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朱砂村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龙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公路一路前行,透过车窗向外眺望,群山连绵,满目苍翠,阡陌交错,炊烟袅袅,一派祥和的景象。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高楼的压力,有的只是乡村生活的恬适和安宁。车子行驶到聚龙山下,在一个岔路口开进乡间小道,不远处即是朱砂村。
  村庄不大,村道宽阔,树木丛生,花草摇曳,屋舍散落在山麓下。路边田野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地里整畦挖穴,挥锄铲草。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形容的大概就是如此场景吧。
  忽见路边有家小院,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甚是别致。小院四周围墙用石头堆砌而成,砌墙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或粗糙,或平滑,错落有致,朴实无华。路边石墙上,挂着一块纹理清晰、古色古香的木板,上面写着“怡心居”。最吸引人的是小院房屋外墙上两行大字:耕读传家久,忠厚继世长。字呈朱砂红的颜色,透出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院墙与山坡之间不大的空间里挤满了树木花草,远远望着有藤在攀爬,有花在绽放,“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颇有虞世南诗句之美啊。
  我不由自主地走进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院。
  小院主人名叫李桂凡,是一位退休教师,今年七十九岁。他鹤发童颜,衣着朴素整洁,言行从容有常,不像一般的山里人。“我的父母都是农民,靠双手夜以继日的劳作养活了六个子女。我读书最多,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后来成为镇上一名中学教师。”李桂凡笑着说,“家里都是农民出身,种了不少地,我退休后主要在家帮助妻子做农活。”生活条件改善以后,李桂凡开始拾掇他的小院。他就地取材,依山而造,用地里的石头堆砌石门、石径,并挂以簸箕、木板装饰。上面题写的诗句赫然醒目,“岁寒三友松竹梅,宅居宜家父子孙”、“居无竹则俗,食有肉不瘦”、“四季有序,顺其自然”,让整个小院充满了浓厚的耕读文化意味。“这些都是我自己作的诗,自己写上去的,代表了我们的家风家训。”见我不停拍照、称赞,李桂凡不无羞赧地说。
  每天干完农活把农具往墙根一放,李桂凡就搬来一把椅子,习惯性地坐在小院里看书。他看书种类很多,古典诗词、小说名著、书画作品等什么都喜欢看。有时候干完农活累得浑身无力,但只要一拿起书,他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好像读书能够驱逐他一天的劳累一样。耕田解决温饱,读书愉悦身心,读书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享受。李桂凡推了推脸上的眼镜说。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个乡土文化人的情怀。
  渐渐地,“耕读”成了朱砂人的傳统。忙碌之余,乡亲们总爱聚集到李桂凡的怡心居,或向他借书,或听他讲书,李桂凡很乐意给大家讲,每次总是讲得滔滔不绝,兴致勃勃。李桂凡经常说,没有文化,这片土地终究还是贫瘠的,我希望生活的这片土地能够真正实现精神脱贫。心怀这样的愿望,李桂凡想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想在小院里建一个农家书屋,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来这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想让自己热爱的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说起农民,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与“文人墨客”似乎联系不大。而在朱砂村,像李桂凡这样“文武双全”的农民却不在少数,他们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便在一起舞文弄墨,让乡村的泥土气息里时刻散发着书香。
  秦明臻是一位农民书法家,从小爱好写字,二十出头就开始为村里写宣传标语,办宣传专栏,帮助左邻右舍写春联,红白喜事中写账簿,还会撰写碑文。后来因为字写得好,他被选为村干部。村里事务繁杂,自家又种了几十亩地,可不管再忙他都要抽出时间练字,多年来笔耕不辍。在这个电脑打字的时代,秦明臻始终保持着手写的好习惯。他常说,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富裕了,还要做精神上的富翁。
  见村里喜欢书法的农民朋友越来越多,于是村委会专门腾出一间房布置了一个书法创作室。闲暇之余,大家三五成一群地聚集到这里,提笔蘸墨,有的写,有的画,尽情地挥洒着农民的精神风貌。漫步朱砂村,你会发现村民房屋外墙上富有乡村气息的墙体画,画上“践约守信,诚实做人”、“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等通俗易懂的文字,让人如同走进了农村文化的长廊。谁也不曾想到,这些字都是出自一个农民书法家之手。秦明臻用手中的笔扮靓了朱砂村,也在不知不觉中滋润了村民的心灵世界。
  “耕为立命之本,读是修身之策”。在这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土地上,像李桂凡、秦明臻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扛起锄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拿起笔是实实在在的文化人儿。正是有了这些乡村文化人的存在,才使得农民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品味。他们像一个个文化使者,在潜移默化中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引领着农村新风尚,朱砂村因他们增添了几分氤氲书香,也多了几分文化底蕴。我相信,朱砂村文化振兴的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孟娟,青年作家,现居湖北保康。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本,虽然《终成眷属》是其中颇不受关注的一部,但这部作品情节精妙,人物生动,颇具现代魅力。同时,这部剧的字里行间,都展现着英国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带来的影响。本文将从《终成眷属》中体现的经济思想入手,借助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等经济学术语解读剧中的贞操观和婚姻观。分析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
