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
1、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传统接受式语文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和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
传统学习语文的方式,教学质量不高,经常有少、慢、差、费的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在哪里?这是原有的语文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他们只立足于被动的接受语文教师的知识的传授。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针对这种情况。当前初中语文教改的重点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索、调整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改变简单的接受语文的方式,开展有效的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索,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的学习方式,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的原因。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老师照着教材、教参讲授。学生在下面听和记,它限制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强调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学习语文知识。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发展,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教的原因。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以前的语文教师在授课之余,也进行一些文学社团活动培养不少语文尖子。但那些文学社团只吸收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那些后进生看到别人活动,羡慕得很,希望自己也能参加。我们能否让全体学生都来参加革命这种开放性研究、实践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已有实践表明,每个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见得比别人差。
众所周知,教育部所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但是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会很被动,许多学生要补修语文这一课。因此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二、初中语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已经证明,相较于传统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引入研究性学习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但由于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1.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在初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为研究而研究,盲目的进行,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应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文学性,处处焕发着人文思想的光辉,这些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同其他一些学科,如数理化等的区别。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加看重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感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增长自己的见识。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些收获是无法诉诸于书面的,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感悟、心理活动和思索中。
其次,应结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初中生,其知识结构还不完善,认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课题的选择、问题的提出、方案和设计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课题应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程。
2.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说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完全代替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也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传统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作的纠正和补充。传统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万能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学过程应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说教师的角色就可有可无,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毫无疑问,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从课题的确立、实施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学生均应处于主导地位。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重庆市巴蜀中学黄其科老师的观点很有借鉴意义。首先,在课题研究阶段,教师是参谋者而不是决策者;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监控者、促进者而不应该是指挥者、参与者和传授者;在总结评判阶段,教师是欣赏者而不是评判者。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
1、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传统接受式语文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和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
传统学习语文的方式,教学质量不高,经常有少、慢、差、费的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在哪里?这是原有的语文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他们只立足于被动的接受语文教师的知识的传授。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针对这种情况。当前初中语文教改的重点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索、调整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改变简单的接受语文的方式,开展有效的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索,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的学习方式,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的原因。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老师照着教材、教参讲授。学生在下面听和记,它限制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强调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学习语文知识。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发展,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教的原因。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以前的语文教师在授课之余,也进行一些文学社团活动培养不少语文尖子。但那些文学社团只吸收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那些后进生看到别人活动,羡慕得很,希望自己也能参加。我们能否让全体学生都来参加革命这种开放性研究、实践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已有实践表明,每个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见得比别人差。
众所周知,教育部所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但是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会很被动,许多学生要补修语文这一课。因此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二、初中语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已经证明,相较于传统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引入研究性学习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但由于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1.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在初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为研究而研究,盲目的进行,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应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文学性,处处焕发着人文思想的光辉,这些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同其他一些学科,如数理化等的区别。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加看重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感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增长自己的见识。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些收获是无法诉诸于书面的,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感悟、心理活动和思索中。
其次,应结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初中生,其知识结构还不完善,认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课题的选择、问题的提出、方案和设计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课题应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程。
2.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说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完全代替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也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传统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作的纠正和补充。传统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万能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学过程应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说教师的角色就可有可无,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毫无疑问,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从课题的确立、实施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学生均应处于主导地位。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重庆市巴蜀中学黄其科老师的观点很有借鉴意义。首先,在课题研究阶段,教师是参谋者而不是决策者;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监控者、促进者而不应该是指挥者、参与者和传授者;在总结评判阶段,教师是欣赏者而不是评判者。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