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标志着我国参与以图们江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又一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对吉林省、东北区域经济乃至东北亚国际合作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深入论述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国际合作;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
龚健(1987—),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1-036-014
一、东北经济区及其产业带分布现状
1.东北经济区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及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在现行省域行政区划基础上、地缘接近而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又各具差异的省际相邻地域”而形成的经济区,已经获得人们的共识,并分别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极、第二极和第三极。然而,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五盟市(通常简称为蒙东地区)组成的地域范围,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其地缘相近,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文化相通,在历史渊源、经济合作、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的天然条件与深厚基础,是同一个经济发展区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完全具有“在现行省域行政区划基础上、地缘接近而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具差异的省际相邻地域”性质,应该被界定为我国国家行政区域范围内又一完整经济区意义上的经济区域,并通过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我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2.东北经济区产业带的分布与分工
辽宁省主导产业: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因素,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资本、技术等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最具优势的部门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业是其次专业化部门,因此,辽宁省应着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原料产业,即以鞍钢、本钢为龙头的钢铁工业;以锦州石化、抚顺石油为龙头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业。此外,辽宁省装备工业发展潜力大,且通用设备制造业是该省地区次专业化部门,因此,发展以沈阳、大连为龙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也是重要的产业发展选择。同时,借助大连市所拥有的优良地理环境和条件,辽宁省还应重点发展以港口产业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
吉林省主导产业:吉林自然资源相对缺乏,但较具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其最显著的地区专业化部门,因此,吉林省应首要发展以汽车产业为带动的制造工业。而且,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及装备工业发展较快,吉林省应该考虑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走向上选择光电子、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
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综合产业优势相对较高,且具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该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地区专业化部门形成的产业带动和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地区劳动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绩效相对较高,表明该省仍应在产业分工上大力发展以石化产业为重点的采掘和加工业。
内蒙古东部地区主导产业: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均较低,资金、技术相对不足,不具有综合产业优势,缺乏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地区专业化部门,但其农牧业发达,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优势,因此,内蒙古及其东部地区应该以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为主导,进行重点发展。同时,结合内蒙古丰富的煤炭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煤电能源产业亦应作为重点开发和发展的产业。
二、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形成背景、特点及目标
1.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形成背景
1.1提出原因与背景
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打造一个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吉林省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大力建设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由于政治的原因,必须把沿地区的城市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实力的城市。现如今,我国南方的沿海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实力强,由此才能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所以,在北方沿日本海的延边地区,同样需要大力建设以促进其经济繁荣,从而同邻国进行稳定的贸易往来。
2007 年9 月第三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吉林省首次向外界提出了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规划设想,这一设想于2009年8月30日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在东北亚区域合作日益深入和东北振兴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吉林省积极谋划和推进将长春市、吉林市及延边州这三个中心地区整合起来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带,使之成为带动吉林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的动力,为对外开放提供窗口。
1.2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概况
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主要是沿交通轴线布局,把长春市、吉林市以及图们江地区(延边州)相连,构筑以珲春主要对外开放窗口,长春、吉林为直接腹地,其他功能区作为为补充的带状布局,通过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互补融合,形成西接哈大线、东连东北东部通道的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这一区域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9%,人口1090万,占全省的40%。这一促进长吉图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成为加快吉林省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成为落实国家东北振兴计划的主要战略措施,相关地区都将围绕这一战略进行规划和布局,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目前,围绕着这一大区域,吉林省已经着手相关的工程建设。如贯穿长吉图区域的近400公里的长春至延吉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使得两地通车将缩短3个多小时;长春至吉林的城际铁路建设已于今年开工,预计年底前建成通车,届时长春和吉林两地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行程;吉林至图们的时速200公里以上快速铁路项目已列入省部合作建设协议;长春、吉林内陆港已基本完成;珲春口岸建设不断加快,与俄方铁路合作也在深化。与此同时,长春市也提出了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计划,在长春东北部进行大规模产业规划,将用5 至10 年时间,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现代物流等产业,与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相呼应。
2.长吉图开发开放产业带的特点及目标
2.1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特点
