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大刀记》根据已故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郭澄清的著名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这部小说问世已经40年,当年的读者正在逐渐老去,如今搬上荧屏,既是重塑经典,也是对鲁北人民抗战的致敬。中国根植于历史的传统民间故事对于当下的影视创作是最珍贵的宝藏,《大刀记》全面展示了冀鲁边区抗战的重大历史事件,将故事脉络和冀鲁边区抗战历史重大节点结合起来。它又是一部有力量的作品,有史诗的凝重感,有乡土的味道,有喜剧的元素,有鲜活的人物,更有中国功夫的精彩。
《大刀记》首次反映冀鲁边区抗战
《大刀记》里的主人公梁永生出生于穷苦的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1937年同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除了梁永生,剧中还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小人物形象。那个年代的宁沣,曾经有这样一群人,本来安居乐业,与世无争,忽然一夜之间,这片熟悉的土地被日本人烧杀抢掠。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枪炮,面对入侵,他们拿起了大刀;没有火刀,他们拿起了镰刀锄头;没有镰刀锄头,他们拿起了砖头石头,拿起一切可以当作武器的东两,与入侵者拼杀,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大刀精神”也在这些人物的成长变化中逐渐显现出来。《大刀记》主角梁永生由谷智鑫出演:两位女主角,分别由王珂、冯海煜担任;反面角色汉奸“白眼狼”由黑子…演;成功塑造“两代燕子李三”角色的张立和刘峰分别饰演手持两把牛耳尖刀的老无赖、安清帮帮主王老头和“大刀英雄”王锁柱。
《大刀记》从小说、连环画,再到评书,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足50后、60后心日中的《美国队长》,是他们心目中抗战版的武侠故事。面对经典改编,包括赵浚凯在内的《大刀记》导演组几次到鲁北实地采风,“了解那儿的风土人情、思维习惯,把这些非常鲜活地呈现出来。这就不用太担心别人去模拟或者我们怎么跟别人不同,因为你选的地方别人没有去过,我们填补了一个空白”。
挖得越深越惊喜
执导过《亮剑》的导演赵浚凯,面对《大刀记》这一题材,开始并没有太深的感觉,但随着查找资料、翻看小说,他惊喜地发现在抗战剧泛滥的今天,《大刀记》竟然是一个聚宝盆:中国竟然没有出过一个反映山东乡土抗战的电视剧作品。
Q:剧中有没有特意改编一些适合当下口味的情感戏?
A:这个可聊的东西不多。在我看来,好的片子里面总是有情感线,而情感线之所以要构成线的话,一般都是三角的。如果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从见第一眼到最后从来没变过心,从他的相遇相知相爱,到最后肯定是相离的。如果单线叙述,对于长达60集的电视剧是不现实的。这个取决于两个女孩的性格差异都能够给主人公一个特别充足的理由,让观众去参与对于他们情感取向的判断,这是最高明的手法。在创作这个戏的时候,刚才你说了,原小说包括电影对这方面涉及特别少,所以我们加了这么一组人物,来帮他完成男一号梁永生身上符合中国传统,但是又让人觉得非常干回百转,让你觉得无所适从的这样一种情感的选择,它也是本剧一个很大的看点。如同当代很多年轻人的情感是一样的,是你的兜兜转转都会回来的,他不是你的,強留也留不住。
Q:明年是抗战70周年,肯定会有很多抗战剧。《大刀记》作为一部抗战剧,在同题材的电视剧中,如何脱颖而出?
A:脱颖而出一般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真想做到的话,还真的是挺难的。一是你在策划的时候,大概知道周围的人在做的跟你的同题材比较起来在角度和切入点有哪些不同。二是我们片子在2015年打了头炮,到下半年到了这类戏呈现出来的高峰期的时候,可能因为我们这部戏的影响力,会有来模仿的。但是在前期策划的时候,我比较有信心的地方是:第一,我们这真是由一本《大刀记》小说做铺垫;第二,我们所描绘的历史、呈现的点、呈现给大家的这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是有根的。
Q:你的电视剧非常注重史实的考据,当下流行的抗日雷剧有更多的娱乐化,你是如何平衡电视剧的严肃性和可看性之间的关系?
A:这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题材,我们在三年前拍戏的时候,在还没有归之为雷剧的时候我们也反思过,因为抗战戏从2005年正式地走入了电视剧的主流题材以后,有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办法有变化,因为这个题材太特殊,我们谁也不敢拿民族情感来开玩笑。因此,当有一部戏打了头炮,大家觉得可以武侠一些,中国一直有尚武精神,收视率也不错,观众反应也不错。因此有人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人踩了雷了,被击溃了,我们回头再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原来这个题材因为它主题自身的沉重、严肃,所以我们在技法的探索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但是那个探索绝对是有意义的。反映到我们《大刀记》当中,我不能说它是一个集大成者,但至少它是一个经过反思的作品。如果习武之人真的能够做到的打斗动作和经过我们的镜头剪接以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节奏呈现出来的话,它会增强这个题材本身的可看性,也能够让观众接受这一类的故事和题材,把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东西表现出来。
Q:在这么庞大的演员资源库里面,为什么你更偏爱谷智鑫同学?
