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盲人的心灵世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跃这红尘永相随,等到秋风尽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庞龙的这首一度在网络上红得发紫的歌曲《两只蝴蝶》,表现了对生死相依的现代爱情的无限赞美之情。其流行之势,甚至到了目不识丁的老头高兴起来也可以哼上两句的地步。当然,盲人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虽然双目不见天日,但他们用敏感的耳朵感受着这个世界,对美好的事物从来都不冷漠,对美好的旋律从来都不迟钝。他们长期生活在黑暗里,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睁开眼睛看见太阳和月亮;他们总是生活在孤寂里,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儿一起享受爱情的甜蜜和温馨……但对他们而言,这些恐怕只是永远的美梦了。年轻诗人三米深,用自己手中的诗笔,在一首题为《天桥上的乐队》里,探寻着盲人的心灵世界——
  五个盲人并排坐在天桥上
  用不同的乐器合奏《两只蝴蝶》
  他们看不见世界
  也可能从未见过蝴蝶
  可他们还是努力地睁大眼睛
  把红皮的证件一字排开
  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
  明天又将辗转何处
  翩跹在歌曲里的两只蝴蝶
  定然会带着这座城市
  与生俱来的孤独
  扇动着翅膀,飞向相反的方向
  三米深,原名林雯震,男,1982年生,福建福州人。2000年在《散文》发表处女作,2002年末开始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散文诗》、《青年文学》、《北京文学》、《诗选刊》等多家刊物及《80后诗歌档案》、《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选本。曾获《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福建文学》等杂志征文奖多次。2008年参加第八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全诗12行,没有分节,结构十分紧凑,语言十分明白。“五个盲人并排坐在天桥上/用不同的乐器合奏《两只蝴蝶》”,这两句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天桥上有乐队并不奇怪,天桥上乐队奏《两只蝴蝶》也不奇怪,或许一个盲人在天桥上演奏《两只蝴蝶》,你也不感到奇怪,但是,当看到五个盲人一起坐在天桥上合奏《两只蝴蝶》,你会无动于衷而不感到惊奇吗?你一定会停下匆匆的脚步,打量他们一番;或者竖起耳朵,聆听动人的旋律。对于路人而言,除了感到稀奇,不会再有什么。可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体性事件,它激起了诗人心中的万千波澜。“并排”,说明有秩序;“天桥”,意指相对安逸又是行人必经之地;“用不同的乐器”,暗指各自喜欢的方式;“合奏”,说明有组织。特殊的乐队,演奏特别的歌曲,他们想要表达什么?
  “他们看不见世界”,这是他们的可怜身世;“也可能从未见过蝴蝶”,这是他们的不幸遭遇;“可他们还是努力地睁大眼睛”,这是他们的本能抗争,他们也想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啊;“把红皮的证件一字排开”,这是他们想以此博得行人的理解和同情,他们也是有尊严的啊,可别把他们当作一群疯子。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愿望,演绎着人间美好的爱情;他们以自己特殊的身份,表现着音乐的魅力,唤醒着人们麻痹的神经。
  “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明天又将辗转何处”。如果说“看不见”是他们自身的不幸,那么“没有人知道”,就是更大的不幸了,因为这种不幸来自社会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他们颠沛流离,行踪不定,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不速之客,来无人理,走无人问,没有人把他们当一回事儿。但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当一回事儿,明天还要“辗转”他乡,去表达他们的声音,不怕重复,不怕单调;如果赢得不了听众,他们奏给自己听。
  “翩跹在歌曲里的两只蝴蝶/定然会带着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孤独/扇动着翅膀,飞向相反的方向”。这里的“蝴蝶”,是生死相守的爱情的象征。对盲人,这么美好的“蝴蝶”只能“翩跹”在歌曲里,却不能飞翔在自己的生活中。他们尽管在这座城市感受了人间的繁华和喧闹,但是也改变不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孤独”。没有人能够给他们以爱情,甚至没有人能够理睬他们,只有那善解人意的“两只蝴蝶”,引领他们重回孤寂的世界。“相反的方向”,可以理解为与城市相反的冷清和寂静。
  诗人将盲人置于一种喧闹而冷漠的社会背景里,意在唤起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心,对他们心灵世界的珍重。
  诗歌应该是从灵魂里流淌出来的清泉,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字。三米深是一个纯正的抒情者,他的诗简短而明净,温柔而安静,常在逼人的场景中,给你情感的张力和冲击。他虽年纪不大,可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的主张:“个性是灵性之本,从内心出发,真诚地写作,干净地表达。”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积累,他会练就一双过硬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展翅高飞。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读了《飞鸟的敬礼》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陆游《咏燕》的诗句:“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诗句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文本《飞鸟的敬礼》中一只髻鸠“轻轻地落在爸爸的肩膀上”,“安然地待了一会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爸爸长期对鸟儿的体贴与关注,彼此之间才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才会如此默契。同时也表明“爸爸”