(1) 先行先试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图们江区域的合作开发,一直将图们江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在先导区实施先行先试,由此清除体制机制引起的障碍,促进图们江开发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长吉图以“东北亚区域重要门户”和“经济技术重要合作平台”以及 “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为战略定位。先导区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主要在“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开拓陆海联运国际运输新通道”、“探索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
(2)创新国际合作机制特点。长吉图开发开放带要创新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机制,适度扩大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权限;要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工程,从而推进珲春口岸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加快中俄韩日四国陆海联运等跨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建设,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与图们江区域各国加强环境、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图们江带动东北腹地特点。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将形成以珲春为对外开放窗口,以延吉、龙井、图们等地为“前沿”,以两大人口超百万的核心城市吉林、长春为“腹地”,实现立足于图们江加强同东北亚各国的贸易交往的战略布局。
2.2长吉图先导区发展目标
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规划,我国将加快中蒙大通道,以及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和朝鲜的陆路交通线的建设;加快沿海地区建设,实现从俄罗斯,朝鲜的港口进入日本海,拓宽沿线的物流通道,从而加强同国外的贸易流通;加快建设东北地区新型产业基地,避免长吉图产业带上走重复传统的产业化老路,要发展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从而增强该产业带的技术水平,加快构建周边跨境自由贸易区。 到2012年,图们江区域的国际合作将取得较大进展,长吉图先导区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20年,图们江区域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争取达到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的较高水平。
三、区域经济理论视角下的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
1.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产业地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生产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新的分工不断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分工与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产业活动)密不可分,是人类经济活动领域的重要内容。
1.1 东北经济区的区域产业分工
区域产业分工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机制与客观规律性,不仅揭示分工的规律性,而且包含丰富的地域空间经济和产业经济内涵,成为选择区域产业分工模式、合理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工定位、协调区域经济联系、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区域产业分工可以一般地表述为:一国内各区域相互关联的产业体系,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在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作用下,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产业空间结构的客观过程和分异状况。
东北经济区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及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蒙东地区,其有各自的资源及地理优势,故其产业分工和布局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寻求其在产业上的优势互补,从而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的发展,是区域产业分工的主要任务,也是本节的主要目的。
1.2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产业地位
东北经济区中,最重要的一条经济带即哈大经济带,该产业带从北向南延伸,纵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该经济带交通线路发达,从而保证了物流的通畅。区域产业分工的客观基础是各地区客观存在的禀赋差异。禀赋差异主要指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与环境的差异以及历史发展的差异。区域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与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客观前提。一般而言,受自然因素影响越大的产业,其区域分工越明确。因此,围绕着哈大线,各省也凭借着资源、地理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实现了东北经济区内各地区的产业分工。
如前所述,吉林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化工、生物制药等行业,与辽宁省的钢铁产业和黑龙江的石化产业一样,是根据吉林省的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产业分工方面,主要担负着以汽车加工制造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工业。沿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带走向,主要突出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吉林市的化工工业,以及由延边地区的丰富的煤炭资源带动的煤炭产业,形成了一条哈大线上新的分支,该分支可以弥补东北经济区中部产业不集中,没形成产业开放带,资源没能系统有效整合的缺陷。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实现东北经济区中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2.区域均衡视角下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带作用
2.1东北经济区的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地区间要实施平衡的发展战略,要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间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的投资格局,不断地扩大需求,平衡产业间、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地区的协调发展。东北经济区各产业也应该均衡部署生产力,即以哈大线为主,在该线的两侧形成对称的、互补的产业带,实现经济区各地的均衡发展。
但是,现实中一般不存在均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会在短期内筹集到促进其优势产业发展的雄厚的资金,即使是发达的地区也由于其所处的区位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此,其也会优先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此时,就适用非均衡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建设将成为东北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其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也是区域经济理论的体现。
2.2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区域均衡作用
根据局域均衡理论,东北经济区中的主干道是哈大线,围绕着这一主要的交通干线,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带。从南向北的方向看,在辽宁省,主要形成以钢铁和石油天然气为主导产业,生产设备加工为优势产业的产业分布,这是根据辽宁省的资源条件决定的。以该条哈大线为主轴,在东北经济区的南部辽宁省,又形成了由大连—锦州—葫芦岛的一条经济增长线,该条经济带是沿渤海湾向西展开,主要把辽宁省几个沿海的城市整合起来,发挥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其次,辽宁省内又以大连为中心,形成大连到丹东的经济增长线路,该线是由大连向东方向发展,通过丹东,与邻国朝鲜、韩国等发展对外贸易。
从东北经济区北部黑龙江省产业带来看,黑龙江主要发展依靠石油带动的重工业产业,沿着资源的走向,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以哈大线为主轴,向西形成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的新的产业带,该产业带主要依托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沿交通线由哈尔滨向东方向,形成哈尔滨到牡丹江一直到沿海的边境城市的经济带,沿这一轴线发展同东亚各国的贸易。
