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是马年。由于马与人的生活和情感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马文化”。表现在马的生肖歌上,用四句话来表达就是:午马如同日当空,白云之上走蛟龙,七星高挂银河外,天上人间任驰骋。
午马如同日当空
第一句是从时间角度去讲马的生肖文化特色。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与十二地支相配,午时是中午11时至1时,红日当头,艳阳高照,阳气最足,万物繁茂,是一天中阳气鼎盛之时。“午”与“马”相配,是因野马尚未被人驯服之时,正午正是马群四处奔跑斯呜,最活跃的时刻。远古时期,马与人的关系最亲近,居“六畜”之首,但其被人类驯化的时间却最晚,是“野”性保持最多的家畜,因此将它放在了十二生肖中最中间的位置。马虽然属畜类,但人们在它身上却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
《说文解字》中讲:“马,怒也,武也。”人类最激烈矛盾的解决方式是战争,马在古代军事中作用非凡,战马的多少和优良与否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因此,一想到马,首先是时间上的“快”。马上就办,就是马不停蹄,立刻就做的意思。其次是时空坐标上的“准”,北京城的中轴线就是以黄道子午线来确定的。第三是体型上的“大”。马为大牲畜,有记载美国的一匹比利时纯种公马身高1.98米,体重1451公斤。第四是活动的范围广,“跑马占地”说的就是所占面积广。第五是“勇”,成语“一马当先”就是寓勇往直前。“马革裹尸”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励志之情。第六是“诚”,马忠诚于人,是人的好朋友。相传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他的爱马乌骓则不肯过江东,竟从船上跳至江中自溺而死,至今传为佳话。
马与时间的关系密切。“午马”已是十二生肖的下半阕,提示人们要珍惜时间。“白驹过隙”讲的是时间的宝贵。“兵贵神速”,讲时间是夺取胜利的保证。古代战争中的英雄均以宝马快刀壮行色。三国时英雄关云长所乘之马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刘备所乘之马叫“的卢”,还曾救了刘备一命。
白云之上走蛟龙
第二句是讲马的人文地位。白云之上,指马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在传说中,马属天上之物,非常神圣。马如果食了东海龙川岛上的龙刍草,就能成天马乘云而奔。《艺文类聚》卷九九引《瑞应图》中说,天马“呜声九音,有明王则见”,与把“真龙”和“天子”联在一起其用意是一样的。《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中有《天马诗》:“天马徕,龙之媒。”实际上,在龙的艺术形象中是有马的因素的。王充《论衡·龙虚》:“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都将马或天马看做是龙一类的东西。古文献中还经常见到关于“神马”“龙驹”的记载。
马的主要作用即骑乘,最好的乘马莫过于传说中的“八骏”。相传周穆王因有八骏而周游天下,还到过遥远的崦嵫山拜见过西王母。这八骏皆以毛色不同而命名,《周天子传》云:“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它们神奇的本领,“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两翅”。唐太宗李世民在驰骋彊场之际,曾与六匹战马结下不解之缘。这六匹有战功的宝马是卷毛驹、飒露紫、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号称“六骏”,在唐太宗逝后被刻为石雕陈列在昭陵。
七星高挂银河外
第三句讲的是马的人文精神。马表现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龙马是黄河的精灵,代表了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最高道德。因此,这里讲的“七星”有两层含意:一是说马在十二生肖中顺居第七,是中间脊梁位置。“七星高挂”带有示范意味,标志作古代的“七”与“齐”谐音,七天为“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是完整“星期”,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单位。二是说,马在天上是二十八星宿中“苍龙”七星之一。
“银河外”是说,马在“六畜”中是超俗的,与众不同的。将马奉为神,始于周代。周朝《周礼》所定四时祭祀马神的礼制为: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后,各地均建有牛王庙、马王庙。所祀之神三眼四臂,作将军装束。旧时的车马店、驮运帮、骡车夫、马骡驴啇贩乃至军队,以及使用马驴畜力的磨油、磨面、磨豆等店铺作坊都祀马王,酱园业与糕点业也将马王爷奉为行业神之一。
