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嚎叫》和《祈祷》这两篇诗作里,艾伦·金斯堡最终选择从自我消耗的疯狂转向自我调节的平静。他的诗形式是自由开放的,主题却是明确内敛的。诗歌里汪洋恣意的疯狂背后是充满理性的精心构思,是情感孤独的坚守和爱国之情的迂回表达。金斯堡借着开放自由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做到情感上的收敛,是其大智慧也是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嚎叫》 《祈祷》 疯狂 理性
二战后的冷战以及麦卡锡主义造成的政治迫害笼罩着美国社会,人们的思想状态压抑沉闷,极度渴望释放情感,追求自我。艾伦·金斯堡在给尼尔·卡萨蒂的信中诉说苦闷,“生活是如此令我不满,我开始要做其它的选择。”作为精神思想的载体,诗歌如果还停留在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时期非个性化写作方式上,它已然不能承载二战后人们思想的暗流。就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金斯堡冲破现代诗歌形式上的桎梏,直面人世的悲剧,以反传统的姿态给世人带来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冲击。他的代表作《嚎叫》和《祈祷》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中心人物。
然而,由于金斯堡的诗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开放,曾一度受到排斥。1957年,金斯堡的《嚎叫》与其它诗歌被美国海关查封,还因为语言淫秽低级而被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对作品予以肯定后才准许出版。其实,认为其诗歌是无遮无拦的疯狂是一种误读,是对其诗歌严肃的主题和本质的忽略。“常人往往很盲目并在盲目中盲目地度过一生。但诗人并不盲目,尽管他们是被诅咒的。”金斯堡曾这样解释疯狂,“我从不主张大家都变成疯子,因为疯狂并非想象中那么迷人。”另外,他还指出 “我不希望大家都形成这样的一种看法,认为‘疯狂是我们抵抗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唯一防线’,因为,我认为,这不是真的。但我自己的表述也很模糊。”疯狂只是金斯堡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他诗中展现的疯狂并不是非理性的。另外,他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诗歌艺术不仅仅是懦夫式的想赢得阿谀奉承和出人头地的一种个人嗜好或利己的表达,经典诗歌大都是一种‘进程’或实验——探索现实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可见,他对自己作诗的过程是清醒而严肃的。
金斯堡的诗不仅语言充满张力,而且在全面开放内容和形式之后,明确主题,收敛情绪。金斯堡诗歌的语言张力体现在大量意象的罗列,对比的强烈。时而连绵起伏,时而支离破碎,时而激昂顿挫,时而低沉呜咽。时而能指和所指脱离,越出常规界定,时而又适从意义法则。
他们在胳膊上烙满香烟洞口抗议资本主义整治沉醉者的烟草阴霾,
他们在联合广场分发超共产主义小册子,哭泣,脱衣
而洛塞勒摩斯的警笛却扫倒了他们,
扫倒了墙,斯塔登岛的渡船也哭号起来,
他们在空荡荡的健身房里失声痛哭赤身裸体,颤抖在另一种骨架的机械前……
金斯堡声称 “《嚎叫》中每一个诗行都是一个单一的呼吸节奏单位,我的呼吸节奏长,这就是《嚎叫》长诗句的原因。”因此,他的诗节奏如心弦,诗律如心律,似在用生命作诗,在声嘶力竭的呐喊中宣泄着真实的悲鸣。以诗的开头为例。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
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
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
他们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他们在高架铁轨下对上苍坦露真情发现穆罕默德的天使们在灯火通明的住宅顶上摇摇欲坠。
可值得注意的是,在纷繁复杂的意象扑面而来的同时,金斯堡却清醒地运用了工整的形式。第一节全部是以“who”开头,第二节全部是以“Moloch”开头,第三节又是不断重复“I’m with you in Lockland”,在脚注中,“Holy”一词前后共出现15次。《祈祷》中也有这样的语言现象。在前两节无结构、口语化的叙事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形式的工整。赞歌、第三节、第四节分别是以“blessed be”,“only to”,“farewell with”开头并不断重复。第五部分以祭扫内奥米的坟墓开头,乌鸦的叫声与宗教赞美诗交替出现。由此可见,金斯堡借着意象密集,短语迭复的语言形式,赋予诗歌很强的节奏感,更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金斯堡用自由体、口语话、无结构、无韵律的方式重新演绎被主流和高雅文化所不耻的边缘文化,已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但他还能在这种自我消耗的自白中找到自我调节的出路,借着开放自由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做到情感上的收敛,这是他伟大之所在。
