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副刊的文化品位简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校报作为高等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部门的机关报,是高校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校园媒体,担负着促进高校改革、建设、发展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引导舆论、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校报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副刊作为校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发挥着上述功能,更以其品位高雅、形式活泼、风格清新等特点受到学生受众的青睐,副刊的办刊质量已直接影响着学生受众对校报的关注程度。
  著名编辑邹韬奋先生说过:“应该注意到一种刊物应有一种刊物的特色,也就是所谓的独辟蹊径,不肯落入窠臼,自开一条路子来走。尤当注意内容之有神采,使读者看了一遍,多少有所得,不觉得白看。”他还从反面警告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希望了。”事实确实如此,许多报纸因有独具特色的文艺副刊而增强了整个报纸的文化意蕴和可读性。如《人民日报》副刊“大地”、《南方周末》副刊“写作”、《北京大学报》副刊“未名风”,等等。校报的特色首先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如果每所高校均以学校的特色为副刊命名,读者打开报纸便被一种浓浓的读书和求索氛围所感染,这样的校报就具备了自成一格的独特文化品位。
  当前校报副刊的内涵已由传统狭义的文学副刊转变为新型广义的综合性副刊,其体裁不仅保留了往日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类文体,更多地融合了新闻与文学众多特点的透视、扫描、特写等文体。校报要想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校报工作者必须从观念深处克服掉“副刊姓副”这一狭隘观念,切实提升副刊的文化品位,将副刊办成一块师生喜闻乐见、愿意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阵地。
  校报工作者不能将副刊简单地定位为“校园文化快餐”,而要深刻认识到副刊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文化熏陶等方面的重要导向作用。校报副刊是为高校师生提供高品位精神食粮的重要园地,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更能体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艺术效果。
  要把副刊办出特色办出品位,能够满足不同品位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在高校校报工作十多年的副刊编辑,笔者以为,除了转变观念,还必须处理好副刊作品“雅”与“俗”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其文化品位。
  对文学副刊的定位,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高雅说;一是通俗说。前者认为文学无论以什么为载体,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其使命是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品位是第一位的,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保持清醒头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更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否则文学将沦落到格调低下的“地摊文学”的命运。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偏颇。曲高和寡,脱离读者,也就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其生存与发展便无从谈起。
  后者则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报纸的内容,也影响着它们的生存。如今报纸受制于市场,读者是上帝,他们不买不看你的报纸,也就谈不上报纸的生存与发展,于是报人不得不关注读者的需求,看重报纸的可读性、知名度和发行量。同时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为读者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相应变化,继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命运,渴望表现自己,反映生命中的喜悦与痛苦。于是那些反映市民生活、市民命运、市民心态的文学副刊,越来越多地受到读者的青睐。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其合理积极的一面,但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使报纸滑进“媚俗”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成为“地摊文学”、“地摊报纸”的乞儿。
  一般来说,高校校报是校方贴钱办的,似乎不存在市场竞争。但如果把校报办得面目可憎,淡如白开水,干瘪似木乃伊,从而远离乃至失去读者,校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信息时代,报纸要生存,自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因此它需要以一种通俗的形态接近读者,即通过它把高深的思想和知识以通俗的形式传播出去。校报副刊在吸引读者的同时,要防止走入盲目迎合的误区,要把握好高雅与通俗的界限这个“度”。副刊倾向于通俗化、大众化风格,不能因此而摒弃了“高雅文学”,要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这就要求校报副刊在内容丰富多样的前提下,更严肃、更恰当、更注重社会效应,做到既不完全“通俗”化而降低校报的品位,也不盲目高雅而漠视一般读者的需求。一方面要使高雅的作品不失可读性、娱乐性、趣味性,雅俗适宜、适度,讲求“雅”时不能过于凝重与玄奥;另一方面也不能片面追求更多受众而沉湎于“小我”的哀怨忧伤及低俗的风花雪月中,将一些无意义的琐事拼凑成篇,甚至展览一些不健康的生活原生态,沦入浅薄和媚俗。
  编辑副刊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海纳百川,雅俗共赏,不仅要编发名家作品,以吸引读者,提高报纸品位;还要扶持、鼓励普通作者写稿,以增强广大读者的参与意识,同时力争在内容、版式编排方面有所创新,从而更鲜明地体现校报副刊的个性魅力。文字上力求做到简练自然,活泼生动,新鲜有趣。版面设计上力求精心大气,不断增添新鲜感,使版面活泼大方、清秀高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的视觉冲击,巧妙地逐步引导读者的视线从版式移至内容。内容上要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读者,格调健康清新、积极向上,于寻常事中体现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激起师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消除疲惫,放松身心,获得美的享受、知识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创办精品栏目是彰显副刊特色品位的关键。精品栏目不仅是报纸的亮点,也是副刊的报眼,最能体现编辑水平。它能够带动整个版面,牵动读者视线,强化阅读效果,吸引更多受众。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其文章追求评论的独立价值,不追热点,冷静观察;不纠缠于个别事实,而注重观察整个时代。行文始终客观从容,旁征博引事实、材料和权威观点,引“时”而“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寻找现实和历史的坐标点,追求越辩越明的“人文价值”。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
  副刊栏目设置要做到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发挥不同作者的写作特长。以笔者所供职的《西安财院报》为例,副刊设置有两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栏目:“校园名家”、“校园写作小名人档案”等专栏,以刊发有思想有见解有厚度的散文、杂文、随笔,作者是写作成绩突出、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将日常观察感受与思考化为短章,起到丰富知识、启发智慧、娱情怡性的作用,这是一般作者做不到的。而那些贴近生活、贴近校园的栏目,如“开心果店”、“打开舍门”、“给学生打分”、“给老师画像”、“我眼中的异性”则以文学的形式反映校园生活,融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既可体悟生命、追忆往事,又可感悟时事、抒发情怀,读来亲切感人幽默风趣。副刊内容较好地实现了雅俗共赏,其丰富性、开放性与兼容性不仅赢得了师生的喜爱,也调动了广大读者的参与热情。
  校报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受众层次、欣赏趣味千差万别。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使校报副刊拥有更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读者,得到大家的共同喜爱,就必须把好脉定准位,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不断提高其文化品位。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anisodamine,Ani)对缺氧复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实验分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
报社要想吸引新订户、稳住老订户,就要在发行方法、发行手段、发行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
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它是我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它划分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和区别以及预案体系,并设定了国务
与其他期刊一样,税务期刊也面临一个如何提高期刊整体质量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税务期刊质量,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执行力是近几年管理界和企业界热议的话题,人们围绕执行力的建设与提升展开了诸多讨论,进行了诸多诊断,开出了诸多药方,展开了诸多培训,并提出了“战略决定高度,执行决定成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执行力”等口号。而近来很多学术期刊在总结自身的成败得失时 ,也逐渐认识到提升执行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执行力差是部分期刊社面临的最大问题,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能错过发展机会,影响学术期刊社战略的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