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型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

来源 :中国临床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的临床特点及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住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107例,依据解剖因素将其分为3组:单纯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组(主干组,n=17)、单纯分支血栓形成组(分支组,n = 35)和门静脉主干并分支血栓形成组(主干+分支组,n =55).分别从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肝储备及相关评分等方面对不同PVT部位进行比较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采用分割x2检验时,校正为α'=0.0125.结果 主干+分支组患者更易合并消化道出血,主干组次之,分支组最低,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7.832,P <0.01),两两比较示,分支组与主干+分支组、主干组与主干+分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5);主干+分支组D-二聚体水平最高,主干组次之,分支组最低,三组间比较(H= 37.439,P < 0.01)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 <0.01);主干+分支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比值(D/F)最高,主干组次之,分支组最低,三组间比较(H= 33.973,P <0.01)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 血栓累及主干+分支的肝硬化PVT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最高,主干次之,分支最低.D-二聚体、D/F水平的高低可能对不同部位的肝硬化PVT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