乔国强在他的《叛逆、疯狂、表演的金斯堡》一文中详细阐明了《嚎叫》的严密结构,指出《嚎叫》并非是情绪化的产物,而是经过了理性的思索。该诗的第一节是“哀悼羔羊般的当代青年”,诗人把挨饿、吸毒、纵欲的艺术家,政治极端派的爵士音乐家,毒品沉湎者以及精神病院病人称作“我们这一代的精英分子”。可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呢?诗的第二节给予了解答。造成这些人疯狂的原因是局部战争和政治迫害笼罩下的社会,即诗人口中的摩洛神。第二节的每一句诗句都以摩洛神开始,而以感叹号结束,足见诗人的愤怒。被破碎疯狂年代戕害的“羔羊”只得披上疯狂的外衣,保留那仅存的理性和尊严。到这里,如果诗人任由自己的愤懑继续宣泄,那他就不可能立足于伟大诗人的行列。金斯堡诗歌的精彩就在于情感的峰回路转。在《嚎叫》的第三节中,他由对公众社会狂暴的怒吼,转向对好友卡尔·所罗门冷静温柔的独白。金斯堡曾指出,《嚎叫》第三部分是赞美羔羊的应答式祈祷,叠句的运用又使之升华为礼拜式的赞美诗。他清楚地明白人生就是悲剧性的存在,他们那一代人用极端的方式体验生命和感知生活无非是为了认清自我。读金斯堡的《嚎叫》就像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苦旅,之后抵达平和的内心彼岸。疯狂只是形式、手段,诗人因疯狂而具有了非凡的洞察力,更能透视混乱无序的社会,到达自我的彼岸,寻得精神的自由。天才诗人具备的是一种“创造性疯狂”,他们有控制疯狂的能力。 和《嚎叫》相同,《祈祷》里的疯狂也是严肃而具有启示作用的。《祈祷》前两节是叙述金斯堡母亲的一生,其中有两处细节可以看出其疯狂的根源。一处是讲述他12岁送母亲到疗养院的部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精神错乱的恐惧、愤恨和对他遗弃母亲的羞愧。另一处是描述自己幻想母亲对他诱惑。看似淡然袒露自己乱伦情欲,实则是对自己不为世人所接受的性取向的纠结,是对母亲孤独坚守的悲悯和认同。从第二节的末尾开始,当得知母亲已经过世,他开始由叙事转向抒情,慢慢消散了之前叙事造成的紧张感。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我拿着这把钥匙/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钥匙在窗栅里,/在窗前的阳光下。爱你的,妈妈!
祝福你医院里的内奥米!祝福你与世隔绝的内奥米!祝福你的胜利!祝福你的铁窗!祝福你最后的几年的孤独!
第三节和第四节采用散文式的句子,口语化的直白抒发细腻的个人情感。“只因为尚未忘记那一切的开始……只因为曾看见……”,“啊母亲/我留下什么了/啊母亲/我遗忘什么了/啊母亲/永别了。”怨气和愤怒宣泄之后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怜和温柔的感激。作者认同了母亲的疯狂,并感谢死神带走了母亲,因为他已然发觉死亡能够结束痛苦,渡人也渡己。《祈祷》这首诗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一种生存、忍耐、坚持的纯粹意志”。落寞收场,走向虚无是一种追求自我的出路和对尊严的维护。
不论是《嚎叫》还是《祈祷》,自由开放的是形式,明确内敛的是主题。在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诗人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真实的悲鸣和虚幻的夸饰中,宣泄着自负和自信。疯狂无序的社会是生存的悲剧所在,所以,这一时代的青年用极端的方式体验生命和感知生活是正常的,是认清自己的唯一办法。但金斯堡在这两篇诗里最终都选择从自我消耗的疯狂转向自我调节的平静,透露出他仍然相信这个疯狂无序的世界还是有可敬的精神交流与情感寄托。诗中所表达的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和充沛不羁的情感化为了一丝柔软。其实,每一种尖锐情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柔软的感情。这不是投降,不是屈服,而是一种大智慧。金斯堡就像他所迷恋的佛教中的癫僧,疯疯癫癫、骨子里却充满智慧。这是一种“疯智”(wild wisdom)。他的诗不是简单的发泄,而是一种从地狱到炼狱,最终获得超脱,到达天堂的精心构思。
也许读他的诗起初是躁动不安,消极悲楚的。但当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而思,会发现,金斯堡的诗不是为了宣泄,也不是为了取悦,更不是为了自我救赎,而是为“一代人”代言,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是在传达对人类普世的爱和关怀。我们没有对其反传统的秽语感到不适,没有被其疯狂的宣泄吓倒,更多的是惊叹于诗人疯狂外衣下的冷静,直面人生的坦然和轻蔑。待一切喧嚣静息下来,诗里所展现的原始语言是那么扣人心弦,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嚎叫》不是一首关于这个邪恶世界的诗,而是一首如何消灭世界上的这些邪恶的诗。消灭邪恶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爱。诗人对卡尔·所罗门的爱意与同情,对母亲等持不同政见的美国诗人、艺术家们的遭遇的同情,都是爱的表现。