A:他比较符合我个人对于那个年代的具有英雄气质的北方汉子形象。谷智鑫同学是很帅的,他具有当年特别接地气的北方农民身上的厚重、硬朗,而且他身上也不缺乏现代的健康和阳光。
《大刀记》首次反映冀鲁边区抗战
《大刀记》里的主人公梁永生出生于穷苦的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1937年同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除了梁永生,剧中还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小人物形象。那个年代的宁沣,曾经有这样一群人,本来安居乐业,与世无争,忽然一夜之间,这片熟悉的土地被日本人烧杀抢掠。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枪炮,面对入侵,他们拿起了大刀;没有火刀,他们拿起了镰刀锄头;没有镰刀锄头,他们拿起了砖头石头,拿起一切可以当作武器的东两,与入侵者拼杀,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大刀精神”也在这些人物的成长变化中逐渐显现出来。《大刀记》主角梁永生由谷智鑫出演:两位女主角,分别由王珂、冯海煜担任;反面角色汉奸“白眼狼”由黑子…演;成功塑造“两代燕子李三”角色的张立和刘峰分别饰演手持两把牛耳尖刀的老无赖、安清帮帮主王老头和“大刀英雄”王锁柱。
《大刀记》从小说、连环画,再到评书,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足50后、60后心日中的《美国队长》,是他们心目中抗战版的武侠故事。面对经典改编,包括赵浚凯在内的《大刀记》导演组几次到鲁北实地采风,“了解那儿的风土人情、思维习惯,把这些非常鲜活地呈现出来。这就不用太担心别人去模拟或者我们怎么跟别人不同,因为你选的地方别人没有去过,我们填补了一个空白”。
挖得越深越惊喜
执导过《亮剑》的导演赵浚凯,面对《大刀记》这一题材,开始并没有太深的感觉,但随着查找资料、翻看小说,他惊喜地发现在抗战剧泛滥的今天,《大刀记》竟然是一个聚宝盆:中国竟然没有出过一个反映山东乡土抗战的电视剧作品。
Q:剧中有没有特意改编一些适合当下口味的情感戏?
A:这个可聊的东西不多。在我看来,好的片子里面总是有情感线,而情感线之所以要构成线的话,一般都是三角的。如果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从见第一眼到最后从来没变过心,从他的相遇相知相爱,到最后肯定是相离的。如果单线叙述,对于长达60集的电视剧是不现实的。这个取决于两个女孩的性格差异都能够给主人公一个特别充足的理由,让观众去参与对于他们情感取向的判断,这是最高明的手法。在创作这个戏的时候,刚才你说了,原小说包括电影对这方面涉及特别少,所以我们加了这么一组人物,来帮他完成男一号梁永生身上符合中国传统,但是又让人觉得非常干回百转,让你觉得无所适从的这样一种情感的选择,它也是本剧一个很大的看点。如同当代很多年轻人的情感是一样的,是你的兜兜转转都会回来的,他不是你的,強留也留不住。
Q:明年是抗战70周年,肯定会有很多抗战剧。《大刀记》作为一部抗战剧,在同题材的电视剧中,如何脱颖而出?
A:脱颖而出一般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真想做到的话,还真的是挺难的。一是你在策划的时候,大概知道周围的人在做的跟你的同题材比较起来在角度和切入点有哪些不同。二是我们片子在2015年打了头炮,到下半年到了这类戏呈现出来的高峰期的时候,可能因为我们这部戏的影响力,会有来模仿的。但是在前期策划的时候,我比较有信心的地方是:第一,我们这真是由一本《大刀记》小说做铺垫;第二,我们所描绘的历史、呈现的点、呈现给大家的这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是有根的。
Q:你的电视剧非常注重史实的考据,当下流行的抗日雷剧有更多的娱乐化,你是如何平衡电视剧的严肃性和可看性之间的关系?
A:这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题材,我们在三年前拍戏的时候,在还没有归之为雷剧的时候我们也反思过,因为抗战戏从2005年正式地走入了电视剧的主流题材以后,有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办法有变化,因为这个题材太特殊,我们谁也不敢拿民族情感来开玩笑。因此,当有一部戏打了头炮,大家觉得可以武侠一些,中国一直有尚武精神,收视率也不错,观众反应也不错。因此有人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人踩了雷了,被击溃了,我们回头再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原来这个题材因为它主题自身的沉重、严肃,所以我们在技法的探索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但是那个探索绝对是有意义的。反映到我们《大刀记》当中,我不能说它是一个集大成者,但至少它是一个经过反思的作品。如果习武之人真的能够做到的打斗动作和经过我们的镜头剪接以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节奏呈现出来的话,它会增强这个题材本身的可看性,也能够让观众接受这一类的故事和题材,把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东西表现出来。
Q:在这么庞大的演员资源库里面,为什么你更偏爱谷智鑫同学?
A:他比较符合我个人对于那个年代的具有英雄气质的北方汉子形象。谷智鑫同学是很帅的,他具有当年特别接地气的北方农民身上的厚重、硬朗,而且他身上也不缺乏现代的健康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