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为官不为”?探索“从严治吏”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指出了时下干部队伍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吏治的紧迫性。完成今年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关键在干部,必须努力改变个别干部“为官不为”现象,逐步实现从“为官不为”到“为官有为”的根本转变。
  形形色色的“为官不为”
  笔者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关注行政不作为问题。归纳起来,时下“为官不为”有这样几种表现。
  敷衍拖拉,不办实事
  2014年暑期到某省开会,一位老朋友到宾馆看我。他是国有企业老总,任职的公司与省政府有关厅、局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联系甚多,也经常跑北京各大部委。谈到政府转变职能问题,我问他:“现在与政府打交道是不是比以前容易了?”他回答:“现在到政府办事,官员们态度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很客气,也不吃卡要了,但就是不办事,敷衍、拖拉。”仔细观察,这类做法在干部中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基本是不办实事,对反对“四风”、贯彻八项规定,表现出一种消极抵制态度。
  因循守旧,不敢开拓
  某些官员对于长期形成的做法有路径依赖,不能随着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因循守旧。有些干部甚至把一些错误做法当作真经,念念不忘。2014年10月某日,笔者与某市市长进行交谈,当问及该市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情况时,市长说,“经济发展有压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很困难”。我问:“为什么?”他说:“上级规定不让请客吃饭,不请客吃饭如何招商引资?”我说,“招商引资一定要请客吃饭?”他说,“一定的接待是必需的,否则怎能吸引人家来?”我思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服务型政府是自己招商引资,还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来吸引企业进入?这是一个对政府定位的认识问题,有诸多干部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交往,并非一定要建立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基础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经济新常态下,人与人之间要逐步建立起合理、友情、平等、互惠的新型社会关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干事,不出事,是一些干部信守的做事做人潜规则,甚至成为一种官场文化。2014年初冬在燕郊调研,笔者问及某区政府一位部门负责人有关“不干事”问题时,这位部门负责人说,“‘不干事’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上级已经提醒了,我们也注意到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加大监督力度和考核力度等。”他接着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识的,过去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基本是采取‘能人’模式,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若是有一个‘能人’,就能带动整个地区和部门的发展。现在由‘能人’模式走向制度模式,‘能人’遇到制度约束,不敢干是自然的,这的确需要有一个转型过程。”这里的所谓“能人”就是过去常说的有“魄力”的人——有的敢于创新;但也有的敢突破规定滥用权力,甚至违法。靠这样的“能人”能干出什么事,可想而知。但这种现象,决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托词。
  “为官不为”的动机因由
  从观望等待到消极对待
  有些干部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反“四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只是一阵风。他们对于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缺乏深刻认识,消极观望,甚至苦撑待变。目前,有这样认识的干部还大有人在。记得2013年
其他文献
还记得在去年第22期的教与学吗?那是由陈经纶中学的倪士春老师给大家共享了优秀的英语教学课件,记得地址就是http://work.newhua.com/cfan/200622/jyx.rar。快半年了,记者又去采访了倪士春老师,但这次不再只是谈教学了,而是亲身体验了倪士春老师的一节中考英语书面表达的讲评课。    本期专家倪士春   于97、98年参加了由美国UB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的大学英语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