金斯堡运用沃尔特·惠特曼式的澎湃起伏的长句,不再传递惠特曼浪漫主义的乐观,而是开启了后现代诗歌的苦闷与哀嚎。以他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20年代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被社会所抛弃的人。美国的现实状况令他们不满、愤怒。然而,金斯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理智地组织疯狂,帮助自己和同代人从愤怒、罪恶感或痛苦等种种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可以看出,金斯堡放浪形骸的外表之下是内心孤独的坚守,尊严的维护以及爱国之情的迂回表达。
参考文献:
[1] 张淑芳:《美国“垮掉派”文学述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2] 李嘉娜:《美国诗歌史语境下的〈嚎叫〉》,《国外文学》,2011年第3期。
[3] 伊维斯·勒·培莱克:《艾伦·金斯堡访谈录》,《国外文学》,1998年第2期。
[4] 刘明景:《论〈嚎叫〉的语言特色》,《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 乔国强、姜玉琴:《叛逆、疯狂、表演的金斯堡——《嚎叫》的文本细读》,《四川外语学院学院》,2007年第1期。
[6] 罗艳、杨峰:《独创与借鉴——试析〈嚎叫〉诗歌艺术的渊源》,《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7] 彭予:《美国自白诗的疯狂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8] Allen Ginsberg.Allen Ginsberg Selected Poems 1947-1995.London:Penguin Books,1997.
[9] 彭予:《自白诗:精神分析式的艺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0] 张子清:《从边缘到主流:关于垮掉派诗歌的反思》,《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 母海、王莉娟:《论〈嚎叫〉在情感上的表现技法》,《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2] 迈克尔·J·迪特曼:《“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计晗,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
关键词:《嚎叫》 《祈祷》 疯狂 理性
二战后的冷战以及麦卡锡主义造成的政治迫害笼罩着美国社会,人们的思想状态压抑沉闷,极度渴望释放情感,追求自我。艾伦·金斯堡在给尼尔·卡萨蒂的信中诉说苦闷,“生活是如此令我不满,我开始要做其它的选择。”作为精神思想的载体,诗歌如果还停留在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时期非个性化写作方式上,它已然不能承载二战后人们思想的暗流。就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金斯堡冲破现代诗歌形式上的桎梏,直面人世的悲剧,以反传统的姿态给世人带来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冲击。他的代表作《嚎叫》和《祈祷》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中心人物。
然而,由于金斯堡的诗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开放,曾一度受到排斥。1957年,金斯堡的《嚎叫》与其它诗歌被美国海关查封,还因为语言淫秽低级而被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对作品予以肯定后才准许出版。其实,认为其诗歌是无遮无拦的疯狂是一种误读,是对其诗歌严肃的主题和本质的忽略。“常人往往很盲目并在盲目中盲目地度过一生。但诗人并不盲目,尽管他们是被诅咒的。”金斯堡曾这样解释疯狂,“我从不主张大家都变成疯子,因为疯狂并非想象中那么迷人。”另外,他还指出 “我不希望大家都形成这样的一种看法,认为‘疯狂是我们抵抗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唯一防线’,因为,我认为,这不是真的。但我自己的表述也很模糊。”疯狂只是金斯堡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他诗中展现的疯狂并不是非理性的。另外,他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诗歌艺术不仅仅是懦夫式的想赢得阿谀奉承和出人头地的一种个人嗜好或利己的表达,经典诗歌大都是一种‘进程’或实验——探索现实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可见,他对自己作诗的过程是清醒而严肃的。