在东北经济区的中部地区,即吉林省内,以长春市为主,向东形成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上面两省相似,长吉图开放带的形成,弥补了东北经济区中部资源没能有效整合的缺陷,通过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线,将吉林省的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联系起来。延边地区的珲春市,是进入日本海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很重要,是省内同东北亚各国的物流通畅的保障, 所以应该重点发展延边地区经济。这一经济带上,主要依托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吉林的化工工业以及延边地区的煤炭产业,目标是加强图们江地区同朝鲜、韩国及其他东北亚各国的交流,达到我国北方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促进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以内陆的长春、吉林为腹地,支撑着沿海地区的开放,打通吉林省进入日本海的通道。
由长春市向西方向,正在建设连接松原、白城市的经济带,主要目的是将吉林省西部由石油资源带动的松原等地的经济带动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这一经济增长线的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向西延伸,与内蒙古蒙东地区连接,充分利用内蒙古的各种自然资源优势,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因此,吉林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带,是哈大线在吉林地区的分支,也是东北经济区中部资源整合的主要干线,可以与辽宁、黑龙江两省各自形成经济区联接,共同加强整个东北地区的内陆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实现东北的快速振兴。
四、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对东北振兴的意义
吉林省提出建立“长吉图开放带动区”设想,以开放为主题,目的是形成以珲春为窗口、长春、吉林为引擎、东北腹地为支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探索我国内地开放的新模式,而且对内地省份扩大对外开放也将会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要的振兴东北策略,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先行先试、统筹国内外开放、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为支撑,创建新的工作模式与机制,积极探索长吉图区域内互动发展、长吉图与国内其他地区联动发展、图们江区域深度合作及沿边地区加快开放的新模式,充分发挥长吉图的对外开放窗口作用、聚集生产要素平台作用、东北亚合作载体作用、东北地区新的增长极作用,全面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
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加强图们江区域合作,布局于图们江整体开发,长吉图的开发是先导。因为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因此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推动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文献:
[1] 乔木.振兴东北经济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P196-197
[2] 李靖宇,殷志林.东北经济区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现实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二期
[3]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 曹阳,马林.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区域合作模式研究.经济纵横,2007.3,P50-52
[5]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打造东北新增长极.科学时报,2009
[6] 王胜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东北亚论坛,2004.3
[7]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8] 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课题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特邀编审:李北伟)
关键词: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国际合作;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
龚健(1987—),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1-036-014
一、东北经济区及其产业带分布现状
1.东北经济区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及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在现行省域行政区划基础上、地缘接近而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又各具差异的省际相邻地域”而形成的经济区,已经获得人们的共识,并分别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极、第二极和第三极。然而,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五盟市(通常简称为蒙东地区)组成的地域范围,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其地缘相近,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文化相通,在历史渊源、经济合作、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的天然条件与深厚基础,是同一个经济发展区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完全具有“在现行省域行政区划基础上、地缘接近而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具差异的省际相邻地域”性质,应该被界定为我国国家行政区域范围内又一完整经济区意义上的经济区域,并通过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我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2.东北经济区产业带的分布与分工
辽宁省主导产业: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因素,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资本、技术等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最具优势的部门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业是其次专业化部门,因此,辽宁省应着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原料产业,即以鞍钢、本钢为龙头的钢铁工业;以锦州石化、抚顺石油为龙头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业。此外,辽宁省装备工业发展潜力大,且通用设备制造业是该省地区次专业化部门,因此,发展以沈阳、大连为龙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也是重要的产业发展选择。同时,借助大连市所拥有的优良地理环境和条件,辽宁省还应重点发展以港口产业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
吉林省主导产业:吉林自然资源相对缺乏,但较具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其最显著的地区专业化部门,因此,吉林省应首要发展以汽车产业为带动的制造工业。而且,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及装备工业发展较快,吉林省应该考虑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走向上选择光电子、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
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综合产业优势相对较高,且具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该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地区专业化部门形成的产业带动和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地区劳动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绩效相对较高,表明该省仍应在产业分工上大力发展以石化产业为重点的采掘和加工业。
