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一喊学生写作文,学生们都叫苦连天,唉声叹气,他们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之所以如此,经过调查有以下一些原因:
(1)学生面对材料无话可说,缺少收集与积累。再简单的作文他们都不知从何下笔,即使写出来,也是空洞无味,甚至有些高三学生还在用爱迪生发明电灯、牛顿被苹果砸的故事。
(2)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缺少表达的冲动。没有生活,怎样写作?很多高中学生的生活记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一写生活经历,就把小学吵架甚至逃课的故事搬出来,让人啼笑皆非。
(3)目前的写作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激情。每次写作,给个材料,教学生审清题,然后按照行文格式进行写作,多半是写议论文。长此以往,怎能喜欢写作?
(4)习惯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学习精神。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考试,对生活没有多少作用。
那么,怎样提高高中生作文教学的效果?怎样改变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我认为合作写作的方法效果不错。因为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由作文的评判官变成参与和引导者,把真正写作与赏评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1.合作写作过程
1.1 分组。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不超过5人;确定组长(组员选有组织能力的同学)。
1.2 分工。成员间既分工又合作,任务要明确(主题确定、收集资料、谋篇布局、创新设计、动笔行文等分别要有负责的同学)。
1.3 讨论。给予充分的时间,组员之间围坐在一起商量,我安排的时间是晚自习。教师积极参与和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
1.4 展示。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上展示本组的行文设想,以便各组之间也有交流。
1.5 准备。给个组一星期的时间,收集资料,写出作文。
1.6 赏评。(一星期后的晚自习)教师明确赏评要求;小组间赏评习作;各小组在全班共同交流赏评感悟;教师点评。
2.合作收获
2.1 合作成果。
本班共42个学生,分为10组。完成合作的作文,无论是构思还是行文用笔,都比以前个人创作多些亮色。如:
追忆杰克逊领悟人生哲理的作文——《悼念杰克逊》。
体会身边小事感悟人生大爱的作文——《爱海拾贝》。
展现高三学生的精神风貌的作文——《攀登是缕情思》。
变现人生感悟的作文——《花落会花开》。
叙述社会真善美的作文《世界因善良而美丽》。
议论友谊存在的必要性的作文《友谊》。
思考人性的作文《人性的善与恶》。
感悟宋词美丽的作文《繁华落尽,暗香残留》。
还有《寝室夜语》等等。
2.2 合作结论。
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组同学的表现都不尽相同,这几个组表现比较有代表性:
第一组:讨论时明确组员任务,课后充分收集资料,他们所写的《悼念杰克逊》深得同学们好评。
第二组:他们也是明确任务,充分收集,除此之外,他们组还有一个写作高手(刘英杰),组织语言能力较强。他们所写的《爱海拾贝》不仅内容充实,语言也优美。
第三组同学沟通不积极,虽明确本组写作主题——攀登,但分工不合理,导致最后由组长一人构思、一人执笔,使得本组“合作写作”以失败告终。
第十组由六个同学组成,住同一寝室,共同创作了《寝室夜语》。据该组同学说“夜语”内容是他们寝室生活的再现。但并没有获得大家的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表现的主题太浅显,缺少创作的技巧。
综上,可以看到:小组成员的合作构思以及他们对材料的收集、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组作文的质量。
3.“合作写作”的感悟
通过这次合作写作,我发现这些高三学生充满了创作激情,没有了以前一叫写作就“唉声叹气”的场面。在讨论的过程中,那个热烈还有认真,让我欣慰,但这也让我心痛起来:为什么平时喊他们写作就那么难呢?
想想平时的写作过程吧:一个小时或四十五分钟,完成一篇某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字数八百。他们一听就开始“软磨硬泡”,若不完成,老师就“威逼利诱”;好不容易交上一篇,结果老师的评语不是论据单薄就是缺少文采,没有其他情感评价,客观冷静的让人心寒,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感觉不到写作的快乐,长此以往,又怎会爱上写作?哪怕写,也只是应付了事。
“我手写我心”,作文不应该再假大空,它应该是真实的、自由的!合作写作让学生有了表达、展示的机会。
当然这次合作写作也有不顺利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有一个学生就觉得没有必要和别人合作,自己能够完成,经过沟通,我尊重了他的做法;还有一组同学,讨论的时候很热烈,设想也新颖,但下笔很困难,最后草草了事,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但不管怎样,合作学习都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能力!“美国科学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占41%;第二个25年,上升到65%;第三个25年高达75%。”可见人的潜能在合作中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应该是双向、多向的交流,用以激发思维,拓宽思路。
每个学生都是丰富的生命个体,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应该让这些生命活泼起来,合作、关注,会让学生的成长更精彩!
