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铺就学生的成长之路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城一中坚持以“德育为首、体验为主”的德育理念,走“育人为本”的办学道路,明确“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致力于适合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努力培育具有诸城一中特质的优秀人才。目前已形成了“责任教育”“活动育人”“修身教育”等鲜明的德育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打造“责任”文化,引领道德教育
  诸城一中历经60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学校文化。“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严为治校之本,勤是成才之路”的校风,“树立大教育观念,实施开放式办学”的办学策略,“请老师们务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的校长寄语,“自我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的教育理念、“奉献、争先”的一中精神等,无不包含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师生的责任。
  我们注重“责任文化”教育,以期唤醒师生的责任意识,激发责任情感,培养履行责任的能力,帮助师生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以“责任”文化引领道德教育。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全体学生进行一分钟思考:“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将怎样去实现它?我努力拼搏了吗?”然后,通过学生集体朗诵校训“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人类走出去”等,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十八岁成人仪式上,大家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人生十八,已是成年;懂事明理,责任勇担;誓创佳绩,报效祖国……十八岁是成熟的标志,更是责任的象征。
  站在对国家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师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发展,敢于担当。基于对中国农村的落后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前景担忧,学校开发了农业意识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现代农业生产问题选修课,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农村问题的社会调查和农村暑期夏令营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发展。
  学校不仅对在校的学生负责,也同样关注走出校门的学生。2007年,学校成立了诸城一中校友会,相继在北京、上海、济南、潍坊、青岛、烟台、威海、东营、诸城等地成立校友分会。校友会为校友搭建了一个相互联系、发展的平台。各地校友会也关注母校、家乡、和在校学生的发展,积极组织校友座谈会,结对子、配导师,在校友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校打造立体、多维的“责任文化”网络,营造了良好的“责任文化”氛围,使在校师生和走出校门的校友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打造特色活动,践行道德教育
  “活动积累”产生“素质积累”。每年春天,学校都组织一次远足活动。远足活动被学生称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教育活动。几公里长的队伍,凌晨3点出发,一直走到傍晚,徒步五十公里,苦和累被意志和毅力踩在脚下,学生收获了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快乐。活动不只是体质与意志力的磨炼,还涵盖人文、历史、环保、文明教育等内容。如今,远足活动已坚持了十七年,参与人数约三万人。
  在诸城一中,像百里远足这样“令人难忘”的教育活动还有很多。爱科学夏令营、英语学习春雷行动、素质教育“四大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伴随着成长的酸甜苦辣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
  修身教育,唤醒学生向上的愿望
  2010年,学校设立学生修身室,其初衷是为了教育那些犯了错或者是难以教育的“问题学生”。随着学生以一种新的状态走出修身室,我们不仅看到了学生心灵的可塑性,更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就是想办法唤醒学生心底的向善意识和向上愿望。很多时候,教育者忽视了这种唤醒,而是习惯用过于简单、空洞的方式教育学生,脱离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就注定无法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最能打动人心的亲情之本—孝道,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教化学生。
  学校对修身室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室前面悬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励志名言,让人走进去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学生修身内容包括专题讲座、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课堂上为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丰富而翔实,仅视频讲座就有几十种。修习期间,学生要给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完成两公里长跑、写修身反思等。慢慢地,我们发现学生内心深处那些柔软、温情和善良的东西开始苏醒了。
  从修身室走出来的学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这种变化,老师、家长能够明显地觉察到。原来认为父母的关爱“一文不值”的学生,仿佛突然之间醒悟了:“人活着不仅为自己,还要为父母,为所有爱自己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还谈什么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鉴于修身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将修身室规模迅速扩大,将原先仅容纳20人的修身室扩建为能容纳500多人的道德大讲堂;同时,将修身的对象扩展到全体师生、家长。