内蒙古东部地区主导产业: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均较低,资金、技术相对不足,不具有综合产业优势,缺乏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地区专业化部门,但其农牧业发达,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优势,因此,内蒙古及其东部地区应该以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为主导,进行重点发展。同时,结合内蒙古丰富的煤炭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煤电能源产业亦应作为重点开发和发展的产业。
二、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形成背景、特点及目标
1.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形成背景
1.1提出原因与背景
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打造一个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吉林省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大力建设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由于政治的原因,必须把沿地区的城市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实力的城市。现如今,我国南方的沿海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实力强,由此才能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所以,在北方沿日本海的延边地区,同样需要大力建设以促进其经济繁荣,从而同邻国进行稳定的贸易往来。
2007 年9 月第三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吉林省首次向外界提出了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规划设想,这一设想于2009年8月30日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在东北亚区域合作日益深入和东北振兴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吉林省积极谋划和推进将长春市、吉林市及延边州这三个中心地区整合起来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带,使之成为带动吉林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的动力,为对外开放提供窗口。
1.2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概况
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主要是沿交通轴线布局,把长春市、吉林市以及图们江地区(延边州)相连,构筑以珲春主要对外开放窗口,长春、吉林为直接腹地,其他功能区作为为补充的带状布局,通过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互补融合,形成西接哈大线、东连东北东部通道的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这一区域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9%,人口1090万,占全省的40%。这一促进长吉图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成为加快吉林省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成为落实国家东北振兴计划的主要战略措施,相关地区都将围绕这一战略进行规划和布局,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目前,围绕着这一大区域,吉林省已经着手相关的工程建设。如贯穿长吉图区域的近400公里的长春至延吉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使得两地通车将缩短3个多小时;长春至吉林的城际铁路建设已于今年开工,预计年底前建成通车,届时长春和吉林两地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行程;吉林至图们的时速200公里以上快速铁路项目已列入省部合作建设协议;长春、吉林内陆港已基本完成;珲春口岸建设不断加快,与俄方铁路合作也在深化。与此同时,长春市也提出了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计划,在长春东北部进行大规模产业规划,将用5 至10 年时间,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现代物流等产业,与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相呼应。
2.长吉图开发开放产业带的特点及目标
2.1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特点
(1) 先行先试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图们江区域的合作开发,一直将图们江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在先导区实施先行先试,由此清除体制机制引起的障碍,促进图们江开发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长吉图以“东北亚区域重要门户”和“经济技术重要合作平台”以及 “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为战略定位。先导区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主要在“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开拓陆海联运国际运输新通道”、“探索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
(2)创新国际合作机制特点。长吉图开发开放带要创新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机制,适度扩大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权限;要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工程,从而推进珲春口岸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加快中俄韩日四国陆海联运等跨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建设,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与图们江区域各国加强环境、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图们江带动东北腹地特点。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将形成以珲春为对外开放窗口,以延吉、龙井、图们等地为“前沿”,以两大人口超百万的核心城市吉林、长春为“腹地”,实现立足于图们江加强同东北亚各国的贸易交往的战略布局。
2.2长吉图先导区发展目标
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规划,我国将加快中蒙大通道,以及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和朝鲜的陆路交通线的建设;加快沿海地区建设,实现从俄罗斯,朝鲜的港口进入日本海,拓宽沿线的物流通道,从而加强同国外的贸易流通;加快建设东北地区新型产业基地,避免长吉图产业带上走重复传统的产业化老路,要发展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从而增强该产业带的技术水平,加快构建周边跨境自由贸易区。 到2012年,图们江区域的国际合作将取得较大进展,长吉图先导区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20年,图们江区域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争取达到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的较高水平。
三、区域经济理论视角下的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
1.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产业地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生产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新的分工不断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分工与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产业活动)密不可分,是人类经济活动领域的重要内容。
1.1 东北经济区的区域产业分工
区域产业分工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机制与客观规律性,不仅揭示分工的规律性,而且包含丰富的地域空间经济和产业经济内涵,成为选择区域产业分工模式、合理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工定位、协调区域经济联系、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区域产业分工可以一般地表述为:一国内各区域相互关联的产业体系,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在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作用下,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产业空间结构的客观过程和分异状况。
东北经济区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及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蒙东地区,其有各自的资源及地理优势,故其产业分工和布局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寻求其在产业上的优势互补,从而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的发展,是区域产业分工的主要任务,也是本节的主要目的。