古代中国把杰出人才比作“千里马”“骏骨”。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均是同类中杰出者。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说人才满天下,而识贤才的人却举世难寻。七星高挂银河外,更需不拘一格选人才。有些有特长的人,也有特殊的脾气禀性,这就需要像《列子·说符》中的“九方皋相马”那样,得其精而忘其粗,识其内而忘其外。
天上人间任驰骋
第四句是马与人的关系。马是天上为神、人间为友的动物,在民间口头文学中,与人的衣、食、住、行均有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马”文化现象,受到人间各行各业人士的喜爱。衣,古代把骑射民族所穿之衣称“胡服”,清代以来称“马褂”,仍是华服男装的代表款式。蚕区的人们视蚕神为“马名王菩萨”,每逢过节,货店出售神马,其中就有马头娘娘。食,马的奶和肉在狩猎时代曾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进入畜牧业社会,仍存在食马之俗,尤其是马乳,是牧区主要饮料之一,马奶酒更是有草原特色的饮料。住,主要是把马的形象作为装饰物用于宫殿和陵墓建筑之中。在《中国传统吉祥图谱》中,由于马是一种生命力的代表,有神力的寓意,所以成为建筑、彩画的图饰题材。单马叫“骅骝开道”,群马叫“百骏图”等。行,骑马出行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以马为交通工具的经济地位越来越下降,而以骑马形式的游艺活动地位越来越高。马球、马戏、马术和赛马均属于比较高雅的游艺活动,至今仍然受到欢迎,而以马为内容的竹马、马灯、马舞仍活跃在舞台之上,节庆活动之中。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有的古书把“八骏”想象为八种毛色各异的神马。其实,骏马的神奇传说都是在形容贤良的人才,周穆王的八骏其实比喻着他的用人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像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做“万马齐喑”。清朝著名的文人龚自珍有一首诗就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摘自搜狐网,内容有删改)
午马如同日当空
第一句是从时间角度去讲马的生肖文化特色。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与十二地支相配,午时是中午11时至1时,红日当头,艳阳高照,阳气最足,万物繁茂,是一天中阳气鼎盛之时。“午”与“马”相配,是因野马尚未被人驯服之时,正午正是马群四处奔跑斯呜,最活跃的时刻。远古时期,马与人的关系最亲近,居“六畜”之首,但其被人类驯化的时间却最晚,是“野”性保持最多的家畜,因此将它放在了十二生肖中最中间的位置。马虽然属畜类,但人们在它身上却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
《说文解字》中讲:“马,怒也,武也。”人类最激烈矛盾的解决方式是战争,马在古代军事中作用非凡,战马的多少和优良与否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因此,一想到马,首先是时间上的“快”。马上就办,就是马不停蹄,立刻就做的意思。其次是时空坐标上的“准”,北京城的中轴线就是以黄道子午线来确定的。第三是体型上的“大”。马为大牲畜,有记载美国的一匹比利时纯种公马身高1.98米,体重1451公斤。第四是活动的范围广,“跑马占地”说的就是所占面积广。第五是“勇”,成语“一马当先”就是寓勇往直前。“马革裹尸”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励志之情。第六是“诚”,马忠诚于人,是人的好朋友。相传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他的爱马乌骓则不肯过江东,竟从船上跳至江中自溺而死,至今传为佳话。
马与时间的关系密切。“午马”已是十二生肖的下半阕,提示人们要珍惜时间。“白驹过隙”讲的是时间的宝贵。“兵贵神速”,讲时间是夺取胜利的保证。古代战争中的英雄均以宝马快刀壮行色。三国时英雄关云长所乘之马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刘备所乘之马叫“的卢”,还曾救了刘备一命。
白云之上走蛟龙
