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不应走纯商业化道路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儿童电影,即使是成人也会津津乐道地说起《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耳濡目染的片子。确实,这些影片为小观众们喜闻乐见,始终珍藏在记忆中。但如果问起这几年,有哪一部儿童影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时,似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这就是儿童电影的现状。
  3月份,国内上映了张元的《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据媒体报道说,这是专为儿童小观众拍摄的,导演张元也一再声称这是一部大人小孩都能看的电影。但人们在观看了之后却十分茫然,感到并非如此。因为这部影片无论是画面、音乐乃至人物间的对话,始终一再给人一种“画外音”的提醒: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幼儿园小朋友的故事。实际上,这确是一部为大人拍的儿童电影,难怪不少小观众在看了片子后摇着小脑袋说:“看不懂,没意思。”这事与愿违的结局,很值得我们电影人的深思。
  现在是市场经济,电影也毫无例外地进了市场,高票价也就顺理成章。如今,有一种错觉,似乎一说市场就是利字当头,票房第一。没人反对电影进市场,但儿童电影是不应如成人电影那样走市场的。别忘了,儿童是弱势群体,他们理应得到特殊的待遇。试想,如果儿童影片也是高票价,能有几位小观众走进影院?
  儿童影片因为缺乏商业性,在如今一切向钱看的氛围里,编剧的不愿写,导演的不想拍,主体院线不让进,甚至连评论家们都懒得动笔。我国第一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于蓝说:“现在能卖座的商业电影往往以大投入高科技取胜,而儿童电影却恰恰面临着资金的补缺和拍摄手段的滞后。”
  此外,儿童影片在创作的题材选择上,在创作的手段上,发行的运作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甚至连什么是儿童片的概念都模糊不清:究竟是以儿童为主角还是凡是针对儿童观众的都算是。而由于传统的困囿,不从电影艺术本身的规律出发,动不动把儿童电影当作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往往陷入懂事的大人在教育尚不懂事孩子的老俗套中,成为一种概念的图解。这样的作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和小观众的喜爱也就不可避免了。
  既然是叫儿童片,就应该让小朋友看得懂,让他们喜欢、爱看。其实,国外有许多较好的经验。例如伊朗这几年,电影《小娃子》《天堂的颜色》就很成功,并受到一致的好评。这些片子能注重从孩子单纯的视角中来描述成人世界的生活,虽然影片反映的是儿童群体的苦难,但他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世界永远是快乐的。
  而好莱坞则走了另外一条路子,以《小鬼当家》《哈利·波特》系列为主的影片为例,它们以丰富的想象力、炫目的视觉吸引力、幽默风趣的对话取胜,不只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小观众,也受到了成人观众的喜爱。我常常想,如果我们与好莱坞存在着较大差距,这还说得过去,那么跟伊朗比,不至于太差吧!这里的关键是这些年,老陷在商业化的圈子里,把儿童电影这一领域遗忘了。
  其实,要说市场,我国有3亿多儿童,市场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如果我们再把眼光投向农村,由于那里的孩子们对文化娱乐的选择性小,对儿童影片的需求更大,市场更广阔。去年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儿童故事片《暖情》,只花200万元的投资就获得近千万的票房,创造了奇迹,这也告诉人们,只要你花大力气拍出好片子就有市场,就有票房!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按惯例,总要推出几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但谁都知道这是应景式的,年年如此。至于这些片子能在影院放映几天,小观众是不是会喜欢,那是不重要的。与冷落的儿童电影相比,电视的少儿节目可要丰富多彩多了,但电视毕竟不能代替电影,面对几亿小观众期盼的眼神,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