金斯堡的诗不仅语言充满张力,而且在全面开放内容和形式之后,明确主题,收敛情绪。金斯堡诗歌的语言张力体现在大量意象的罗列,对比的强烈。时而连绵起伏,时而支离破碎,时而激昂顿挫,时而低沉呜咽。时而能指和所指脱离,越出常规界定,时而又适从意义法则。
他们在胳膊上烙满香烟洞口抗议资本主义整治沉醉者的烟草阴霾,
他们在联合广场分发超共产主义小册子,哭泣,脱衣
而洛塞勒摩斯的警笛却扫倒了他们,
扫倒了墙,斯塔登岛的渡船也哭号起来,
他们在空荡荡的健身房里失声痛哭赤身裸体,颤抖在另一种骨架的机械前……
金斯堡声称 “《嚎叫》中每一个诗行都是一个单一的呼吸节奏单位,我的呼吸节奏长,这就是《嚎叫》长诗句的原因。”因此,他的诗节奏如心弦,诗律如心律,似在用生命作诗,在声嘶力竭的呐喊中宣泄着真实的悲鸣。以诗的开头为例。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
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
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
他们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他们在高架铁轨下对上苍坦露真情发现穆罕默德的天使们在灯火通明的住宅顶上摇摇欲坠。
可值得注意的是,在纷繁复杂的意象扑面而来的同时,金斯堡却清醒地运用了工整的形式。第一节全部是以“who”开头,第二节全部是以“Moloch”开头,第三节又是不断重复“I’m with you in Lockland”,在脚注中,“Holy”一词前后共出现15次。《祈祷》中也有这样的语言现象。在前两节无结构、口语化的叙事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形式的工整。赞歌、第三节、第四节分别是以“blessed be”,“only to”,“farewell with”开头并不断重复。第五部分以祭扫内奥米的坟墓开头,乌鸦的叫声与宗教赞美诗交替出现。由此可见,金斯堡借着意象密集,短语迭复的语言形式,赋予诗歌很强的节奏感,更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金斯堡用自由体、口语话、无结构、无韵律的方式重新演绎被主流和高雅文化所不耻的边缘文化,已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但他还能在这种自我消耗的自白中找到自我调节的出路,借着开放自由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做到情感上的收敛,这是他伟大之所在。
乔国强在他的《叛逆、疯狂、表演的金斯堡》一文中详细阐明了《嚎叫》的严密结构,指出《嚎叫》并非是情绪化的产物,而是经过了理性的思索。该诗的第一节是“哀悼羔羊般的当代青年”,诗人把挨饿、吸毒、纵欲的艺术家,政治极端派的爵士音乐家,毒品沉湎者以及精神病院病人称作“我们这一代的精英分子”。可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呢?诗的第二节给予了解答。造成这些人疯狂的原因是局部战争和政治迫害笼罩下的社会,即诗人口中的摩洛神。第二节的每一句诗句都以摩洛神开始,而以感叹号结束,足见诗人的愤怒。被破碎疯狂年代戕害的“羔羊”只得披上疯狂的外衣,保留那仅存的理性和尊严。到这里,如果诗人任由自己的愤懑继续宣泄,那他就不可能立足于伟大诗人的行列。金斯堡诗歌的精彩就在于情感的峰回路转。在《嚎叫》的第三节中,他由对公众社会狂暴的怒吼,转向对好友卡尔·所罗门冷静温柔的独白。金斯堡曾指出,《嚎叫》第三部分是赞美羔羊的应答式祈祷,叠句的运用又使之升华为礼拜式的赞美诗。他清楚地明白人生就是悲剧性的存在,他们那一代人用极端的方式体验生命和感知生活无非是为了认清自我。读金斯堡的《嚎叫》就像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苦旅,之后抵达平和的内心彼岸。疯狂只是形式、手段,诗人因疯狂而具有了非凡的洞察力,更能透视混乱无序的社会,到达自我的彼岸,寻得精神的自由。天才诗人具备的是一种“创造性疯狂”,他们有控制疯狂的能力。 和《嚎叫》相同,《祈祷》里的疯狂也是严肃而具有启示作用的。《祈祷》前两节是叙述金斯堡母亲的一生,其中有两处细节可以看出其疯狂的根源。一处是讲述他12岁送母亲到疗养院的部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精神错乱的恐惧、愤恨和对他遗弃母亲的羞愧。另一处是描述自己幻想母亲对他诱惑。看似淡然袒露自己乱伦情欲,实则是对自己不为世人所接受的性取向的纠结,是对母亲孤独坚守的悲悯和认同。从第二节的末尾开始,当得知母亲已经过世,他开始由叙事转向抒情,慢慢消散了之前叙事造成的紧张感。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我拿着这把钥匙/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钥匙在窗栅里,/在窗前的阳光下。爱你的,妈妈!