1.2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产业地位
东北经济区中,最重要的一条经济带即哈大经济带,该产业带从北向南延伸,纵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该经济带交通线路发达,从而保证了物流的通畅。区域产业分工的客观基础是各地区客观存在的禀赋差异。禀赋差异主要指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与环境的差异以及历史发展的差异。区域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与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客观前提。一般而言,受自然因素影响越大的产业,其区域分工越明确。因此,围绕着哈大线,各省也凭借着资源、地理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实现了东北经济区内各地区的产业分工。
如前所述,吉林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化工、生物制药等行业,与辽宁省的钢铁产业和黑龙江的石化产业一样,是根据吉林省的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产业分工方面,主要担负着以汽车加工制造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工业。沿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带走向,主要突出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吉林市的化工工业,以及由延边地区的丰富的煤炭资源带动的煤炭产业,形成了一条哈大线上新的分支,该分支可以弥补东北经济区中部产业不集中,没形成产业开放带,资源没能系统有效整合的缺陷。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实现东北经济区中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2.区域均衡视角下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带作用
2.1东北经济区的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地区间要实施平衡的发展战略,要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间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的投资格局,不断地扩大需求,平衡产业间、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地区的协调发展。东北经济区各产业也应该均衡部署生产力,即以哈大线为主,在该线的两侧形成对称的、互补的产业带,实现经济区各地的均衡发展。
但是,现实中一般不存在均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会在短期内筹集到促进其优势产业发展的雄厚的资金,即使是发达的地区也由于其所处的区位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此,其也会优先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此时,就适用非均衡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建设将成为东北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其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也是区域经济理论的体现。
2.2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区域均衡作用
根据局域均衡理论,东北经济区中的主干道是哈大线,围绕着这一主要的交通干线,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带。从南向北的方向看,在辽宁省,主要形成以钢铁和石油天然气为主导产业,生产设备加工为优势产业的产业分布,这是根据辽宁省的资源条件决定的。以该条哈大线为主轴,在东北经济区的南部辽宁省,又形成了由大连—锦州—葫芦岛的一条经济增长线,该条经济带是沿渤海湾向西展开,主要把辽宁省几个沿海的城市整合起来,发挥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其次,辽宁省内又以大连为中心,形成大连到丹东的经济增长线路,该线是由大连向东方向发展,通过丹东,与邻国朝鲜、韩国等发展对外贸易。
从东北经济区北部黑龙江省产业带来看,黑龙江主要发展依靠石油带动的重工业产业,沿着资源的走向,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以哈大线为主轴,向西形成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的新的产业带,该产业带主要依托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沿交通线由哈尔滨向东方向,形成哈尔滨到牡丹江一直到沿海的边境城市的经济带,沿这一轴线发展同东亚各国的贸易。
在东北经济区的中部地区,即吉林省内,以长春市为主,向东形成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上面两省相似,长吉图开放带的形成,弥补了东北经济区中部资源没能有效整合的缺陷,通过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线,将吉林省的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联系起来。延边地区的珲春市,是进入日本海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很重要,是省内同东北亚各国的物流通畅的保障, 所以应该重点发展延边地区经济。这一经济带上,主要依托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吉林的化工工业以及延边地区的煤炭产业,目标是加强图们江地区同朝鲜、韩国及其他东北亚各国的交流,达到我国北方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促进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以内陆的长春、吉林为腹地,支撑着沿海地区的开放,打通吉林省进入日本海的通道。
由长春市向西方向,正在建设连接松原、白城市的经济带,主要目的是将吉林省西部由石油资源带动的松原等地的经济带动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这一经济增长线的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向西延伸,与内蒙古蒙东地区连接,充分利用内蒙古的各种自然资源优势,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因此,吉林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带,是哈大线在吉林地区的分支,也是东北经济区中部资源整合的主要干线,可以与辽宁、黑龙江两省各自形成经济区联接,共同加强整个东北地区的内陆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实现东北的快速振兴。
四、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对东北振兴的意义
吉林省提出建立“长吉图开放带动区”设想,以开放为主题,目的是形成以珲春为窗口、长春、吉林为引擎、东北腹地为支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探索我国内地开放的新模式,而且对内地省份扩大对外开放也将会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要的振兴东北策略,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先行先试、统筹国内外开放、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为支撑,创建新的工作模式与机制,积极探索长吉图区域内互动发展、长吉图与国内其他地区联动发展、图们江区域深度合作及沿边地区加快开放的新模式,充分发挥长吉图的对外开放窗口作用、聚集生产要素平台作用、东北亚合作载体作用、东北地区新的增长极作用,全面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
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加强图们江区域合作,布局于图们江整体开发,长吉图的开发是先导。因为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因此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推动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文献:
[1] 乔木.振兴东北经济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P196-197
[2] 李靖宇,殷志林.东北经济区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现实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二期
[3]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 曹阳,马林.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区域合作模式研究.经济纵横,2007.3,P50-52
[5]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打造东北新增长极.科学时报,2009
[6] 王胜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东北亚论坛,2004.3
[7]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8] 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课题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特邀编审:李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