期刊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无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
期刊
云居山,云居山,是云居住的山吗?什么样的山能留住云缥缈的身姿和脚步呢?25日下午,出南昌,上京九高速,下艾城,进永修,沿着一条14公里长的小道,车辆不断地转弯盘桓起来,明显感觉地势在上升,人被渐渐抬高,四周山峰涌动,绿意盎然起来,而且一个弯道接一个弯道,跟上庐山似的。只是沿途非常安静,听见的是风声、树叶沙沙声、间或的鸟鸣之声,几乎没有其他车辆来往,不似上庐山的拥挤嘈杂,心也慢慢安静下来。  车开到
期刊
那是“一块不算太大的地方”,“满地乱石,一片废墟”,是个残破不堪的“荒石园”,却是“昆虫的天堂”,是“我”的“钟情宝地”,甚至成为了“我意欲从此永远与我的昆虫们亲密无间地生活的美丽迷人的伊甸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在这个荒石园里四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顽强奋斗,将这块“钟情宝地”变成了一座“活的昆虫实验室”,最后还写出了长达两三百万字的十卷本巨著——《昆虫记》。  他就是法国的昆虫学家
期刊
纵向展开议论,就是采用层层深入、剖析事理的手法,由现象析本质,由结果析原因,表现为一种层递式的结构。如,就“承担责任”为题展开议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思考:一是什么是“承担责任”,二是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三是怎样“承担责任”。这样逐层跟进,将议论引向深入。  纵向展开议论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种层递式的论述比并列式和对
期刊
阅读这篇小说,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难懂的小说,被选入粤教版高中教材。读懂这篇小说,就可以读懂时间之谜与人生之谜。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在当代小说中被广泛运用,读懂这些小说,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审美能力。  许多人面对《假想游戏》,感到迷茫,不知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后现代的许多文学作品,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解读,往往如同陷入迷宫之中。只觉得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却不知道会走
期刊
“那个晚上,那群远行的兄弟,你们走得是那么匆忙……”  潇洒剑客的《那群远行的兄弟》是一首朗诵诗,因为它具有朗诵诗应有的抒情性与音乐性等特点。诗歌内容集中,主题明确,情感真挚;诗歌语言朴实,押韵自然,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适合朗诵。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兄弟”浓浓的敬仰之情,用情感抓住了读者的心;同时,诗歌在结构上注意反复呼应,使其产生回环往复、一
期刊
从古到今,描写风景名胜的诗篇浩如繁星点点,闪耀在文字的天空。如李白的《黄鹤楼》、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风景诗很大一部分属于咏物诗,其特点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心灵的寄托,与他的自我形象相融合。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阐释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生活的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中国当代诗坛,也有一
期刊
江苏高考语文考纲写作发展等级中的“深刻”要求学生写作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作文评分表“一类文”明确要求: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纵观中学生议论文,大多得分50分左右,主要原因是写作说理较为浅显,对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即观点内涵的阐释不深刻,语言贫乏,缺少文采,没有达到高考考纲写作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要求。  那么,如何达到考纲“深刻”的要求呢?其实,要“深”之有道!议论文中
期刊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啊,大浪淘沙,却源自溪水潺潺;高山无言,但历尽沧桑变幻;森林浩渺,却源自一草一木。江河奔腾,山峰林立……无不呈现出大自然山水的美丽和神奇,蕴含智慧和哲理,充满灵性。只有融入山水,亲近和崇尚山水,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纯洁无瑕,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带着一份淳朴,怀着一份纯真,用一颗善感的心,投入山水的怀抱,与山水对话,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就能感受到:山水是如此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