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附分子的测定及意义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淋巴细胞粘附分子(CD44)在骨肿瘤发展和术后转移中的意义。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学方法,对45例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含量进行测定,并同时测定7例骨肿瘤组织中的CD44含量,以20例健康者为对照。

结果: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恶性肿瘤组的细胞CD44含量高于良性肿瘤组,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术前细胞CD44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良性肿瘤和非转移组的术后细胞CD44含量低于术前,转移组术后细胞CD44含量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肿瘤组织细胞CD44含量高的患者术后易发生肺转移。

结论:

测定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含量,有助于评价骨肿瘤的性质及预后。

其他文献
摘要 恶作剧者是印第安口头传统的组成部分,由于具有颠覆性,广泛出现在印第安作家的小说作品中。在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作者赋予主人公恶作剧者的身份,颠覆了印第安人在主流话语中的形象,坚持了自我的族裔身份。同时,作者厄德里克跨越文化界限,将西方小说与印第安口头传统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其自身的恶作剧者身份。  关键词:《痕迹》 恶作剧者 口头传统  一 引言  《痕迹》是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
摘要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作为“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主人公利沃夫逾越伦理身份而发生不可避免的悲剧为主线,讲述了从大萧条时期到20世纪末,在历史与政治水乳交融的背景下,利沃夫感受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碰撞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违背伦理禁忌,导致乌托邦式的田园梦想破灭。该小说以蒙太奇手法呈现了一个家庭、时代、种族与伦理的悲剧。本文基于小说主线,从三方面逐层深入,探讨了主人公因逾越伦理身份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