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男人朱广沪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五年的时间品一杯“苦丁茶”
  
  7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终于给闷热的香港带来些许清醒的味道。朱广沪起了个大早,尽管他是凌晨才上床休息的,但这是他习惯的作息方式。这个早晨对他来说多少有些不同,这一天,他将带领中国队出征马来西亚,这是他出任主教练以来最为重要的一项赛事,也是对他最为重要的一次考验:进入四强,他将依然是主教练,继续带队冲击世界杯;无缘四强,他将直接卷铺盖回家。
  对此,朱广沪已经习以为常:“我知道,刀就架在我的脖子上,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来。但是,这真的很重要、很可怕吗?我不觉得。对我来说,在国家队,我在做足球,离开国家队,也肯定不会离开足球。对我来说,只要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确实,当国家队主教练的风险,朱广沪不是没有考虑过。2005年1月19日的夜晚,他花了五六个小时的时间与一位朋友探讨出任国家队主教练可能遭遇的困境与压力。尽管得出的结论是“从功利与现实的角度来看,最好还是不要当国家队的主教练,尤其是中国队的主教练”,但是,最终他还是咬了咬牙,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我就是不信这个邪,为什么中国国家队的主教练就一定要由外国人来当?”
  可以说,正是凭着这种执着与倔强,朱广沪将自己推到了中国队主教练的位置上,也同时将他推到了中国足球的风口浪尖上。
  应该说,朱广沪在中国队的开局还是相当不错的。在2005年8月至12月的短短4个月时间内,他便率领中国队先后夺取了东亚四强赛及东亚运动会的两项冠军。虽然这两项冠军的含金量在随后的一年间被广泛地议论甚至质疑,但是中国队此前还从来不曾夺得此类洲际冠军的头衔,这也是事实。不过,伴随着中国队在以亚洲杯热身赛为主线的一系列比赛之中并不能让人满意的表现,朱广沪在国家队的“好日子”也很快走到了尽头。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内,媒体对他的报道由信任到怀疑再到指责,几乎很难找到对他继续支持的言论。面对媒体与舆论的如此急转直下,朱广沪半调侃半玩笑地表示:“被骂得多了,也就麻木了,没有感觉了。”
  如果说朱广沪对于外界的评价一点也不在乎,显然是不真实的。在北京大宝饭店的517房,他一边品尝着浓浓的苦丁茶,一边意味深长地进行了这样的类比:“其实在中国搞足球有时还真的就像喝这苦丁茶,含在口中,感觉很苦,但如果慢慢地品一品,还真的有那么一些味道。”
  
  将中国足球形容为一杯苦丁茶,这算得上是朱广沪的“发明创造”。而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朱广沪执教生涯中每个不同的五年——带领健力宝青年队留学巴西是五年,执教深圳队拿到首届中超冠军是五年,甚至他在新一届国家队执教的周期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的话,也同样将是五年。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五年”,这当然只是一种巧合,但当我们用一种类似品茶的方式来品味朱广沪在过去十年以及未来五年的足球生涯时,朱广沪作为“足球男人”的形象也就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在风口浪尖体会足球的艰辛与冷暖
  
