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品读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动作和语言,现在你就是刘老师,我忍不住地想问:“刘老师呀,您只有一条腿,能把风筝放上天已经很不容易,何必还要再撒脱手去追赶线端呢?”
生:因为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看能不能追赶上线端,抓住线绳。
生:我想,既然能把风筝放上天空,也就一定能追上风筝。虽然我拄着拐杖,但正常人做到的事情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师:好一个自信而勇于挑战的刘老师!万一你摔倒了怎么办呢?
生:摔倒了,我会再爬起来,继续去追!
生:我不会放弃的,我要坚持追下去,直到追上为止!
师:好一个执著的刘老师啊!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生齐读)
师:当我们读着刘老师追赶风筝的情景,知道这一连串的五个动作竟然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残腿老人完成的,相信你的脑海中一定会闪过一些熟悉的名字——
生:海伦·凯勒。
生:霍金。
师:刘老师与他们一样身残志坚。此刻再读这句话,我们一定会对身残志坚的刘老师更多一份敬佩。(生再次满含敬佩地齐读)
[评析]本片段的教学,教者巧妙地设计了人物对话,让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走进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他坚强自信、勇于挑战的人格魅力,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对刘老师的敬佩。之后,教者又别具匠心地启发学生说出由刘老师联想到的人物,并再次引导学生朗读,不仅加深了对刘老师精神内涵的感悟,也使得这一段的朗读指导层次分明起来。
[教学片段二]
师:近30年了,刘老师一直令作者念念不忘,那根圆木拐杖、那一只只风筝永远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苏叔阳。(点击课件,随着音乐《夜的钢琴曲》,屏幕出现苏叔阳的照片,并逐行出示以下文字:苏叔阳,中国当代作家,一生历经沧桑,几经挫折:“文革”期间遭受非人的迫害;1994年查出肾癌,切除左肾;2001年,又查出肺癌,切除一叶左肺。但他始终笑对人生,一次次与病魔作着顽强抗争。他在《苏叔阳文选》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抗癌17年中,他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师:读了上面文字,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此刻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苏叔阳真是顽强啊,我很敬佩他。
生:苏叔阳之所以能勇敢地面对病魔,战胜病魔,是刘老师给了他顽强抗争的力量!
生:我从作者与命运的抗争中,看到刘老师的影子,感受到刘老师的不屈。
生:刘老师的乐观、自信和执著,不仅给作者战胜癌魔的勇气,还给予他生活和写作的信心!难怪他一直思念着刘老师!
师:是啊,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已经永远地融入苏叔阳的生命。谁来读——(出示第10自然段,指名配乐朗读)
[评析]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缘由,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真正感悟到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味,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果就课文的书面内容看,《理想的风筝》表现的是刘老师身残志坚、敬业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恩与怀念,理解至此,解读似乎已经到位了。可在本片段中,教者把拓展学生阅读感受的视野伸向课外,适时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并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呈现,使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后,于恍然大悟中震撼于他的坎坷、敬佩于他的顽强,心灵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明白了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做到了“言”“意”兼得。
[教学片段三]
师:载着一只只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道又一道鬼门关。难怪在他内心深处,对刘老师发出了这样深情的呼唤——(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改成的诗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谁来读这段话。(生读)
师:(点击省略号变成横线)思念您啊,思念您,思念绵绵无绝期。让我们提起笔,联系作者苏叔阳的坎坷经历,结合文中刘老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处细节,把这省略号里绵延的思念写下来吧!(生在背景音乐《相处》的旋律中写话)
师:谁来读自己写的话?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每当春天风筝漫天飞舞时,我就想起您手持线拐,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放飞风筝的情景;想起您仰望白云,注视着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时,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这些记忆让我像您一样,笑对生活、热爱生活。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每当学习中遇到挫折,就会想起您给我们板书时用圆木棍撑地,艰难旋转的身影,您的顽强时刻鼓舞着我。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当我躺在病床上,忍受病痛的折磨时,仿佛看到您追赶风筝时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仿佛听到您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是您的不屈给予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
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老师和他的风筝永远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也将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评析]本片段中,教者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写的机会,作用有三: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反观了全文,所选的细节,有的来自刘老师放风筝,有的来自刘老师写板书,有的来自刘老师追风筝,教学的整体感强了;其次,学生借助写的练习,将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加以整理,起到了汇报整节课学习成果的作用;最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写得通顺、完整,情真意切。
(作者单位:东台市实验小学、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师:刚才,我们品读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动作和语言,现在你就是刘老师,我忍不住地想问:“刘老师呀,您只有一条腿,能把风筝放上天已经很不容易,何必还要再撒脱手去追赶线端呢?”