  修身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深受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教师间团结合作的氛围逐渐浓厚,勤勉学习,积极进取,已成为学校的主流风尚。
  成就人,发展人,造就人,让学生具有创造个人幸福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这是学校的使命。
  诸城一中以“立德修身、文明养成”为根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用60多年历久弥新的“责任文化”,诠释着一所优秀学校的深厚内涵。在这里,从校长到教师,都用教育者的智慧成就着学生,用无处不在的教育铺就着学生通向成功人生的道路。
其他文献
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了度数很深的眼镜,这是每个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保护孩子的视力,你都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有用吗? 在当下,父母又该如何看待孩子近视的问题呢?在爱眼日来临之际,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现在孩子开始阅读的年龄越来越早,阅读时间越来越长,加之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眼睛经常处于持续看近处的状态。又因为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没有足够的户外自然光为双眼提供有力的视力保护,因此,近
在美国,多元文化裹挟下的价值相对主义依然是困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文化难题。为此,美国开启了新一轮的德育改革浪潮,希望培养有德性、勇于负责任的美国公民,道德教育表现出检讨与建构并举的特色。从自主选择到道德必教的文化转向在美国蔚然成风。  一、“自主选择”为何大行其道?  美国是一个在权利意识上坚持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在文化上则主张多元主义的国家,二者都为价值相对主义提供了丰厚的文化
我的宝宝刚满1 岁,已经能跌跌撞撞地走了。前几天,我给他做好了粥,看看还有些烫,就把碗放在桌子上,先干别的事去了。没想到这个小家伙看到了他的饭,迫不及待地就用手去抓,结果把碗弄翻了,粥洒在他的手上,烫着了。宝宝疼得哇哇大哭,我跑过去,看到宝宝的小手烫得红红的。我马上打了一通求助电话,向妈妈、向朋友紧急求助!她们告诉了我一些做法。  宝宝烫伤后,妈妈的做法  用凉水把烫伤处冲洗干净,然后把手放入凉水
一个人现在的样子,是家庭造就的。拥有一颗孩子般纯净之心的人,一定是从家风传承中获得了最珍贵的宝物。  向华是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教学顾问,同时也是绘本文稿作者。十年来,他创作了“悟空,乖!”系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给孩子的诸子百家寓言故事”系列以及“熊猫圆宝”系列等诸多高质量的绘本作品。向华还做过动画编剧,他曾凭借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影片《宝莲灯》和青春动画的开山之作《我为歌狂》捧
Part1  关于无痛分娩的各种吐槽  产痛仅次于烧灼伤痛位居疼痛排行榜第二位,甚至一部分产妇在生育过程中将遭遇最高级别的疼痛。最近有媒体报道:一名产妇痛得死去活来,丈夫却拒绝无痛分娩,因为担心这对孩子不好。除了像这位丈夫上述对无痛分娩有误解之外,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因素让女人不得不忍受分娩带来的剧痛?  肖虹:“实在来不及了!”  我是由于羊水破了,比预产期提前一天进的产房,加急申请的无痛分晚,可
别克于日前发布了2012款君威GS。众所周知新君威基于欧宝新一代的Insignia,拥有极大的运动潜力,但是苦于没有发挥余地,所以高性能版是很有存在意义的,这款车在未来也可能引入中国。  如同预期的一样,这款别克君威GS对比其搭载2.0 L涡轮增压4缸发动机的概念车没有实质动力上的改变,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90 kw,最大扭矩为400 N·m,与之相匹配的是6挡手动变速器,而另一款6挡自动变速器
为宝宝“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让父母放心、宝宝健康的贴身呵护。    贴身医生:邢嬛  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专长:色素性及变态反应性儿童皮肤病  门诊时间:周五全天    关于黑痣    黑痣,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或痣细胞痣,临床表现为黑色或黑褐色斑片,边界清楚,局部皮肤粗糙,皮纹粗深,有些可以合并局部多毛。色素痣可以分为两种,即先天性色素痣和后天性色素痣,前者出生时即有,后者随着年龄增长逐渐
202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达到2亿人。尽管数量惊人,但中国高校却不得不面对钱学森生前数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公布的200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进人前200名。研究生、大学生数量全球第一,却至今培养不出世界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在内的世界大奖,中国都是空白。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辞旧岁,贺新春,很多人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同时,不免发出这样的担忧:一些传统民俗正在淡出大家的视野,年味越来越淡……  其实静心想来,国人对“年”的感情并没有淡薄,传统习俗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适应百姓的文化需求。随着时代发展,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过年等新的过年方式逐渐涌现,网上“围炉夜话”、动漫春晚等展现个性的“新年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的亲情
在教育学与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范畴中,好学往往被处置为实践论、方法论上的行为理性,而在本体论、价值论的道德品质上却鲜有有力论证与价值关注。好学究竟能否超出现象观照而上升为人的德性与德行范畴?这不仅关乎对儿童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乎儿童生命世界与道德结构的完整性生成与发展。儒学经典中很少将好学放置在与仁、智、勇之“三达德”或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同等高度予以显性化德性宣示,似乎作为德行的好学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