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做过试验,集中20位不同国家的工人,发给同样的模具,打造同样尺寸的铜砖,不需倒可技术,然而打出来的结果还是有高低之分,有不同的审美倾向。这说明人文素质这种看不见的含量,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始终决定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做事的差异。同样,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传授知识技能时,更要重视这种看不见的含量——人文素质的培养。
“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文人文的尴尬处境
1、地位边缘化。由于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许多学校宁愿开设计算机语言程序、企业会计等学生如听天书的课,也不愿花点时间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错误地将语文与职业能力对立。
2、认识功利化。在职业化教育理念无限扩张的前提下,教学的工具化(政治工具与技术工具)、功利化(找个好饭碗)色彩越来越浓厚,人文教育倍受排挤。
3、与世界职业教育趋向的异化。瑞士等许多发达国家已发现单纯技能式的职业培养,与社会的学习需求多样化和终身化有悖,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道路选择。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他们尤为重视普通文化课中的母语,极其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人文性的隐性功能
语文的人文性实质是教人做人。它是从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发学生,通过人文母语体验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华灵魂、提升境界,激发做一个健康负责的职业人。
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看不见的德育教化功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兴趣差,自我内驱力弱,心性波动大,正面的直接的教育他们极为反感。而语文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领会人生价值,逐步形成民族意识和个人成才的正确观念。这种通过替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生的影响力却是任何硬教育无法比拟和企及的。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看不见的审美感化功能。语文通过生动的生活语言和优美的文学语言在情感上融入,在一个个具体鲜明的形象中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感应,情感上产生共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传达美、追求美进而创造姜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
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看不见的职业能力同化功能。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品格,而职业品格往往决定着职业技能的高低,更受许多企业看重。语文的人文性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有助于培养认识的客观性和职业品格的修养。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不见的思维拓展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语文是形象思维。如果语文人文素养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问题的洞察力,对事物的前瞻能力,这正是职业人创造能力的重要内容。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显性的人文培养
日本教育家在检讨20世纪的教育时提出若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人文素质,人就会变成“经济动物”。韩国在制定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思路时提出:经济上学习西方,伦理道德上保持东方的文化、人口众多、文化悠久的中国要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应彰显人文素质的培养。
1、“吹面不含寒杨柳风。”——彰显平等的人文关怀。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大学和高中的夹击下成为人们眼中的差生教育、劣势群体,作为职业教育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选择,培养健康的职业尊严感和价值观。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生活化的实践。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博大精深的民族语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是发源地;异彩纷呈的时代语文,包含多元化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是引流渠:历史和现实的有机契合,是民族生活化语文的生动再现。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整合。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教学安排上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更加注重各门学科间的有效融合,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语文天地就是完成一次次精神生命的体验,但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扩大了信息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当前,母语的人文含金量已倍受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重视,美国职业学校将阅读书写、思维、个人品质、集体责任感当作现代人必备素质来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教育,是培养个人、国家和民族精神支柱的教育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母语的人文光芒,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其看不见的含量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显示更强的竞争力。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文人文的尴尬处境
1、地位边缘化。由于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许多学校宁愿开设计算机语言程序、企业会计等学生如听天书的课,也不愿花点时间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错误地将语文与职业能力对立。
2、认识功利化。在职业化教育理念无限扩张的前提下,教学的工具化(政治工具与技术工具)、功利化(找个好饭碗)色彩越来越浓厚,人文教育倍受排挤。
3、与世界职业教育趋向的异化。瑞士等许多发达国家已发现单纯技能式的职业培养,与社会的学习需求多样化和终身化有悖,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道路选择。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他们尤为重视普通文化课中的母语,极其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人文性的隐性功能
语文的人文性实质是教人做人。它是从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发学生,通过人文母语体验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华灵魂、提升境界,激发做一个健康负责的职业人。
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看不见的德育教化功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兴趣差,自我内驱力弱,心性波动大,正面的直接的教育他们极为反感。而语文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领会人生价值,逐步形成民族意识和个人成才的正确观念。这种通过替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生的影响力却是任何硬教育无法比拟和企及的。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看不见的审美感化功能。语文通过生动的生活语言和优美的文学语言在情感上融入,在一个个具体鲜明的形象中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感应,情感上产生共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传达美、追求美进而创造姜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
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看不见的职业能力同化功能。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品格,而职业品格往往决定着职业技能的高低,更受许多企业看重。语文的人文性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有助于培养认识的客观性和职业品格的修养。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不见的思维拓展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语文是形象思维。如果语文人文素养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问题的洞察力,对事物的前瞻能力,这正是职业人创造能力的重要内容。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显性的人文培养
日本教育家在检讨20世纪的教育时提出若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人文素质,人就会变成“经济动物”。韩国在制定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思路时提出:经济上学习西方,伦理道德上保持东方的文化、人口众多、文化悠久的中国要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应彰显人文素质的培养。
1、“吹面不含寒杨柳风。”——彰显平等的人文关怀。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大学和高中的夹击下成为人们眼中的差生教育、劣势群体,作为职业教育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选择,培养健康的职业尊严感和价值观。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生活化的实践。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博大精深的民族语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是发源地;异彩纷呈的时代语文,包含多元化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是引流渠:历史和现实的有机契合,是民族生活化语文的生动再现。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整合。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教学安排上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更加注重各门学科间的有效融合,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语文天地就是完成一次次精神生命的体验,但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扩大了信息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当前,母语的人文含金量已倍受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重视,美国职业学校将阅读书写、思维、个人品质、集体责任感当作现代人必备素质来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教育,是培养个人、国家和民族精神支柱的教育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母语的人文光芒,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其看不见的含量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显示更强的竞争力。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