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白,中国文学史上极为夺目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想象力丰富、笔势大开大阖极具盛唐气象,数百年来一直万口相传,而他的人以及他的作品同样也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但这个“了解”并非仅指背过多少诗作,更包括在赏析诗作的过程中从中感知到的属于李白的文化精神,那是一种盛唐气象之下狂放不羁心中自有一番天地之人的思想精神,是一种透过诗作而展现的率性与大气,这种“精、气、神”在他不受拘束的古体诗中尤为凸显,尤其值得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细细品味。
  【关键词】李白;古体诗;率性;大气;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现代诗人余光中《寻李白》中的几句真是写得贴切至极又荡气回肠,李白的文化精神与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互相“成就”的,而如今的我们引导学生去认识李白、了解李白,也正是希望他们可以在优秀诗作的赏析中去领略到那种率性大气的精神态度,拥有青少年的“盛唐气象”。
  一、寻李白,寻的是一种精神
  正如余光中用一首《寻李白》来品味李白的“谪仙人”之姿一样,百年来有太多的人被李白的才华与气度折服。他们常常会感慨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也会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敬佩不已,所以,李白的诗句就会被无数次品味、引用以至模仿。
  其实这些也都是读者对李白的追寻,与此时我们引导学生去赏析李白的诗作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但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这种“追寻”是不应该只浮于诗作表面的,因为在背后支撑李白的才华的正是他的人格魅力,而我们对李白的追寻,寻的也正是他融于诗作的文化精神,而感知这种文化精神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背景。都说精彩的人生必然是跌宕起伏的,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已经展现了非凡的天赋,他五岁开蒙读书,又自称“十五观奇书”“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足以见他少年时在蜀地的生活并不贫乏,之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后又经历两进长、赐金放还,他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期待,也有过“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憋闷,他甚至还在暮年“赶”上了“安史之乱”还沦为过“阶下囚”,一生可谓是经历良多。但不管他经历有多坎坷,毕竟他大多数时期都生活在风气开放、社会稳定的盛唐时期,再加上他少年时期在蜀中养成的“好任侠、喜纵横”的个性以及他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还是让一生的精神状态都是积极大于消极,即使心中有憋闷、愁苦,那也是带着一种“谪仙人”的潇洒和自傲,他的才华让他有自傲的本钱,而他的经历也丰富了精神中的率性,而这,也才是我们需要追寻的李白。
  二、走近李白的古体诗
  李白《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脍炙人口的绝句可以在学生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不小的“空间”,也让他们对李白有所了解,但相比于这些更重格律的近体诗,李白的古体诗创作更能体现他个性中的率性与大气,所以,带领学生认识李白,一定要带领他们走近李白的古体诗,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这样的作品阅读中体会李白的创作艺术。
  为何会说李白的古体诗比近体诗更能凸显他的精神魅力?就是因为相比于格律严谨的近体诗,古体诗用韵与体制上的自由更能让李白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生命的热情得以发挥。比如李白创作时的空无依傍及笔势的大开大阖,以《蜀道难》为例,他用变幻莫测的笔法架构了一幅蜀地“崇山险峻”之图,让人下意识随着他的思路而心情不断起伏,在百字之间就对蜀地之险平添紧张之感。再比如他在句式的长短变化之下使得感情一气呵成,《蜀道难》的开篇一句就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个语气词连用,再加上主题的直接点出,就直接把情绪推入了一个小高潮,之后从“蚕丛及鱼凫”的传说、“四万八千岁”的夸张、“黄鹤”与“猿猱”的衬托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自然环境的展现,在长短句的错落之中使得紧张感逐层推进,也让开篇的惊叹有了“依据”。总而言之,是古体诗的自由给予了李白发挥的空间,也是李白自身笔力的雄健与情感的充沛让他的古体诗有了“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之大气,而这一点作为学生理解李白个性中的率真、大气是极为恰当的。
  三、创作变幻莫测下的精神态度
  如果说正是李白个性中的率性、大气支撑他创作中想象的天马行空与筆势的大开大阖,那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他诗作的用语、用情中去感知他融于具体的诗句下的精神态度,让思想体会与艺术赏析相伴进行。
  来看李白的一首纪梦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所描写的“天姥山”虽不似蜀地崇山的险峻非常,但因为他以梦中之游为题材,反而让内容的展现、情感的抒发可以更为自由无拘束。所以在诗中,我们看到的李白是可以“一夜飞度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是可以看到“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不属于人世间的种种景象的。这些空无依傍、奇妙莫测的变幻是作者用想象塑造的一个精神世界,那这个精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他古体诗展现出的笔法之下学生又能从中探知到什么?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不断透过作品的艺术层面去感知其精神层面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发现“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转折下隐藏的是诗人心绪由繁杂到明朗的转变,最后掷地有声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个性中不拘于世俗的高傲的“特写”,所以,笔势的大开大阖、兴寄无端之下展现的是李白潇洒、率性、高傲、大气的精神态度,而对这一点的理解是与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赏析连在一起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引导。
  四、李白精神对时下青少年的影响
  在了解李白之时,我们说不能只浮于作品本身,还应当深挖作品背后的人格魅力,那以此类推,当学生去通过诗作了解李白诗作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与文化魅力时,是不是这个“学习”的过程也不可只停留于课堂或者书本之上,而应该将其与学生的精神以及人格发展相融合?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希望学生能知道在过去以及现在有多少人写了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希望他们能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从中汲取营养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思想素质,不然我们努力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不是就在做“无用功”了吗?所以对李白的解读,挖掘到他的诗作中所渗透的率性、大气的精神魅力并不算结束,更应该以此进行延伸,比如引导学生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出发去发散思维,寻找历史或现实中有如斯傲骨之人,去综合分析他们的可贵之处;再比如用语言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形式让学生去体会“天生我材必有用”于他们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挫折的意义。这些于学生而言都是在这个积累为主的年龄段需要重视、领会的内容,也是带领他们感知李白文化之精神的最终目的。