祝福你医院里的内奥米!祝福你与世隔绝的内奥米!祝福你的胜利!祝福你的铁窗!祝福你最后的几年的孤独!
第三节和第四节采用散文式的句子,口语化的直白抒发细腻的个人情感。“只因为尚未忘记那一切的开始……只因为曾看见……”,“啊母亲/我留下什么了/啊母亲/我遗忘什么了/啊母亲/永别了。”怨气和愤怒宣泄之后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怜和温柔的感激。作者认同了母亲的疯狂,并感谢死神带走了母亲,因为他已然发觉死亡能够结束痛苦,渡人也渡己。《祈祷》这首诗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一种生存、忍耐、坚持的纯粹意志”。落寞收场,走向虚无是一种追求自我的出路和对尊严的维护。
不论是《嚎叫》还是《祈祷》,自由开放的是形式,明确内敛的是主题。在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诗人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真实的悲鸣和虚幻的夸饰中,宣泄着自负和自信。疯狂无序的社会是生存的悲剧所在,所以,这一时代的青年用极端的方式体验生命和感知生活是正常的,是认清自己的唯一办法。但金斯堡在这两篇诗里最终都选择从自我消耗的疯狂转向自我调节的平静,透露出他仍然相信这个疯狂无序的世界还是有可敬的精神交流与情感寄托。诗中所表达的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和充沛不羁的情感化为了一丝柔软。其实,每一种尖锐情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柔软的感情。这不是投降,不是屈服,而是一种大智慧。金斯堡就像他所迷恋的佛教中的癫僧,疯疯癫癫、骨子里却充满智慧。这是一种“疯智”(wild wisdom)。他的诗不是简单的发泄,而是一种从地狱到炼狱,最终获得超脱,到达天堂的精心构思。
也许读他的诗起初是躁动不安,消极悲楚的。但当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而思,会发现,金斯堡的诗不是为了宣泄,也不是为了取悦,更不是为了自我救赎,而是为“一代人”代言,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是在传达对人类普世的爱和关怀。我们没有对其反传统的秽语感到不适,没有被其疯狂的宣泄吓倒,更多的是惊叹于诗人疯狂外衣下的冷静,直面人生的坦然和轻蔑。待一切喧嚣静息下来,诗里所展现的原始语言是那么扣人心弦,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嚎叫》不是一首关于这个邪恶世界的诗,而是一首如何消灭世界上的这些邪恶的诗。消灭邪恶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爱。诗人对卡尔·所罗门的爱意与同情,对母亲等持不同政见的美国诗人、艺术家们的遭遇的同情,都是爱的表现。
金斯堡运用沃尔特·惠特曼式的澎湃起伏的长句,不再传递惠特曼浪漫主义的乐观,而是开启了后现代诗歌的苦闷与哀嚎。以他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20年代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被社会所抛弃的人。美国的现实状况令他们不满、愤怒。然而,金斯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理智地组织疯狂,帮助自己和同代人从愤怒、罪恶感或痛苦等种种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可以看出,金斯堡放浪形骸的外表之下是内心孤独的坚守,尊严的维护以及爱国之情的迂回表达。
参考文献:
[1] 张淑芳:《美国“垮掉派”文学述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2] 李嘉娜:《美国诗歌史语境下的〈嚎叫〉》,《国外文学》,2011年第3期。
[3] 伊维斯·勒·培莱克:《艾伦·金斯堡访谈录》,《国外文学》,1998年第2期。
[4] 刘明景:《论〈嚎叫〉的语言特色》,《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 乔国强、姜玉琴:《叛逆、疯狂、表演的金斯堡——《嚎叫》的文本细读》,《四川外语学院学院》,2007年第1期。
[6] 罗艳、杨峰:《独创与借鉴——试析〈嚎叫〉诗歌艺术的渊源》,《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7] 彭予:《美国自白诗的疯狂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8] Allen Ginsberg.Allen Ginsberg Selected Poems 1947-1995.London:Penguin Books,1997.
[9] 彭予:《自白诗:精神分析式的艺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0] 张子清:《从边缘到主流:关于垮掉派诗歌的反思》,《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 母海、王莉娟:《论〈嚎叫〉在情感上的表现技法》,《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2] 迈克尔·J·迪特曼:《“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计晗,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