我若说,要到龙坪去看海,肯定会有人嘲讽我,骂我脑袋要么是被门夹坏了,要么是被驴踢傻了,要么干脆是进水了。到龙坪去看海?开什么国际玩笑?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方圆几百里,谁人不知道被誉为“襄阳屋脊,保康西藏”的龙坪是地地道道的山区,是货真价实的山区,是正儿八经的山区呢?哪个不晓得龙坪别说没有海,就连小河小溪也几乎难得一见呢?  犹记得孩提时,随亲人进城走亲戚串门,有个城里的小孩取笑我是山里人,并
期刊
内容摘要:冯德英的《迎春花》是一部被历史河流淹没的作品,但其冲破了当时的历史局限,给我们塑造了很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设置等地方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通过对被遮蔽的红色经典《迎春花》中另类人物的描写、成功塑造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自身所隐藏的独特审美蕴藉。   关键词:《迎春花》 另类人物 故事情节  《迎春花》是冯德英继《苦菜花》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完
高山文学笔会的第一天下午,车从龙坪的南顶草原蜿蜒而下,行驶数里,忽然拐进右侧一条刚修不久的土石路。车身如摇曳的小舟,忽左忽右,甚是颠簸。一路乌溜溜柏油路带来那种舒适感觉,荡然无存,车轮压在石土路上发出咯嘣咯嘣的脆响,我们也一阵手慌脚乱。坐在我身边的郝姐,一手紧抓着前排座椅背靠,另一手紧抱着睡熟的小杨杨,他才七八个月大,还好,小杨杨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微微闭着双眼,小脸蛋红红的。  车慢如牛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教师进行解读教材、设计技术课堂教育教学、开展考试系统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针对目前语文元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正确把握统一教材的编写意图,使语文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关键词:语文要素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备要素,语文要素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以语文学习要素为主
公路以里,是老李家的小院。屋后青山,院儿里绿树,一座老式民舍几乎“化”在了里面。难怪无数次往返此路,丝毫不知有这样一个所在。  端午前夕,著名作家晓苏一行受邀,要和保康本乡本地的作家们会面,谈谈创作,也到乡村走走看看,一拨人就从四下聚集到了“襄阳屋脊”——龙坪。  到龙坪,那棵据考足有1300年树龄的巨大榉树是要看的,保康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大水原始森林是要看的,聚龙山八方波涛般远山奇景是要看的,南顶
期刊
一  龙坪是个好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龙坪这个地方的好,很大程度上却又是因“反”而好。到龙坪次数多了,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了,便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是龙坪一大特色,一大亮点,这里角角落落都体现着“反”,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反”。“反”字简直如水,如乳,无孔不入地渗透滋润着龙坪,使其具备了一种其他地方无法拥有的独特韵味。可以这么说,没有“反”,龙坪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反”,龙坪就不可
期刊
内容摘要:20世纪40年代,钱歌川海外归国,从都市中“出走”,流寓西南6年,身份的交织,一方面激起他沉睡的文人济世灵魂,另一面从个人气质中定位的“闲人”约束着他成为完全的革命者,多重苦闷纠缠于身,也成就了钱氏西南流寓创作的灵肉撕裂,意外成为中国现代文人创作的亮点。   关键词:钱歌川 文人济世 闲人 灵肉撕裂  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大概能够给现代知识分子画像:“五四”时期的启蒙者、20世纪30年代
内容摘要: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比作一道弯曲的河流,认为它的变迁是“言志派”与“载道派”两种潮流的不断起伏。这种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当作是非此即彼的带有世代主义观念的文学史观,同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提到的世代主义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结合韦勒克对于世代主义的批评,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识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学内部的理论问题、文学批评的标准和认识文学史仍有启示意
内容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的一种框架。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当前语文教师的知识集中于学科教学内容,单纯为了在语文学科中使用技术而使用,此做法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本研究为了促进语文教育信息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出培养语文教师TPACK能力的三大策略,即示范技术的使用、重新架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