  其实,文学从本质上就是文化成果或者说作品艺术与和时代相契合的人的精神状态共同“酿造”的结晶,换句话说,不管哪个时代的读者,当他们在阅读创作者的作品时,其实就已经在无形中接受作者融于作品之中的一种文化精神,李白这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诗人更是如此,所以,在读李白诗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到“李白”所代表的文化中率性大气的一面,对学生的诗作理解及思想升华无疑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钟馨.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J]. 文教资料,2013(24).
  [2]潘杰.高中语文诗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以《将进酒》为例[J].现代教育,2017(8).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专业发展在青年教师教学生涯中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以提升自己,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为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令我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点:拒绝偏狭功利,发现人性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摒弃世俗之气;追寻人文理想,探求教育诗意。  【关键词】吴非 ;《致青年教师》;教育功利 ;情感体验;教育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2018年12月26日,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承办“藏新粤跨区域‘互联网 教研’深度研讨交流活动”,笔者结合当天聆听藏新粤三地教师同课异构统编教材课例《大自然的声音》和同行专家点评,感受异域教师教学风采,汲取专家教育教学智慧,同时对统编教材解读有深层次的思考。笔者认为:用好统编教材,语文教师就要与编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创造性地领会教材编写思想,精准解读教材,发挥创造才能开展教育教学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中,有一颗熠熠发光的星异常璀璨,异常发光,它就是中国古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在语文的基础教育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任谁也无法撼动。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净化,文学修养得以提升,个人情操得以培养,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古诗词的学习和教学,本文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在现阶段是一个日渐热门的教育教学改革词语,与传统基础教育改革相比,它更侧重对学生的“三维目标”综合与整体的教育,而不是只侧重于书本知识对学生价值意识的构建。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核心素养在现阶段是一个日渐热门的教育教学改革词语
【摘要】本文分析了“作文先导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时阐述了“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特征,最后从实际出发,围绕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情况展开实践应用探究,目的在于充分發挥出“作文先导式”教学优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基本内涵  应用了“作文先导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强调的是
【摘要】谈到思维训练,在大多数教育者眼中,可能认为“思维训练”是数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不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多的是一种阅读思维的发展,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独特性,这与其教材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拿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不难发现,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记叙文,二是优秀文学作品节选,三是一些议论文和说明文。想要充分理
【摘要】《秋天的怀念》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从“以文传文”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以文中的四处省略号为出发点,探究语文教学活动中,扎根文字细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省略号;文本细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看似无心,实则匠心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会因读者的改变而失色,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微写作因形式多样、创作灵活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成为消除学生写作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的最佳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应当立足微写作,强化对学生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写作;特点;意义;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互聯网时代,人们的生
【摘要】王君老师是当前“青春语文”的领军人物,正是因为对语文教师职业的知与爱,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探秘语文世界,在教学的新与变中共享“青春语文”之美。  【关键词】王君;青春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程翔老师说她用青春创造了语文教育的辉煌;韩军老师说她小女人教出了大语文;余映潮老师说她立志高远,拼命实干。她就是王君,工作三个月就主动请缨要上全县公开课,教学第三年获得
【摘要】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学  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七年级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就情境教学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