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包括独立认知感悟、独立分析理解、独立欣赏评价、独立吸收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因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重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不应该占用过多的时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必须有足够的交流时间。当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适时适度点拨指导。
关键词:与文本直接交流 适时适度点拨 学生的课堂 独立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教材,学生听教师讲,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交流的权力和时间被无情地剥夺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可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不重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不重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往往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对课文的字词句段、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等一一深钻细研;或者将课堂变成练习课,只是根据课文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编一些习题让学生做。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过多,占据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交流的时间,学生往往很少读课文,对文本缺少直接体验和感悟。不少学生课内没阅读,课外也不阅读。读点课外书,有些教师和家长就觉得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蛮横地加以阻止。
由于对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理解不准确或不到位,导致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具体的操作也不准确或不到位,结果是课堂教学师生都感觉“很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即使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得到的实惠也不多。总而言之,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和现在的新课堂上,教师都不够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能力都难以得到较快的培养和提高。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认读感悟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对文本的认知和感悟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第
一步,是对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要认知和感悟文本,就必须让學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如要了解《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读这篇小说,而不能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内容。由教师介绍,学生就难以了解这篇文章的具体情节,对这篇文章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感悟,也难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让学生自己读,他们才能对孔乙己的悲惨经历有真切具体的了解。让学生多读课文,学生独立认知和感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二、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核心是分析理解课文,获得理性认识,而阅读文本,得到感性认识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阅读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交流以分析理解课文也要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读课文,搞“一言堂”或者只是“师问生答”、“生生交流”,学生没读课文就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又怎么能听懂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不读课文,不了解课文内容,交流什么?其后果要么是学生不能真正分析理解文本,要么是对文本没有个性化的认识,听得再认真,也只能是记住了教师对文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交流,然后展开讨论交流,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要培养学生独立欣赏评价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阅读教学还要指导学生辨析课文内容的是与非,鉴别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评价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方法等,这也是对阅读教学的更高要求。但是如果没有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要达到这些要求是不可能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课文的思想、语言和写法。要让学生评价葡萄是甜是酸,就必须让他们亲口品尝。学生只有直接与文本交流,再进行探究和讨论,才能对课文作出恰当的评价,独立欣赏评价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要培养学生独立吸收迁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吸收积累和运用语言,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吸收和迁移能力。要让学生吸取文本的精华并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就必须让他们首先感悟和理解。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理解得越深越透才越能够自觉地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去,学生的独立吸收和迁移能力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他们有一定的与文本直接交流的能力,我们要把属于学生而以前被我们霸占的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与课文直接交流。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交流;去认知感悟,去分析理解,去欣赏评价,去吸收迁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特别是短小精悍之作,应该读几遍,对于篇幅较长的精美文章,也应该要求学生读其精彩片段,最好也能读全文,并且要布置学生课前课后认真朗读。教师分析讲解之前学生要与文本交流,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也应要求学生与文本交流。别以为这是浪费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有了对文本的多次直接交流,也就容易理解教师的分析阐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得以顺利展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的遍数多了,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习作特色等可能就已经大体掌握。课堂阅读教学中若能让学生多与文本直接交流,并且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学生对文本也就能有更深入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做必然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当然,强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就可以放任不管,教师还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交流加以指导。其一,教师的指导必须适时。在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等,要教给他们最基本的与文本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生阅读之后,还要指导他们去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感悟和理解。其二,教师的指导必须适度。指导过细,占用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的时间不说,可能还会束缚住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文本难以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与文本直接交流 适时适度点拨 学生的课堂 独立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教材,学生听教师讲,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交流的权力和时间被无情地剥夺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可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不重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不重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往往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对课文的字词句段、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等一一深钻细研;或者将课堂变成练习课,只是根据课文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编一些习题让学生做。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过多,占据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交流的时间,学生往往很少读课文,对文本缺少直接体验和感悟。不少学生课内没阅读,课外也不阅读。读点课外书,有些教师和家长就觉得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蛮横地加以阻止。
由于对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理解不准确或不到位,导致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具体的操作也不准确或不到位,结果是课堂教学师生都感觉“很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即使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得到的实惠也不多。总而言之,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和现在的新课堂上,教师都不够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能力都难以得到较快的培养和提高。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认读感悟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对文本的认知和感悟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第
一步,是对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要认知和感悟文本,就必须让學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如要了解《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读这篇小说,而不能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内容。由教师介绍,学生就难以了解这篇文章的具体情节,对这篇文章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感悟,也难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让学生自己读,他们才能对孔乙己的悲惨经历有真切具体的了解。让学生多读课文,学生独立认知和感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二、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核心是分析理解课文,获得理性认识,而阅读文本,得到感性认识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阅读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交流以分析理解课文也要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读课文,搞“一言堂”或者只是“师问生答”、“生生交流”,学生没读课文就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又怎么能听懂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不读课文,不了解课文内容,交流什么?其后果要么是学生不能真正分析理解文本,要么是对文本没有个性化的认识,听得再认真,也只能是记住了教师对文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交流,然后展开讨论交流,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要培养学生独立欣赏评价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阅读教学还要指导学生辨析课文内容的是与非,鉴别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评价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方法等,这也是对阅读教学的更高要求。但是如果没有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要达到这些要求是不可能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课文的思想、语言和写法。要让学生评价葡萄是甜是酸,就必须让他们亲口品尝。学生只有直接与文本交流,再进行探究和讨论,才能对课文作出恰当的评价,独立欣赏评价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要培养学生独立吸收迁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吸收积累和运用语言,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吸收和迁移能力。要让学生吸取文本的精华并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就必须让他们首先感悟和理解。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理解得越深越透才越能够自觉地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去,学生的独立吸收和迁移能力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他们有一定的与文本直接交流的能力,我们要把属于学生而以前被我们霸占的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与课文直接交流。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交流;去认知感悟,去分析理解,去欣赏评价,去吸收迁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特别是短小精悍之作,应该读几遍,对于篇幅较长的精美文章,也应该要求学生读其精彩片段,最好也能读全文,并且要布置学生课前课后认真朗读。教师分析讲解之前学生要与文本交流,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也应要求学生与文本交流。别以为这是浪费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有了对文本的多次直接交流,也就容易理解教师的分析阐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得以顺利展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的遍数多了,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习作特色等可能就已经大体掌握。课堂阅读教学中若能让学生多与文本直接交流,并且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学生对文本也就能有更深入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做必然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当然,强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就可以放任不管,教师还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交流加以指导。其一,教师的指导必须适时。在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等,要教给他们最基本的与文本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生阅读之后,还要指导他们去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感悟和理解。其二,教师的指导必须适度。指导过细,占用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的时间不说,可能还会束缚住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文本难以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