(1)学生面对材料无话可说,缺少收集与积累。再简单的作文他们都不知从何下笔,即使写出来,也是空洞无味,甚至有些高三学生还在用爱迪生发明电灯、牛顿被苹果砸的故事。
(2)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缺少表达的冲动。没有生活,怎样写作?很多高中学生的生活记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一写生活经历,就把小学吵架甚至逃课的故事搬出来,让人啼笑皆非。
(3)目前的写作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激情。每次写作,给个材料,教学生审清题,然后按照行文格式进行写作,多半是写议论文。长此以往,怎能喜欢写作?
(4)习惯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学习精神。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考试,对生活没有多少作用。
那么,怎样提高高中生作文教学的效果?怎样改变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我认为合作写作的方法效果不错。因为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由作文的评判官变成参与和引导者,把真正写作与赏评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1.合作写作过程
1.1 分组。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不超过5人;确定组长(组员选有组织能力的同学)。
1.2 分工。成员间既分工又合作,任务要明确(主题确定、收集资料、谋篇布局、创新设计、动笔行文等分别要有负责的同学)。
1.3 讨论。给予充分的时间,组员之间围坐在一起商量,我安排的时间是晚自习。教师积极参与和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
1.4 展示。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上展示本组的行文设想,以便各组之间也有交流。
1.5 准备。给个组一星期的时间,收集资料,写出作文。
1.6 赏评。(一星期后的晚自习)教师明确赏评要求;小组间赏评习作;各小组在全班共同交流赏评感悟;教师点评。
2.合作收获
2.1 合作成果。
本班共42个学生,分为10组。完成合作的作文,无论是构思还是行文用笔,都比以前个人创作多些亮色。如:
追忆杰克逊领悟人生哲理的作文——《悼念杰克逊》。
体会身边小事感悟人生大爱的作文——《爱海拾贝》。
展现高三学生的精神风貌的作文——《攀登是缕情思》。
变现人生感悟的作文——《花落会花开》。
叙述社会真善美的作文《世界因善良而美丽》。
议论友谊存在的必要性的作文《友谊》。
思考人性的作文《人性的善与恶》。
感悟宋词美丽的作文《繁华落尽,暗香残留》。
还有《寝室夜语》等等。
2.2 合作结论。
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组同学的表现都不尽相同,这几个组表现比较有代表性:
第一组:讨论时明确组员任务,课后充分收集资料,他们所写的《悼念杰克逊》深得同学们好评。
第二组:他们也是明确任务,充分收集,除此之外,他们组还有一个写作高手(刘英杰),组织语言能力较强。他们所写的《爱海拾贝》不仅内容充实,语言也优美。
第三组同学沟通不积极,虽明确本组写作主题——攀登,但分工不合理,导致最后由组长一人构思、一人执笔,使得本组“合作写作”以失败告终。
第十组由六个同学组成,住同一寝室,共同创作了《寝室夜语》。据该组同学说“夜语”内容是他们寝室生活的再现。但并没有获得大家的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表现的主题太浅显,缺少创作的技巧。
综上,可以看到:小组成员的合作构思以及他们对材料的收集、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组作文的质量。
3.“合作写作”的感悟
通过这次合作写作,我发现这些高三学生充满了创作激情,没有了以前一叫写作就“唉声叹气”的场面。在讨论的过程中,那个热烈还有认真,让我欣慰,但这也让我心痛起来:为什么平时喊他们写作就那么难呢?
想想平时的写作过程吧:一个小时或四十五分钟,完成一篇某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字数八百。他们一听就开始“软磨硬泡”,若不完成,老师就“威逼利诱”;好不容易交上一篇,结果老师的评语不是论据单薄就是缺少文采,没有其他情感评价,客观冷静的让人心寒,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感觉不到写作的快乐,长此以往,又怎会爱上写作?哪怕写,也只是应付了事。
“我手写我心”,作文不应该再假大空,它应该是真实的、自由的!合作写作让学生有了表达、展示的机会。
当然这次合作写作也有不顺利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有一个学生就觉得没有必要和别人合作,自己能够完成,经过沟通,我尊重了他的做法;还有一组同学,讨论的时候很热烈,设想也新颖,但下笔很困难,最后草草了事,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但不管怎样,合作学习都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能力!“美国科学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占41%;第二个25年,上升到65%;第三个25年高达75%。”可见人的潜能在合作中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应该是双向、多向的交流,用以激发思维,拓宽思路。
每个学生都是丰富的生命个体,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应该让这些生命活泼起来,合作、关注,会让学生的成长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