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植皮区中央瘢痕疙瘩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ji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23岁,因胸前植皮区中央肿物生长1年于2010年11月23日入院.3年前于我科行胸前烧伤后瘢痕(图1a)切除植皮术,术中取右大腿中厚皮片植于创面,术后14d拆包,皮片存活良好,胸前、腹部移植皮肤表面局部可见少量干燥的渗液结痂(渗液来源于植皮边缘),局部移植皮肤无破损(图1b),拆线后应用硅酮乳膏、压迫疗法抑制切口瘢痕增生,未行放射治疗。

其他文献
患者男,36岁,未婚.因皮肤结节、溃疡、伴发热、头痛20 d于2010年11月22日来我院就诊.20d前患者头面、躯干及四肢出现丘疹、脓疱及结节,结节迅速扩大破溃,并伴发热(最高达40.0℃)、头痛及全身不适.有同性恋史7年,有同性性乱史。
期刊
患儿女,3个月,因全身皮疹2月余,部分可自行消退就诊.患儿出生后半月,其家长无意间于颈部以及下肢发现数个1.0 cm×0.6 cm大小的结节,质硬,未曾诊治.此后陆续于全身各部位出现类似结节,未曾破溃、出血,小部分结节可自行缓慢变小,最终消退,始终未曾诊治.自患病以来,无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无排尿困难.既往曾有新生儿黄疸,在当地行蓝光治疗,治愈出院。
期刊
药物不良反应十分常见,而皮肤是其重要的靶器官之一.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DR)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因诊断较为困难.现概述CADR的特殊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和诊断方法.一、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痤疮样疹或脓疱型药疹:痤疮样疹可由碘剂、溴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异烟肼、雄激素、锂剂、放线菌素D和苯妥英引起[1]
期刊
患者男,16岁,右面颊红斑、结痂,渐扩展11年.体检:右面颊6 cm×10 cm形状不规则暗红斑和斑块,轻度疣状增生,皮疹边界清晰,边缘见条索状瘢痕,上部见多处约0.5~1 cm大小的破溃、结痂,痂皮较硬,压片未见果酱色小结节.多处痂皮下刮片直接镜检,见淡棕色、粗细不等、分支分隔的菌丝.25℃和3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孢细
期刊
患者男,43岁,因右侧面部及额部红色斑丘疹伴冬季疼痛20余年,近4年加重就诊.20多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面部出现斑疹,表面有脱屑现象,持久不退。
期刊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神经痛为其主要表现之一.带状疱疹病程一般为2~3周,疱疹可自行干涸、结痂,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我科于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加巴喷丁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明显,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继发性瘢痕疙瘩皮损中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C)和真皮CD68阳性组织细胞的分布和密度.方法 取30例继发性瘢痕疙瘩患者的皮损、14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切片进行CD1a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以测微尺标定目镜方格计数方格内阳性细胞数,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细胞的密度.组间比较采用SPSS软件进行Studentt检验.结果 在继发性瘢痕疙瘩表皮内CD1a阳性LC密度为(61±49)个/mm2,正常表皮为
期刊
使用说明:①本索引按《中文医学主题词表》标引;②主题词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以外文字母为首字的主题词排在最后;③作者名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④因篇幅所限,每篇文题仅以一个主题词条目出现,该文其他主题词以“见”表示。
期刊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薇诺娜皮肤病学研究基金(二期)”资助经费总额为人民币20万元,资助4~5项研究项目。
期刊
年龄相关的皮肤改变既取决于遗传因素,又与饮食、日晒、吸烟等生活习惯有关.这些皮肤改变首先导致功能性的变化,同时也明显促进了面部外观的渐进性改变.皮肤松弛、皱纹形成、毛发稀疏变灰和唇线变形等改变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面部皮肤纹理渐进性改变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些研究的内容涉及皱纹的类型、形成机制、通过无创性方法客观量化评定皱纹、年龄相关的改变和各种方法(药物、化妆品、物理技术)对皱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