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子测量仪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要根据教学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电子测量仪器
电子测量仪器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和常用电子仪器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和运用电子仪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电子测量仪器的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 对比记忆,触类旁通
《电子测量仪器》这门课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需要记忆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但是,很多的概念和原理既相似却又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易混淆知识点归纳到一个系统中,从文字、范围和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求同,这样更容易记忆。
例如放大检波式电压表和检波放大式电压表,二者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都由检波器、可变量程分压器和放大器三部分组成。不同点在于采用的放大器类型不同,一个是交流放大器,一个是直流放大器。同时,在原理上也存在差异,前者先放大后检波,而后者是先檢波后放大。对这些异同点进行分析后,就可以归纳总结为右图,清晰揭示了二者结构上的区别,有利于理解其工作原理。
2 类比推理,具体生动
"类比"就是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产生新的设想,它在《电子测量仪器》的教学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下是利用水池供水类比全波平均值算法的一个例子。
通过图像类比,学生不仅可以非常形象的理解交流电压全波平均值中"全波平均"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3 利用流程图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流程图简单直观的特点,为很多器件工作原理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是数字电压表中经常采用的核心部件,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对其复杂的工作过程难以理解,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复杂的理论叙述条理化,流程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以一个内部基准电压为16V的四位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转换7.5V电压为例来说明它的工作过程。由于内部基准电压为16V,所以基准码应为8V,4V,2V和1V。工作过程如左图中右端的流程图所示,左端为通用的四位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转换流程图。
通过流程图,学生可以更为明确的搞清转换器位数、内部基准码、转换后的二进制码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理解 "大者弃,小者留"的原则。
4 实验法
《电子测量仪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运用实验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动手能力。比如,示波器水平系统中连续扫描与触发扫描,学生总是不知其所以然,但接触到实际的示波器时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操作演示,他们理解了为什么在连续扫描状态下,无论有无触发信号,屏幕上都会出现水平扫描线;为什么在触发扫描状态下,只有触发信号存在,才会有水平扫描信号;知道了具体通过哪个旋钮来转换触发状态。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激发了感知和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锻炼了操作技能。
5 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在进行了各章节分散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强化并突破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列提纲,列表,化繁为简,转多为少,层次分明。这才能融会贯通,将厚厚的课本读薄,提高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6 结语
当然,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取也不能只依靠几种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电子测量仪器
电子测量仪器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和常用电子仪器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和运用电子仪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电子测量仪器的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 对比记忆,触类旁通
《电子测量仪器》这门课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需要记忆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但是,很多的概念和原理既相似却又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易混淆知识点归纳到一个系统中,从文字、范围和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求同,这样更容易记忆。
例如放大检波式电压表和检波放大式电压表,二者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都由检波器、可变量程分压器和放大器三部分组成。不同点在于采用的放大器类型不同,一个是交流放大器,一个是直流放大器。同时,在原理上也存在差异,前者先放大后检波,而后者是先檢波后放大。对这些异同点进行分析后,就可以归纳总结为右图,清晰揭示了二者结构上的区别,有利于理解其工作原理。
2 类比推理,具体生动
"类比"就是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产生新的设想,它在《电子测量仪器》的教学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下是利用水池供水类比全波平均值算法的一个例子。
通过图像类比,学生不仅可以非常形象的理解交流电压全波平均值中"全波平均"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3 利用流程图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流程图简单直观的特点,为很多器件工作原理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是数字电压表中经常采用的核心部件,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对其复杂的工作过程难以理解,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复杂的理论叙述条理化,流程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以一个内部基准电压为16V的四位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转换7.5V电压为例来说明它的工作过程。由于内部基准电压为16V,所以基准码应为8V,4V,2V和1V。工作过程如左图中右端的流程图所示,左端为通用的四位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转换流程图。
通过流程图,学生可以更为明确的搞清转换器位数、内部基准码、转换后的二进制码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理解 "大者弃,小者留"的原则。
4 实验法
《电子测量仪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运用实验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动手能力。比如,示波器水平系统中连续扫描与触发扫描,学生总是不知其所以然,但接触到实际的示波器时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操作演示,他们理解了为什么在连续扫描状态下,无论有无触发信号,屏幕上都会出现水平扫描线;为什么在触发扫描状态下,只有触发信号存在,才会有水平扫描信号;知道了具体通过哪个旋钮来转换触发状态。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激发了感知和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锻炼了操作技能。
5 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在进行了各章节分散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强化并突破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列提纲,列表,化繁为简,转多为少,层次分明。这才能融会贯通,将厚厚的课本读薄,提高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6 结语
当然,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取也不能只依靠几种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