  朱广沪在北京体育大学参加高级教练员培训班的时候,突然被杨一民和朱和元拉到中国足协附近的一家餐厅,在午餐的短暂时间内被告知足协希望他接过国家队教鞭的。这消息来得太突然,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思考究竟“接”还是“不接”的问题。
  在俱乐部待遇及国家队荣誉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就此他也开始了一个新的五年,而这五年不仅是事关他个人成就的五年,而且是注定将影响中国足球一个时期的五年。面对从来没有成功先例的中国足球,朱广沪开始了新一轮的跋涉。
  但是,中国足球还真的有些“邪气”,刚刚走马上任一个来月,深圳健力宝队发生的事情将掌声中走上国家队主教练位置的他卷入了风波,一些所谓的球迷开始用一种失去起码理性与判断力的方式来强烈地质疑他的执教,即使是2比0战胜哥斯达黎加队也无法让批评的声音停止下来。及至东亚四强赛,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来静等朱广沪“出丑”,因为按照正常的思维,缺少了郑智、肇俊哲、孙继海,李铁、邵佳一的中国队,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半支国家队,以此与已经进入了世界杯决赛圈的日本和韩国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挑战来得如此之快,多少有些出乎朱广沪的预料,他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中国足球为何总是处于这样一种舆论环境之中,但是,一如五年前在深圳被球迷高喊下课一样,困境面前他选择沉默的同时,也选择了坚强。他将自己关在大宝饭店以及香河基地的房间里,几乎断绝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一门心思地研究起了三个对手。直到临行前,他才中气十足地留下这么一句:“不管外界怎么看,我就是感觉我们的成绩不会差。”
  遗憾的是,朱广沪的这番表态再次被质疑声淹没了,直到与韩国队那场火星四溅的8打11的比赛结束后,很多人才终于意识到眼前的中国队确实不再是印象中的那支球队了。等到东亚四强赛冠军到手,舆论则完全倒向了另外一边,不论是对中国队还是对朱广沪,外界除了赞美还是赞美。媒体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之快,分明印证了朱广沪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足球比赛非常现实,人们往往要看的,也就一个结果。”
  此时,有人再去向朱广沪讨教“成功经验”时,他给出的答案却恰恰相反——那不是什么经验,分明是三条失败教训:红、黄牌太多;领先后踢得太保守;比赛速度还是不够快。为什么会是这样?朱广沪倒也实话实说:“不是我对球队夺冠不高兴,而是我始终觉得作为一名教练,需要在热的时候让自己冷下来,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那么你离摔跟头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当然,对于一名教练来说,同样重要的还有,要在冷的时候让自己热起来,善于把自己煽乎起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了自信。”
  正是基于“冷处理”的考虑,当没有购买本次东亚四强赛转播权的中央电视台在中国队回国之后希望安排一次对朱广沪的专访时,他谢绝了:“不是我不配合媒体的工作,而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必然要谈的话题就是东亚四强赛的夺冠,但是,这真的很重要吗?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从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起,一切就都已经结束了。我和队员们所获得的就是曾经的兴奋以及曾经的幸福而已。实际上,在比赛结束之后我便特别提醒我们的队员,成绩是对你们努力的回报,但要继续获得好的回报,便必须继续付出新的努力,否则,一切都将付诸东流!”
  同年底,朱广沪带领更为年轻的中国队在澳门举行的东亚运动会上再次夺得冠军,这也为他迎来在国家队主教练位置上的信任高峰。但就在夺冠的当天晚上,朱广沪又不无担心地表示:“每个人都在欢心鼓舞,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中国足球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接下来我们将面对的困难绝不会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执迷不悟”也许会输得很惨
  
  接下来的2006年果然像朱广沪所担心的那样,因为在亚洲杯预选赛客场输给了伊拉克队,对朱广沪以及中国队的怀疑与批评顿时铺天盖地般袭来,甚至有几位记者成了“专职”的朱广沪批评者。
  对此,有媒体界人士认为,这并不仅仅只是朱广沪的执教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是他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没能跟上现实的需要。为此,有圈内人士建议朱广沪展开“危机公关”,缓和与媒体的关系。而朱广沪本人给出的答案却是:“在我看坏了三部录像机的时候,有些记者已经编了差不多三十篇的所谓专访了。既然大家的工作方式在好多时候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自己最好还是集中精力做自己认为正确并有意义的事情。”
  朱广沪所说的“正确并有意义的事情”显然是指的足球业务。很显然,他也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代价——因为国家队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更多的媒体与记者加入到了“倒朱”的行列之中,“下课”终于“名正言顺”地与朱广沪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在亚洲杯前的热身赛接连告负之后,绝大多数媒体都认为中国队到了需要再次更换主教练的“最后关头”了,有人甚至已经不再忌讳当着他的面来讨论下课换帅的话题。
  朱广沪这时也学会用轻松的语气进行回应:“有上课便必然有下课,既然亚洲杯四强是我们的一项任务指标,那么完成了继续,完不成就下课,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事实上,关于朱广沪离开国家队的话题,早在2006年11月的时候便被广泛地讨论过。所不同的是,当时至少四家中超俱乐部的老总认为朱广沪应该离开国家队到自己的俱乐部来执教。面对俱乐部数百万年薪的报价,朱广沪并非没有考虑过,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我还没有到可以不考虑待遇的水平,但是,既然我当初就不是冲着国家队的收入而来的,自然也就没有理由因为待遇的原因而离开。”为此,有人为朱广沪算了一笔帐:从2005年至今,朱广沪至少比在俱乐部少挣了1000万!这确实是一个很惊人的损失,但朱广沪似乎至今依然“执迷不悟”!
  
