摩天大楼么?央视的大裤衩真的会在北京地标史上留下美名么?不见得。而济南的那些“大裤衩们”呢?
一座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实体,更是一个文化实体,城市不仅是人类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中心,人类文明的中心:在文化上必须能够引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
我们试着寻找济南所特有的价值观。
文化荒漠展现出的是十足的冷漠,却难掩其求知的欲望;济南人不是不渴望文化,而是太“饥渴”。2013年底,达·芬奇自画像来济南展出,数十万人排队观看,凸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饥渴。
反观历史,这是一座有着27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肇始于龙山文化,几千年来,济南的文化谱系没有发生过断层,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历史的名人。即使到现在,我们提到济南,更多时候还是感念它的泉水、老城、名人。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它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历史并不代表倒退,恰恰相反,对历史的广泛挖掘,正是我们通向未来的一种途径。
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去回望这座城市过去的气息。如何以今人之名定义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何在保护旧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三者间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是每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现代都市应该考虑的问题。
时至今日,济南开埠已110年。110年前的开埠,拉开了一座城市前进的步伐,古典和现代曾在这座城市中交相辉映。
然而,这却是一个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了的济南府,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摧毁了一切。
有远东第一火车站之称的老火车站,在众人的惋惜声中,以殖民时代残留物的名义被推倒,拉开了济南老建筑“死亡”的序幕。2002年,县西巷被拆除,以3.07亿元的“高价”拍卖;2006年,随着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因明代“济南卫”驻地而得名的“卫巷”被夷为平地;2008年,济南老城宽厚所街为主的老街陋巷及四合院被拆,又一个著名的老街巷悄然消失了……
2004年济南市地名协会统计的济南市500条老街巷,截至2013年底,共有240多条完全消失。
不应该消失的东西消失了,才是我们最大的痛,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其实消失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文化,依托建筑的那些韵味。戏曲消失了,传统工艺消失了,老的民俗消失了,名人消失了,城市失去了它的根。于是,重建新文物、假古董成为时髦——真是个悖论,既然已经消失,又要重建,杀死它已是不仁,弄一个假的出来更加残忍。
曾经风行大江南北的山东快书,目前已现萎缩趋势。在谈到山东快书为什么有特色时,姜昆说:语言艺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说山东快书一定要说山东话,普通话说好汉、棒子长,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这谁听呀。
从民国时期的民族企业,后来带有城市符号性质的企业,一个个民族符号的消失,也见证了济南的历史。
建筑的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座城市灵魂的消失。某周刊曾发文道:“北京,距离北平最远的城市。”济南亦如此,它离自己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济南,是一座离“济南府”最远的城市。
济南的价值观在哪儿?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说:“城市的遗址,就是这个城市的胎记。如果说20年前我们的对手是保守僵化,那么现在的对手,则是一味地追求新潮。”
城市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在于那些摩天大楼么?央视的大裤衩真的会在北京地标史上留下美名么?不见得。而济南的那些“大裤衩们”呢?
一座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实体,更是一个文化实体,城市不仅是人类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中心,人类文明的中心:在文化上必须能够引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
我们试着寻找济南所特有的价值观。
文化荒漠展现出的是十足的冷漠,却难掩其求知的欲望;济南人不是不渴望文化,而是太“饥渴”。2013年底,达·芬奇自画像来济南展出,数十万人排队观看,凸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饥渴。
反观历史,这是一座有着27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肇始于龙山文化,几千年来,济南的文化谱系没有发生过断层,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历史的名人。即使到现在,我们提到济南,更多时候还是感念它的泉水、老城、名人。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它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历史并不代表倒退,恰恰相反,对历史的广泛挖掘,正是我们通向未来的一种途径。
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去回望这座城市过去的气息。如何以今人之名定义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何在保护旧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三者间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是每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现代都市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