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社会人士的普遍认可。上至管理者,下至教师;内到教研工作者,外到学生家长等等,大家一致认为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课堂教育尤其如此。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化的教育辅助手段,学生们学习热情有所高涨。随之而来的高度评价也是一浪胜似一浪。透过积极乐观的表象,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激发学生兴趣仅仅如此就够了吗?学生的兴趣可以持续多久呢?我们还是先从了解什么是学习兴趣,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基本问题开始吧。
一 课堂激励学习兴趣的方法
1.老师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喜欢老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藏着教师对学生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可见,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气氛。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教师积极情绪的基础上。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更多的情感调动,教师就应转变情绪观,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2.依靠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大致可以起到三方面作用:激发情趣、激起思考、引发疑问。其中无论是情景教学法还是问题导入法,最重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今的课堂“满堂灌”少了、“满堂问”多了,就忽视了问题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
3.搭建教材与学生的桥梁,缩小两者距离。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课本教材多多少少有一种陌生或抵触情绪。因此,语言转换、相互沟通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备课时不妨注意以下几点:语言沟通是否简洁明确、情感沟通是否到位顺畅、思想沟通是否开放尽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转化,将课本语言转换为学生语言,进而进行交流、理解文本中存在的思想,达到师生沟通的基本目的。
二 课外激励学习兴趣的相关措施
课堂激励的施行者主要是教师。教师依据课本教参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外激励的施行者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他们可以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可以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持续兴趣,体会从中的乐趣。教师则需改变观念,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变成内在的推动力。
1.关心学生成绩,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关心学生成绩,不仅仅要看考试分数,而且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等多方面情况,即学生个体综合情况。关心学生成绩,要客观真实,既要进行横向班级成员的比对,又要注意纵向个人成长的对比。对于学生的进步或倒退,要查寻原因,尽可能地及时给予帮助。其次,要从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成绩,即关注特殊学生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寻找差距与不足。
2.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需注意学生的特长兴趣,注意学生不同的成长经历,以便给予适时的帮助。
兴趣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种无限的乐趣,课堂课外,教师学生、方式方法等等。让我们在乐趣中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吧!
3.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业技术-点燃我们信念的灯》一课时,我们根据各班专业技术的特点,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调查本专业市场情况,进行职业体验,热爱本专业,设计一份自己的计划书,树立学习的信心。结果证明,这一系列活动,不但让学生对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掌握,而且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对语文学习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综上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浓厚的兴趣则是长效的兴奋剂,它是语文学习中最大的情绪力量,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能够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導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四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兴趣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种无限的乐趣,课堂课外,教师学生、方式方法等等。让我们在乐趣中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吧!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社会人士的普遍认可。上至管理者,下至教师;内到教研工作者,外到学生家长等等,大家一致认为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课堂教育尤其如此。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化的教育辅助手段,学生们学习热情有所高涨。随之而来的高度评价也是一浪胜似一浪。透过积极乐观的表象,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激发学生兴趣仅仅如此就够了吗?学生的兴趣可以持续多久呢?我们还是先从了解什么是学习兴趣,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基本问题开始吧。
一 课堂激励学习兴趣的方法
1.老师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喜欢老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藏着教师对学生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可见,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气氛。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教师积极情绪的基础上。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更多的情感调动,教师就应转变情绪观,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2.依靠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大致可以起到三方面作用:激发情趣、激起思考、引发疑问。其中无论是情景教学法还是问题导入法,最重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今的课堂“满堂灌”少了、“满堂问”多了,就忽视了问题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
3.搭建教材与学生的桥梁,缩小两者距离。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课本教材多多少少有一种陌生或抵触情绪。因此,语言转换、相互沟通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备课时不妨注意以下几点:语言沟通是否简洁明确、情感沟通是否到位顺畅、思想沟通是否开放尽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转化,将课本语言转换为学生语言,进而进行交流、理解文本中存在的思想,达到师生沟通的基本目的。
二 课外激励学习兴趣的相关措施
课堂激励的施行者主要是教师。教师依据课本教参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外激励的施行者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他们可以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可以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持续兴趣,体会从中的乐趣。教师则需改变观念,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变成内在的推动力。
1.关心学生成绩,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关心学生成绩,不仅仅要看考试分数,而且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等多方面情况,即学生个体综合情况。关心学生成绩,要客观真实,既要进行横向班级成员的比对,又要注意纵向个人成长的对比。对于学生的进步或倒退,要查寻原因,尽可能地及时给予帮助。其次,要从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成绩,即关注特殊学生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寻找差距与不足。
2.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需注意学生的特长兴趣,注意学生不同的成长经历,以便给予适时的帮助。
兴趣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种无限的乐趣,课堂课外,教师学生、方式方法等等。让我们在乐趣中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吧!
3.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业技术-点燃我们信念的灯》一课时,我们根据各班专业技术的特点,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调查本专业市场情况,进行职业体验,热爱本专业,设计一份自己的计划书,树立学习的信心。结果证明,这一系列活动,不但让学生对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掌握,而且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对语文学习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综上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浓厚的兴趣则是长效的兴奋剂,它是语文学习中最大的情绪力量,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能够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導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四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兴趣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种无限的乐趣,课堂课外,教师学生、方式方法等等。让我们在乐趣中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吧!