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康受益30年

来源 :汽车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jmb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产品许可生产到合资合作,从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到联合研发,30年来,东风与康明斯
  在不断深化合作中受益良多。
  30年前(1986年),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风)与全球最大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美国康明斯公司(以下简称康明斯)签署B系列发动机许可证生产协议,实现了跨越大半个地球的握手。在经过长期战略合作后,留给业界的思索是:双方都取得了哪些突破?
  从产品许可生产到合资合作,从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到联合研发,30年来,东风与康明斯在不断深化合作中受益良多。一方面,东风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1986年B系列发动机许可证生产奠定了东风卡车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市场的动力优势,且为东风领跑中国商用车行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也已成为康明斯全球业务成长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东风康明斯更是中国中重型柴油机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借助康明斯动力,东风汽车赢得了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优势地位;而东风商用车的成功,又成就了康明斯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扩大了康明斯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范围。”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如是说。
  康明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兰博文(Tom Linebarger)则强调,“东风是康明斯全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双方关系为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公司的合资合作树立了典范,未来双方将继续合力开拓绿色环保的创新技术。”
  2016年10月20日,双方在武汉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举办了合作30周年庆典活动,新一代ISZ发动机助力“创世纪”卡车合作项目也随即正式启动。而此次庆典活动的真正意义并非总结过去,而是着眼未来共同规划双方在技术、产品、市场等领域的全新合作。其中,新一代ISZ助力创世纪卡车合作项目就是合作双方着眼未来的关键项目,并将成为双方全新合作的里程碑事件。
  针对创世纪卡车合作项目的相关细节,《汽车观察》对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副中心长陈小迅进行了独家专访。
  首先,创世纪卡车合作项目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诞生的?在该项目中,双方将各自承担怎样的角色?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其次,匹配新一代ISZ发动机的创世纪卡车项目未来会向国际市场发力,那么它具备哪些技术优势?其市场定位又是什么?创世纪卡车是东风商用车公司计划开发的一款集众多高科技先行技术于一身的智能高效卡车产品,旨在为中国商用车市场树立全新的标杆,带动整个行业在高效、低碳、环保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此同时,康明斯将充分运用其在北美卡车市场重型发动机领域积累的丰富节能减排和匹配经验,鼎力支持东风商用车创世纪卡车项目及东风汽车的前行步伐。
  相对于美国的超级卡车项目,创世纪卡车在顯著减少CO2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国市场对先进技术的接受程度,从而实际贡献率方面更有优势。该车型是双方联合开发并为中国市场度身定做的卡车产品,因此有非常高的性价比。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该产品在带动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方面有特殊意义。
  另外,该项目基础车型为东风天龙旗舰的东风创世纪卡车将装备新一代康明斯ISZ柴油发动机,新车型发动机在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基础上提升热效率6%至10%,整车轻量化显著提升,指定道路和工况下,行驶周期货运效率提升45%,油耗相对于基础车降低30%。
  此外,创世纪卡车还将在电动附件、智能巡航控制、胎压保持系统、后扰流板等多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相信,未来配装新一代康明斯ISZ发动机的创世纪卡车将助力东风汽车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其他文献
将上海科技论文产出量与发明专利申请量相结合进行量化研究 ,分析了上海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前景。
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他早期创作的抒情诗作品虽然数量有限,鲜为人知,但对其后来很多伟大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屠格涅夫早期抒情诗分为田园诗,爱情诗和
美术课程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其自身发展又需要一定的环境,从而提出了风险投资的环境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粉彩花鸟瓷画自康熙晚期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艺术风格演变过程,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清代古典时期、民国新粉彩时期和当代,各具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发展演变轨迹。
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与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层次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正>有人说,自主品牌超越合资品牌只差临门一脚,就是高端突围。2008年前后,部分自主品牌车企曾集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遗憾的是,由于品牌溢价力不足、技术储备不充分、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