第二句是讲马的人文地位。白云之上,指马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在传说中,马属天上之物,非常神圣。马如果食了东海龙川岛上的龙刍草,就能成天马乘云而奔。《艺文类聚》卷九九引《瑞应图》中说,天马“呜声九音,有明王则见”,与把“真龙”和“天子”联在一起其用意是一样的。《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中有《天马诗》:“天马徕,龙之媒。”实际上,在龙的艺术形象中是有马的因素的。王充《论衡·龙虚》:“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都将马或天马看做是龙一类的东西。古文献中还经常见到关于“神马”“龙驹”的记载。
马的主要作用即骑乘,最好的乘马莫过于传说中的“八骏”。相传周穆王因有八骏而周游天下,还到过遥远的崦嵫山拜见过西王母。这八骏皆以毛色不同而命名,《周天子传》云:“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它们神奇的本领,“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两翅”。唐太宗李世民在驰骋彊场之际,曾与六匹战马结下不解之缘。这六匹有战功的宝马是卷毛驹、飒露紫、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号称“六骏”,在唐太宗逝后被刻为石雕陈列在昭陵。
七星高挂银河外
第三句讲的是马的人文精神。马表现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龙马是黄河的精灵,代表了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最高道德。因此,这里讲的“七星”有两层含意:一是说马在十二生肖中顺居第七,是中间脊梁位置。“七星高挂”带有示范意味,标志作古代的“七”与“齐”谐音,七天为“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是完整“星期”,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单位。二是说,马在天上是二十八星宿中“苍龙”七星之一。
“银河外”是说,马在“六畜”中是超俗的,与众不同的。将马奉为神,始于周代。周朝《周礼》所定四时祭祀马神的礼制为: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后,各地均建有牛王庙、马王庙。所祀之神三眼四臂,作将军装束。旧时的车马店、驮运帮、骡车夫、马骡驴啇贩乃至军队,以及使用马驴畜力的磨油、磨面、磨豆等店铺作坊都祀马王,酱园业与糕点业也将马王爷奉为行业神之一。
古代中国把杰出人才比作“千里马”“骏骨”。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均是同类中杰出者。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说人才满天下,而识贤才的人却举世难寻。七星高挂银河外,更需不拘一格选人才。有些有特长的人,也有特殊的脾气禀性,这就需要像《列子·说符》中的“九方皋相马”那样,得其精而忘其粗,识其内而忘其外。
天上人间任驰骋
第四句是马与人的关系。马是天上为神、人间为友的动物,在民间口头文学中,与人的衣、食、住、行均有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马”文化现象,受到人间各行各业人士的喜爱。衣,古代把骑射民族所穿之衣称“胡服”,清代以来称“马褂”,仍是华服男装的代表款式。蚕区的人们视蚕神为“马名王菩萨”,每逢过节,货店出售神马,其中就有马头娘娘。食,马的奶和肉在狩猎时代曾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进入畜牧业社会,仍存在食马之俗,尤其是马乳,是牧区主要饮料之一,马奶酒更是有草原特色的饮料。住,主要是把马的形象作为装饰物用于宫殿和陵墓建筑之中。在《中国传统吉祥图谱》中,由于马是一种生命力的代表,有神力的寓意,所以成为建筑、彩画的图饰题材。单马叫“骅骝开道”,群马叫“百骏图”等。行,骑马出行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以马为交通工具的经济地位越来越下降,而以骑马形式的游艺活动地位越来越高。马球、马戏、马术和赛马均属于比较高雅的游艺活动,至今仍然受到欢迎,而以马为内容的竹马、马灯、马舞仍活跃在舞台之上,节庆活动之中。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有的古书把“八骏”想象为八种毛色各异的神马。其实,骏马的神奇传说都是在形容贤良的人才,周穆王的八骏其实比喻着他的用人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像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做“万马齐喑”。清朝著名的文人龚自珍有一首诗就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摘自搜狐网,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