  责编 马玉星
其他文献
津门卞僧慧是陈寅恪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时的学生。如果我们把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时的学生作为第一代陈门弟子的话,那么卞僧慧当属第二代弟子。一九八一年,陈寅恪的第一代弟子蒋天枢(字秉南)撰写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出版。卞僧慧致函蒋天枢,提供关于陈寅恪生平的新材料。两人因此订交,相知相得。后来蒋天枢将《事辑》的修订事宜托付给卞僧慧。卞复得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戴家祥、清华大学历史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应通过设疑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促进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思维不断深入,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春天来了,枯藤老树重新伸出了胳膊,百鸟伸长了脖颈,睡了一冬的胖熊也伸开了懒腰,水中的野鸭子已经畅快地游泳了。在屋里憋了一冬的人也开始户外活动了。  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身除了骨头,软的部分都属于筋的范畴,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软组织”。中医认为人身共有485道大筋,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关节囊、神经和血管,还有关节软骨、关节盂缘等。我们就靠这么多的大筋维护着,完成各种活动。筋的
近几年,以农家子弟为主要生源的县中异军突起,高考成绩骄人。县中实施的封闭式管理办法,严字当头,拼搏进取,执著坚韧的精神,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因素。   城市学生大都生活在较优越的环境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宠爱多于严教,享受多于挫折,祖辈父辈层层关爱,处处呵护。学生缺乏自理自立的客观环境,缺乏艰难困苦、人生不易的身心体验,不少学生怕苦怕累,缺乏毅力,缺少恒心、责任心,衣食无忧的成长经历使他们认为生
一是不急于散步  饭后胃处于充盈状态,运动会使胃受到震动,增加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功能。饭后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大脑供血相对减少而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此时散步,易出意外;对患有消化道溃疡和胃下垂的病人则会加重病情。  二是不急于吃水果  饭后立即吃水果,容易在胃内留滞,腐败变质,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不适。  三是不急于洗澡  饭后急于洗澡,周身的皮肤和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会使供给胃肠等消化
名校建筑专业毕业,却意外进入演艺圈  吴彦祖1974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祖籍上海,父亲是建筑工程师,母亲是心理学博士。他从小爱玩滑板,也爱听朋克摇滚、重金属、斯卡、饶舌等“地下”音乐。  18岁,吴彦祖以优异成绩考进俄勒冈大学攻读建筑系。那时他是全校的尖子生,在校5年,门门功课都拿A 或A的成绩,并获得建筑副修奖学金。  1997年毕业那年,吴彦祖打算花3个月来一趟背包旅行,没想到到香港没多久就囊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指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全面转变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理念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过秦论》就是其中的一篇。怎么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我尝试着打破这一固定模式。  (1)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课旨”(教学目标)。解读这样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一个点或者一个层面上,更不应该教条化。我们应该多角度地、继承性地分析学习这篇文章。这篇
词语在历史中的冷暖遭遇就如同世事一样难料,特别是在晚清这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社会变局之中。最近在读晚清书刊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个词——不可思议。一九○○年前后,从严复到梁启超再到当时标新立异的科幻小说家们,写文章时都离不开它。  “不可思议”这个词虽然在晚清时髦,但它其实并不是诸多“新名词”中的一个,而是个古词,一开始是披着袈裟混进汉语里来的,由后秦的西来高僧鸠摩罗什所发明,出现在他译的《维摩诘所说经
读十九世纪的英文文献,凡言及《圣经》研究,总会出现“Higher Criticism”一词。这个当时学术界和文化圈所使用的高频词,译自德文,与“Lower Criticism”相对。这一高一低的两种批评,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当时人的界定。美国《圣经》学者布里格斯(Charles Augustus Briggs)曾著有一部通论《六经考辨》(The Higher Criticism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