生:因为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看能不能追赶上线端,抓住线绳。
生:我想,既然能把风筝放上天空,也就一定能追上风筝。虽然我拄着拐杖,但正常人做到的事情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师:好一个自信而勇于挑战的刘老师!万一你摔倒了怎么办呢?
生:摔倒了,我会再爬起来,继续去追!
生:我不会放弃的,我要坚持追下去,直到追上为止!
师:好一个执著的刘老师啊!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生齐读)
师:当我们读着刘老师追赶风筝的情景,知道这一连串的五个动作竟然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残腿老人完成的,相信你的脑海中一定会闪过一些熟悉的名字——
生:海伦·凯勒。
生:霍金。
师:刘老师与他们一样身残志坚。此刻再读这句话,我们一定会对身残志坚的刘老师更多一份敬佩。(生再次满含敬佩地齐读)
[评析]本片段的教学,教者巧妙地设计了人物对话,让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走进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他坚强自信、勇于挑战的人格魅力,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对刘老师的敬佩。之后,教者又别具匠心地启发学生说出由刘老师联想到的人物,并再次引导学生朗读,不仅加深了对刘老师精神内涵的感悟,也使得这一段的朗读指导层次分明起来。
[教学片段二]
师:近30年了,刘老师一直令作者念念不忘,那根圆木拐杖、那一只只风筝永远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苏叔阳。(点击课件,随着音乐《夜的钢琴曲》,屏幕出现苏叔阳的照片,并逐行出示以下文字:苏叔阳,中国当代作家,一生历经沧桑,几经挫折:“文革”期间遭受非人的迫害;1994年查出肾癌,切除左肾;2001年,又查出肺癌,切除一叶左肺。但他始终笑对人生,一次次与病魔作着顽强抗争。他在《苏叔阳文选》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抗癌17年中,他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师:读了上面文字,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此刻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苏叔阳真是顽强啊,我很敬佩他。
生:苏叔阳之所以能勇敢地面对病魔,战胜病魔,是刘老师给了他顽强抗争的力量!
生:我从作者与命运的抗争中,看到刘老师的影子,感受到刘老师的不屈。
生:刘老师的乐观、自信和执著,不仅给作者战胜癌魔的勇气,还给予他生活和写作的信心!难怪他一直思念着刘老师!
师:是啊,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已经永远地融入苏叔阳的生命。谁来读——(出示第10自然段,指名配乐朗读)
[评析]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缘由,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真正感悟到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味,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果就课文的书面内容看,《理想的风筝》表现的是刘老师身残志坚、敬业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恩与怀念,理解至此,解读似乎已经到位了。可在本片段中,教者把拓展学生阅读感受的视野伸向课外,适时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并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呈现,使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后,于恍然大悟中震撼于他的坎坷、敬佩于他的顽强,心灵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明白了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做到了“言”“意”兼得。
[教学片段三]
师:载着一只只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道又一道鬼门关。难怪在他内心深处,对刘老师发出了这样深情的呼唤——(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改成的诗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谁来读这段话。(生读)
师:(点击省略号变成横线)思念您啊,思念您,思念绵绵无绝期。让我们提起笔,联系作者苏叔阳的坎坷经历,结合文中刘老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处细节,把这省略号里绵延的思念写下来吧!(生在背景音乐《相处》的旋律中写话)
师:谁来读自己写的话?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每当春天风筝漫天飞舞时,我就想起您手持线拐,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放飞风筝的情景;想起您仰望白云,注视着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时,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这些记忆让我像您一样,笑对生活、热爱生活。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每当学习中遇到挫折,就会想起您给我们板书时用圆木棍撑地,艰难旋转的身影,您的顽强时刻鼓舞着我。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当我躺在病床上,忍受病痛的折磨时,仿佛看到您追赶风筝时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仿佛听到您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是您的不屈给予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
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老师和他的风筝永远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也将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评析]本片段中,教者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写的机会,作用有三: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反观了全文,所选的细节,有的来自刘老师放风筝,有的来自刘老师写板书,有的来自刘老师追风筝,教学的整体感强了;其次,学生借助写的练习,将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加以整理,起到了汇报整节课学习成果的作用;最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写得通顺、完整,情真意切。
(作者单位:东台市实验小学、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